分享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诗词赏析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2-02-28

 

 

诗词中的“人生”,总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

好像它无意之间道出了你我心中

缠绵许久却又说不清的某种体验。

典型的句子如“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有味是清欢”、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何处似尊前”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句,

也是如此,一读就觉好,

叫人忍不住多咀嚼几遍。

到最后,你会因为这一句,爱上整首诗。

来看全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由诗题“和子由渑池怀旧”可知,这是一首和诗,原唱为苏辙(字子由)的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渑池”,一个普通地名,但在苏轼、苏辙兄弟心中,它是一个见证者,一段关于初始人生的回忆。

嘉祐元年(1056年),十九岁的苏轼和十七岁的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首次出川赴京(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历史名场面“三苏游京”上演了。

这一路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途径汉中、长安、函谷关、渑池、洛阳等地,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此行不可谓不艰险。

中间还有个小插曲:行至崤山脚下,大雪纷飞,苏辙的马滑倒摔伤,无法继续前行,三人便租了一头毛驴代步,随后冒雪到达渑池,这便是苏轼诗中的“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的本事。

抵达之后,寄宿于一古寺中,受到老僧奉闲的照顾,三人感念之余,诗兴大发,在僧房壁上题诗留念——“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是他们与渑池的第一次交集。

次年,苏轼苏辙一同参加考试,一同从科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众瞩目的青年才俊。就在他们准备大展身手时,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二苏随父回乡奔丧。守丧期满,苏辙回到开封,被任命为渑池主簿,但为了次年的制科考试,没有到任。

这是苏辙与渑池的又一缘分。

嘉佑六年,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考虑到父亲年迈,兄长即将出任凤翔府判官,苏辙便选择在京奉养父亲。这意味着,二苏要面临人生中的第一次分别。

“惜别”一词,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分量有多重。苏辙送别兄长,一直送到郑州才正式作别,他想到了崤山的那次雪泥事故,想到了古寺题诗的经历,于是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

可巧的是,苏轼赴任途中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当然知晓,故发了意味深长的一问——“曾为县吏民知否”。渑池,仿佛成了他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一个地方,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缘分呢?

苏轼到了渑池,自然想到那些事儿,于是步苏辙诗之韵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一会儿到这,一会儿又到那,你觉得像什么呢?大概像飞行中的鸿雁吧,偶然停下来在雪地上印下脚印,而后又不知飞到何处。可雪是会融化的,泥也会干掉,等到最后,什么印记都不会留下。

苏轼是在悲叹人生,还是在用一种通透的眼光在观照人生?

或许都有吧。

就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千古风流人物尚能被大浪淘尽,则作为渺小的个人,在世间匆匆走一遭,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是悲哀。但千古风流人物尚难免如此,而一己之荣辱又何足悲叹?也是旷达。

接着二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进入“怀旧”的主题。古人已逝,旧题已灭,仿佛也如飞鸿踏雪泥般留了痕迹就消失不见。人生充满无常,因无常而悲哀,也因无常而可贵。你还记得当年那段艰难的旅途吗?路远人困,驴子累得直叫唤。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想苏辙看到这里,嘴角应泛起微笑,心底应涌出暖流……

再来回顾一下,苏轼笔下的人生像什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