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心神庙能避洪水,专家一时难寻答案,真相竟被3个中学生揭开!

 老黄说史 2021-07-29

高处村庄屡屡被淹,河心庙宇却能避洪水,得力神助还是另有玄机?河心神庙能避洪水,专家一时难寻答案,真相竟被3个中学生揭开!

1/大水冲了龙王庙

有句俗语,叫“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得一家人”。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比喻自己人不认识自己人,发生了误会或冲突。龙王是管水的大神,按理说是不会自己淹自己家的,但是,事情往往有例外,有间龙王庙还真就被大水给冲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事与东海龙王敖广的三太子敖丙的传说有关。敖丙在《封神演义》中出现过,就是被另一位三太子哪吒暴虐的那个。

另有传说是,敖丙犯了天规被贬受罚,为了赎罪,他决定干件好事。海边龙王庙东边有个菜园子,主人是个老头,敖丙见他年迈无力,便在半夜跑来帮老头浇地。老头和龙王庙里的道士关系密切,便把这桩怪事说给了道士,道士以为出了妖怪,就连续三夜守在菜园里。到了半夜子时果然看见有个妖怪在浇菜。第四天,道士持宝剑袭击“妖怪”,受了伤的“妖怪”,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把龙王庙给淹了。

敖广闻讯,率虾兵蟹将来捉拿“妖怪”,没想到竟是自家的三太子,只好罢休。这事传开后,人们议论纷纷,风趣地说:“这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连龙王庙都难逃被淹,可见这洪水当真无情。但是,在陕西的宁陕县,却有这样一座庙宇,即使是建在河心洲上,风风雨雨200多年,却能避洪水。身处河岸高处的老城村屡屡被淹,古庙也从未被淹,至今依旧安然无恙。这座被当地人膜拜多年的古庙,就是宁陕县的城隍庙。

2/令洪水绕道的城隍庙  

宁陕县城隍庙位于宁陕县城关镇,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长安河为长江支流汉江支流子午河的支流,源于陕西省宁陕县平河梁南麓,经宁陕县、石泉县,在两河镇与汶水河相汇为子午河。城隍庙所在的沙洲,外形酷似一艘船,四周环水独居中央。城隍庙就身处其间,沙洲四周古树参天,翠竹掩映。

长安河的平均径流深375毫米,径流总量17175万米,平均流量为5.37米/秒。7~9月为汛期。据相关史料记载,长安河在汛期也常会泛滥,比如,1925年,因阴雨连绵,河水高涨,冲毁河堤,淹没田舍。1926年7月,大雨连绵7天7夜,长安河水头高达二、三丈。老城东城墙冲塌数处,关口街进水数尺深,冲毁民房二三十户,沿河两岸良田被淤成沙洲,损失惨重。

正是在那场暴雨中,宁陕人才真正见识了城隍庙的神奇。当年,倾盆大雨下个不停,山洪暴发,黑浪滔天,眼看要把城隍庙吞没了,当地官绅着了急,连忙筹办香火,笙箫鼓乐,吹吹打打,信徒跪地,祈求上苍保佑。县官让人给他打把红纸伞,双手高举县印祈祷,说也奇怪,一会儿功夫,洪水分两路汹涌而下,左边的洪水高出城隍庙一丈开外,把厚厚实实的城墙也冲跨了,但庙安然无损。

其后多少年的风雨交加,大水发作时,一次次冲倒了城墙,却从未淹倒城隍庙。关于城隍庙能避洪水的原因,在当地百姓中,有个流传多年的传说——“金鸭浮舟”。

3/ “金鸭浮舟”的传说

宁陕县城隍庙始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之所以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就是因为“金鸭浮舟”的传说。传说的版本有好几个,其中一则说的是:清朝嘉靖年间,这里原有一对金鸭子常戏水面。一个贪心的喇嘛发现后,便起了歹心,费尽心机想把两只金鸭子偷走。一日,喇嘛又发现这对金鸭子嬉戏长安河中,便不顾一切跳入水中去捕捉,当喇嘛手按之时,这对金鸭“扑愣”一声展翅飞走了。一只飞进关口的关帝庙,一只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子仍飞回这小岛上。

乾隆五十年时,当地百姓就选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城隍庙,以保老城的安宁太平。为此,年年七月半城隍庙老爷要到关口与关帝聚会。当天,远近亲朋云聚,迎来送往,锣鼓喧天,鞭炮震山,热闹非凡。

不久,当地百姓发现,城隍庙建在河心洲上,确实是明智之举,因为,无论当地如何暴雨倾注,水都会绕着城隍庙走,因而,城隍庙总能化险为夷、屹立不倒。更为神奇的是,附近有一个老城村,距离城隍庙很近,而且地面的高度比城隍庙要高个四五米左右,洪水来了,淹不到城隍庙这个老城村确实屡屡遭殃。

久而久之,百姓就认为城隍庙里的金鸭子显灵了,更有传说每当遇到洪水,金鸭子就会托起整个城隍庙让它免遭于难,直到洪水退去,金鸭子就会悄无声息的再把城隍庙稳稳的放在地面上。由此,庙宇建成后就没有断过香火,金鸭子的流传也就越神乎其神了。

4/避水奇观倍受关注

那么,宁陕城隍庙能避水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宁陕城隍庙能让洪水绕道的奇观,也引来不少科学迷与相关专家的关注,并对其进行考察研究。

宁陕城隍庙,占地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其规格形制与衙属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整体建筑纵深172.45米,宽33.5米。地基是由巨型石块儿堆砌而成,整体高出河面1.5米左右,寺庙的整体造型成船只的模样。

最开始,人们想从城隍庙的排水系统上寻找答案,遗憾的是,古庙竟然没有排水系统。这种情况,是1992年当地文物部门对城隍庙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时候发现的,现今的排水系统,就是那次修缮时给补建的。

排除了排水的原因,人们又希望能从庙宇下的地基寻求答案,探寻的结果是,沙洲地下不仅没有过水的缝隙,相反,这里的土层异常的紧时根本就没有可以渗水,或者说是过水的结构。

正当专家都百思不得其解时,宁陕城隍庙百年避水之谜,最终被3个中学生解开了。

5/古庙“避水”之谜

2006年,宁陕中学的3名高一学生对城隍庙“金鸭浮舟”的传说非常感兴趣,为了揭开神庙避水背后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他们针对“金鸭浮舟”的传说共同向学校申请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选题,并得老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还特意聘请了县水利局的一位工程师担任他们的导师。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后,他们在河心洲的最北边发现了一块犀牛形状的巨型石头,那块巨大的石头。像是四肢没入水里的犀牛身躯,因而当地人给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做“犀牛背”。

这么大的石头在河中央,它和城隍庙不被水淹是什么关系呢?通过观察发现,当长安河里的水流遇到犀牛背的时候确实会被分成两股,这就在犀牛背的后边儿形成了一个滞水区,也就是流速减缓的漩涡区,因为水流速度减缓,那些随着水流滚动的小石头和泥沙,慢慢儿的沉积下来,最终堆积成了咱们现在看到的河心洲。

这个发现也引起了相关专家的注意,专家分析,以犀牛背为龙头的这些石群,其实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水利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

6/都江堰鱼嘴分洪

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的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鱼嘴分水堤,是指形状如鱼嘴的分水堤,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 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长安河当中的犀牛背,就如同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一样,起到了分水作用,避免庙宇不受洪水的正面冲击,从而保护了城隍庙。

可是,问题是被分开的洪水从沙洲侧面经过,按说应该会倒灌回城隍庙,为什么身在高处的老城村被水淹,而城隍庙仍可以毫发无伤呢?

7/传说之外的真相

为了揭开宁陕城隍庙避水的真相,宁陕中学的3名学生,又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模拟出了城隍庙周围的环境。分析发现,西侧河道的弯曲程度对分流来的湍急洪水产生了离心力的效果,这就使得经过的洪水出现西高东低的倾斜,从而造成了洪水水面高于城隍庙的错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大洪水的时候,人们普遍觉得洪水水面高出城隍庙许多的原因。

另外,城隍庙西侧河道东面的水流较缓,每次大水过后都会留下碎石和泥沙,这些长时间堆积下来的碎石和泥沙,对城隍庙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原来,城隍庙所在的位置,其实并不是一条直的河道,从东北方倾泻而来的河流在这个地方拐了一个弯,一路向南。河心洲在河水的作用下,形成的新月状。而老城村正位于河流的凹岸,由于恰逢弯道水流产生的巨大的离心力和水涌向凹岸,于是当长安河的洪水流量足够大的时候,就形成了凹岸一侧水位明显高于河心洲一侧的神奇现象。

也就是说,洪水实际上是倾斜着通过河道,洪水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倾斜的现象就越显著。这就是为什么高位置的老城村,屡屡被洪水淹没,而位置相对比较低的城隍庙,却始终安然无恙的原因所在。

这样的研究结果,打破了“金鸭浮舟”的传说,避水城隍庙的迷题就完全解开了——它被建在这么一个看似凶险实则安全的位置,不仅节省了空间,还因地制宜的利用了自然条件,让人不得不感佩先民们的无限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