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翔三年归期至 凌虚台前敬陈公

 无犀之谈 2021-07-29

近苏20 凤翔三年归期至 凌虚台前敬陈公

治平元年(1064)是苏轼人生中能量密度很大的一个年份。

对于苏轼而言,这真是特别神奇的一年,身在当时的他无法想法,或同好、或历险、或倾心……陈季常、章子惇、文与可,都在这一年进入了他旺盛而灼热的生命,

这也是苏轼在凤翔任上的最后一年。

当年八月,边陲又遭西夏侵扰,苏轼再次为军队后勤补给奔波了几个月,好在到了年底,他的凤翔签判任期终于届满。

唐宋官场有一项特别积极的制度叫“磨勘”,直白说,就是每一个任职周期结束后,由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考核优秀的升官,不合格的降级。

文官的一个考核周期是三年,到治平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苏轼刚好在任三年。

苏轼的磨勘结果非常理想,于是奉命返京,等待升职加薪的锦绣前程。

负责考核苏轼的官员,当然还是那位曾经与他发生过激烈冲突的陈希亮大人,但在经过了两年相处之后,苏轼对于陈大人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成见。

在苏轼去职前的一个月,时逢冬至日,陈大人召集属下在凌虚台上饮酒。

此前讲到,在陈太守筑台之初,特请苏轼为台作记,苏轼气盛,以私怨流露于文章,成《凌虚台记》,刻于碑上。

此时,陈太守与苏轼之间的嫌隙已尽,微醺之际,苏轼当场又以此台为题赋诗一首。

凌虚台

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

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

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

崩腾赴幽赏,披豁露天悭。

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浩歌清兴发,放意末礼删。

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

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

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

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诗作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陈太守栽培之情的感激,“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以及对这位上司兼长辈的长者的尊敬,“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

就这样,青年苏轼结束了人生中第一次远离家乡、远离至亲的挂职锻炼,返回东京汴梁,要与埋头著书的老父亲和怀才不遇的弟弟重逢。

返京途中,苏轼携家眷一行路过华阴县,天气环境突然变得恶劣,寒风刺骨,道路泥泞,一家人只得在县城旅舍捱过一个除夕新年。

眼看着就要回到京城与亲人重逢,苏轼心中的期盼化为一首——

华阴寄子由

三年无日不思归,梦里还家旋觉非。

腊酒送寒催去国,东风吹雪满征衣。

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

里堠消磨不禁尽,速携家饷劳骖騑。

三年前,离开京城时,苏轼还是一个刚刚走出书房的大学生,一身书卷,不知人间疾苦。

从汴京到凤翔的旅途中,他已经见识了民生之困,了解到帝国实际上的危机所在。

在凤翔任职期间,尽管琐务缠身,但他依然没有忘记思考这些萦绕心头的国事,频繁给朝中写一些地方事务内参,以及自己的政策建议,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视与采纳。

在返回京城时,苏轼的身体内已经发生了第一次蜕变,等待他的,将是一份什么样的国家重任呢?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