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苏54 苏轼一生诗力 一成耗于杭州

 无犀之谈 2021-07-29
杭苏54 苏轼一生诗力 一成耗于杭州

苏轼一生诗词无数,流传至今的诗作,以中华书局1979年版《苏轼诗集》为计,收入2823首,这是没有将填词作品计算在内的。
有史料可考的苏轼诗歌处女作是
《郭纶》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这是嘉祐四年(1059)初冬,在为母丁忧三年后,22岁的苏轼与父亲、弟弟再出蜀返京时,在嘉州(今乐山)渡口遇到北宋曾经的战斗英雄郭纶,感慨当年的英雄如今竟然落到今天这样寂寂无名、在夕阳下发呆的境地,于是作诗赠之。

苏轼人生的最后一首诗是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天,苏轼临终前写给三子苏过的这首诗,充满深刻的禅意。

从1059到1101,苏轼的诗作遍及42年的逆旅之中,简单计算一下,平均每年的诗作大约有60余首。
当然,这仅指留存至今的。以古代文人步步为诗的习惯,他应当还有大量未能流传下来的诗作。
以上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苏轼到底有多爱杭州!
且不论苏轼在25年之后再仕杭州的两年多时间,仅就他在熙宁四年至七年的三年间,苏轼为杭州留下的诗作,一共有300余首。
仕杭仅三年,苏轼耗用了一生诗气的一成功力。
这三年里,苏轼纵然也在文字中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朝廷新法的不满与抗争情绪,但总体而言,尤其是与他在其它地方上的境况相比,毫无疑问,这是苏轼一生中最快乐的三年。
这,是为什么呢?

熙宁八年(1075),苏轼已经在密州(今山东潍坊下辖诸城市)任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给张先(对,还是那个前文提到过的LSP)写的信中,附了三首诗,其中有一首
《过旧游》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读罢,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几年前,我参加一次团建活动,领导让每个人穷尽想像力,讲一讲自己准备如何退休,就是在退休时如果要举办一个仪式,如何办,在哪儿办?
我当时就说,既然是个空谈,那我就按自己最理想的设想来办,如果财力允许,我必揽下半片西湖,邀朋唤友,赏月吟诗,酩酊之际,醉隐钱塘。
每次去杭州,每次沿西湖游走,我总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归属感,仿佛这里是我真正的家乡,草木之间,桥栅左近,一点点的疏离感也不存在,非常自然与舒适。
这种感觉,近千年前的苏轼,一定比我更强烈。

苏轼热爱杭州,在杭州任上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等他离开杭州,在密州时,依然听到杭州百姓怀念他的消息,非常感动。
在给杭州主簿(相当于市长秘书)陈师仲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自己对杭州百姓做了什么好事,让他们如此怀念我。但是,我确实也非常想念杭州,这一年,我已经四五次梦回西湖。可能这就是所谓前生之缘吧。
(轼于钱塘人有何恩意,而其人至今见念,轼亦一岁率常四五梦至西湖上,此殆世俗所谓前缘者。)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