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谒谭纶墓

 苍松xujp 2021-07-30


2018年5月,同学相邀游二都镇帘前村并谒谭伦墓。出宜黄县城约10公里许,二都镇帘前村鹿塘以北,山峦兀然而起,形成一道约数百米宽的天然屏障。山上苍松林立,山下一片开阔的板栗林前,是谭纶墓南端入口处——一对石狮守护的双层歇顶的门楼。

谭纶(1520—1577年),江西宜黄人,字子理。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知府,练兵御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任福建巡抚,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任蓟辽总督,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后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军事史上,谭纶虽不像孙膑、韩信、刘邦、项羽、诸葛亮、岳飞等那样威名显赫,世人皆知,但在3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谭纶屡建奇功,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他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当是对谭伦最好的褒奖。


谭纶墓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墓区设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主墓葬区面积约1000平方米。


门楼两侧朱红色的栅栏前蹲着一对明朝万历年间雕刻的石狮,一雌一雄,悲泪欲滴。相传,明神宗皇帝,为抗倭英雄之死痛苦流泪,特命石匠雕刻一对“哭狮”,为谭纶墓守门。

门楼里面,是用砖石镶嵌约300米长的祭道。墓址原貌损毁严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毁弃,后经当地政府筹资修建,谭纶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复。

进了门楼,只见墓园开阔,方圆约300亩,中间一条小溪,流水潺潺。


墓内的祭道左右分列着文臣武将和狮、马、象、骆驼等石雕像,各具神态,栩栩如生,但大都不是明代原物了。


神道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为明代原物,上面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抗战时期,牌坊曾多次遭日军轰炸,但炸弹就是炸不塌这座民族英雄的牌坊。


正北半山腰上一座坐北朝南的古墓,这山水同在的清净墓地,气势恢宏。


在帘前村鹿塘一个院里,发现这块两截的神道碑,明崇祯年间的原物。

今年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游览石巩寺后,又来到谭伦墓。这里正在闭门修缮,而围墙上却开了一大豁口运输建筑材料,便由此入。


修缮期间,墓园荒草萋萋,显得有些破败。


祭道北端,神道之上,就是坐落在半山腰那气势非凡的谭纶墓了。


三组石牌坊中间的牌坊,为明代原物。


上面镌刻的“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十几个大字,依稀可辨。


虽经过400多年风雨,石牌坊上的石雕花纹依然十分清晰。



一条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着便是五层石板台阶。第一层设石虎一对,意示谭纶的生肖;第二层设石羊一对,指谭纶孩提时代;第三层设石马一对,寓为谭纶戎马生涯;第四层为两尊武将,高2米多,披铠甲,象征谭纶将军南征北战;第五层为两个文官,一手捧着朝简,一手扶着玉带,象征谭纶进京为兵部尚书,辅佐皇上。按当时明朝惯制,神道只能设石人二,谭纶墓却设有石人四,可见皇帝对谭纶的恩宠。


可惜的是,两尊披甲武将被盗,文官也只剩下一尊,且是半截的。


仰望墓体。墓体长30米,宽20米,沿山坡砌成三层,原有红石阶梯至墓顶,现全部改用花岗岩条石砌筑。





从明代到民国时期,墓区多次被盗,导致文物大量缺失。新中国成立后,墓区仍被盗贼觊觎。1983年,主墓被发现有多个盗洞,墓前两尊石雕不翼而飞;2011年,墓顶石被不法分子盗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谭伦墓。墓顶用扁鹅卵石“人”字形镶嵌铺砌,墓顶石雕二龙戏珠图案,云彩填贯其间,端庄大方(网络图片)。

现在的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圆形石座,上层为一球形,与原物相比,形似而神非。我就不明白,有原物照片,本可“依葫芦画瓢”,为何要臆造“创新”?谭纶墓可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呀!


墓有雕花照壁,照壁正中刻着“奉天诰命”御制碑。

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被人们称之为“江南第一古墓”。

尽管是假日,这里也游人稀少,或许是因为闭门修缮。临离开时,看见一位男子坐在野地里写生,也许,在他看来,这个墓园,是美的。
(2018年5月、2020年10月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