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困乏多属脾虚,诚顺和名老中医王垚:养护脾胃多吃黄色食物】

 中医逆龄道与术 2021-07-30

夏季困乏多是脾虚作怪。“最近不知怎么了,全身没有力气”“明明睡得挺多了,起床后还是哈欠连连”……近日,湖北省杰出青年中医师、名医张梦侬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继承人、现在诚顺和中医门诊部坐诊的我省实力派中医专家,擅长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肾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王垚副主任医师的诊室里,向王垚医生诉说这话的患者很多,他们表现出来的症状都差不多,没胃口、腿重、乏力、犯困、精神差,然后相关检查,如肾功能、肝功能、血糖等也做了,结果并无异常。王垚医生指出,这些患者其实是中招“夏日倦怠症”。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其中以老年人以及体质偏差的亚健康人群居多。

王垚医生指出,“夏日倦怠症”从西医的角度解释,就是在夏天这个季节里,人体钾、钙等微量元素大量流失造成的。夏天气温高,人体出汗多,人体中的钙、钾、钠等微量元素随之大量流失,从而造成人体对这些元素的缺乏,这也是导致夏季精神疲劳和“夏打盹”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改善“夏日倦怠症”最好的方法是,日常膳食中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红豆、鲜豌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带、紫菜等,牛奶、鹅肉、鲤鱼、鳝鱼中也有一定含量。此外,这个时节多吃点醋,有助缓解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

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夏日倦怠症”是由于人体脾虚造成的。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所以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正所谓“脾胃强,好度夏”。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生命活动所需的很多营养物质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认识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若脾胃运化失司,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停聚而生湿、生痰,则会出现腹胀、腹泻、水肿、咳嗽等。

脾胃病究竟有哪些类型和具体表现?

那么,脾胃病为什么常常在夏季多发?主要是因为脾喜燥恶湿,容易为暑湿所伤。脾胃病有虚、实之分,在临床常见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为实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胃阴虚证为虚证。常见脾胃病证型如下:

1.脾胃湿热症

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喜食油腻辛辣食物、过度饮酒所致。

2.寒湿困脾症

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住环境潮湿,气候阴雨;或由于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3.脾气虚症

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4.脾阳虚症

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5.胃阴虚症

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本证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夏日养护脾胃多吃豆

王垚医生介绍,脾气虚的人夏天要及时调补,如果能常吃一些豆类蔬菜,能起到健脾利湿的作用。这类蔬菜所含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其他蔬菜高。维生素又以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

1.菜豆

又名四季豆、芸豆等。以嫩荚或豆粒供食用。嫩荚约含蛋白质6%,纤维10%,糖1%~3%。干豆粒约含蛋白质22.5%,淀粉59.6%。鲜嫩荚可作蔬菜食用,也可脱水或制成罐头食用。

2.豇豆

性平、味甘咸,归脾、胃经;具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调颜养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主治呕吐、痢疾、尿频等症。尤其适宜于糖尿病、肾虚、尿频、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患者多食。

3. 豌豆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益中气、止泻痢、调营卫、利小便、消痈肿、解毒之功效;主治脚气、痈肿、乳汁不通、脾胃不适、呃逆呕吐、心腹胀痛、口渴泄痢等。在豌豆荚和豆苗的嫩叶中富含维生素C和能分解体内亚硝胺的酶,故具有抗癌防癌的作用。豌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还有抗菌消炎、加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4.毛豆

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具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因毛豆是黄豆的嫩豆,其所含的卵磷脂成分丰富。

5.蚕豆

蚕豆含有大量蛋白质,在豆类中仅次于大豆,还含有大量钙、钾、镁、维生素C等,并且氨基酸种类较为齐全,特别是赖氨酸含量丰富。它既可以炒菜、凉拌,又可以制成各种小食品,是一种大众食物。

保养脾胃的几种简单中医外治法和药膳调理法

针对不同的症群,中医治疗的手段多采取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时因人制宜,且用药灵活多变,在保养脾胃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下面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1.拔罐疗法

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2.艾灸治疗

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人群;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人群。

3.穴位按压

点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轻揉神阙,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4.中药脐敷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脐。

寒湿困脾、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选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

5.中药足浴

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

寒湿困脾证人群可选用: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

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用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

胃阴虚证人群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王垚医生再给大家再推荐几款药膳:

绿豆粥:绿豆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适合脾胃湿热证人群。

陈皮粥:陈皮性味苦辛,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寒湿困脾证人群。

益胃粥:取益胃汤之义,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取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适合胃阴虚证人群。

多吃黄色食物可护脾

脾在五色为黄,五味为甘,所以按照中医取类比象、以形补形的理论,脾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黄色味甘的食物,比如玉米、南瓜、红薯、黄豆、小米等。脾虚湿热的人可多用红小豆健脾清热祛湿,少用莲子、山药、大枣等温热食物。脾虚寒湿的人,用一些莲子、大枣温补,健脾祛湿。如果体质不是过热或者过寒,这些食物都可以搭配服用。

王垚医生治疗脾胃病验案举例

验案一:腹泻

患者李某,女,54岁,2020年11月7日初诊。主诉:患慢性腹泻3年余,近期加重,每日临厕10余次,泻下完谷不化,并夹脓血,黏液胶冻之物,常感腹痛,西医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服中西药及灌肠治疗,效难显。刻诊:面色㿠白,目胞虚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干溲赤,肛门灼热,大便日十数次,里急后重,食纳不佳,舌淡苔黄腻,脉细弱。

王垚医生四诊合参后认为,此乃久泻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而胃肠湿热内壅,为寒热错杂之证。治宜温运脾阳,调理肠胃。

处方:附子6克,焦白术18克,煨肉蔻12克,黄芩10克,佛手9克,木香9克,炒干姜6克,吴茱萸5克,川黄连5克,黄芪15克,炒薏仁12克,甘草3克。20剂。

患者服后,大便日2次,无里急后重,原方加党参15克,炒山药18克,继服一月余,诸症悉平。

验案二:痞满

患者高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20年10月8日就诊。主诉胃脘痞闷不舒2周。2周前患者因亲友去世刺激后,出现胃脘痞满,伴纳差,口苦,腹胀,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药,无明显缓解。后在某中医专家门诊服用“三仁汤”“楂曲平胃散”,效果不显著,经人介绍来到诚顺和中医门诊部求诊于王垚医生。

刻下症状同前,望诊:面色稍晦暗,眼圈发黑,舌质淡红,苔微滑舌面有瘀点。切诊:脉象弦缓。伤寒腹诊:心下按之轻度胀满,自诉痞闷不舒。胁下按之轻度胀满,腹部按之轻度胀满。中医辨证:少阳气机不利,太阴壅滞。治疗宜和解少阳,健运太阴。方选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5g,生姜6g,黄芩12g ,姜半夏12g,党参12g, 茯苓12g,枳壳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苏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3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上腹胀满,纳差明显缓解,偶呃逆,咽喉干痒不舒,咽喉壁充血,脉弦缓。方药调整如下:黄芪20g,桔梗15g,甘草10g   浙贝母12g,牛蒡子8g,连翘12g,赤芍15g,银花10g,射干8g,苏梗15g,焦白术20g,茯苓15g,昆布15g,枳壳8g,杏仁10g 。上药3剂,服后自觉咽部症状消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