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揣摩出题人意图?教你用逻辑思维搞定将地理选择吃干抹净

 栗洋羹 2021-07-30
呵呵······
 
有没有经常听到地理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些都是常识!”“这题做不出来都是你地理素养不行!”
 
呵呵,what常识?what素养?
 
然后是不是感觉老师讲题纯属是马后炮?
 
尤其是选择题,查完资料再去讲,我也可以~~~
 
图片
今天,就教你们跳脱传统思维模式,
 
让我们玩一玩逻辑思维在真题中的运用!!!
 
接下来就是大招——————
 
 
一、材料对应验证法
 
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高考题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问题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非常有用的!!!
 
1、将材料分层 每层对应一个问题 通过练习看出材料有几层意思
2、A\B\C\D必须覆盖材料几层意思或几层意思线索
3、①②③④符合材料某层意思即可
4、违背材料某层意思的排除
5、选项与材料的正负向情绪要一致
6、选项与材料的动态过程、静态过程一致
7、材料有重要信息直接指向正确答案
图片
图片
先来看看这题,
 
刚刚把题拿到手的时候,看到这些冗长的材料,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材料分层。这样除了可以把复杂的材料简单化,方便理解,更可以方便与选择题对应,了解出题人的出题思路。
 
 
 
在材料上分层,大概就是酱婶儿的~
 
图片
第一层:家住······打工了
大意为小王夫妇种杨树后出去打工了
 
第二层:八年后······还算满意
 
第三层:据调查······高度关注
 
第二步,再看设问,明显是原因型设问,问是主要原因
 
这种题说明了以下选项中的原因有很多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的那个,所以要注意区分
 
A项 首先材料中没有提生态效应,对环境有······的影响
再次,种树的主体是农民,主要为了生计,不太可能有那么大的觉悟为了环保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且材料中无论哪层都没提过政府为了环保强制或提议农民种杨树。排除
 
B项 材料第二层中已经说过了与原来相比,收入并不丰厚 排除
 
C项 第一层中刚好体现
 
D项 很多同学不看材料,理所当然的就觉得种树会很环保,然后按常理说政府就会支持,然后就会有补贴 (注意:自以为是在做文综选择中是大忌,课本与材料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材料觉得)
 
但是!!!注意观察第二题的设问!这样引起的问题······采取措施  这也就暗示了我们农地杨树化是不好滴!因此政府不会有鼓励,也就不会有补贴。(这也涉及到了另一个解题技巧,我们之后会讲)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排除方法,直接代入材料验证,材料中无论哪层都未提及补贴一事,故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
 
 
 
 
第二问
 
这一问是一道送分题
 
说实话,这题你只要看得懂材料,并认真看过课本,就知道它主要想说的是土地耕地资源浪费的问题,所以选D
 
A、B、C一看就知道不对,不解释
 
 
二.一组题中考察的知识点有继承关系
 
判定标志就是组题
 
两题不考同一知识点
 
 
 
你想想,一张高考题试卷,它需要考察高中三年所学的知识点,因此知识点考察所涉及的范围越多越好,但是一张高考试卷一共就那么几道题,所以一组题中考察重复知识点的概率少之又少。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我们不知道某一知识点的情况下,从一组题中从题目到设问中的蛛丝马迹找到逻辑漏洞,将次题“偷鸡摸狗”出来
 
两题考的知识点之间有继承关系
 
在高考地理选择题中,一组选择题所涉及的背景材料也许是我们从未学习过的内容。
 
但是,在这组题当中,有点类似于完形填空,或者说是一个拼图游戏:
 
  材料+设问+正确选项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拼图,知道这道题完整的内在逻辑和所包含的知识点
 
好,现在继续举个例子让你们感受一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是第一步,将材料分层,如图:
图片
现在所有人的思路都跟着我走,
 
 
首先第一问 ,设问中出现堆积型游荡河道,但是我们没学过也不知道什么是堆积型游荡河道,那么我们只能对此大致地推理一下:
 
于是观察四个选项,
 
我们根据常识可以知道黄河的流量季节变化大  C选项后半段与之不符、故C项排除
 
但是其他的含沙量、含沙量季节变化等变量不好确认,所以我们就先看看下一道题找线索。
 
然后我们开始看第二问,
 
设问中提到中段摆动范围较小
 
一个地方有中段、上段、下段,但是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准确的定位
 
我们只能通过已知的信息去判断
图片
如图,我们大致的能看出上面这块几乎没有摆动,中部摆动范围较小,下部摆动范围较大
 
①河水流量应该可以排除了的,因为这是同一个小北干流,流量应该差不多,但是这样的想法并不保险,所以我们只好先看看②
 
②可以明确排除的了,因为上下有支流汇入,中间没有支流汇入。②排除
 
因此A,B选项排除,所以还剩C,D选项
 
④就一定是对的,我们又知道一个已知条件,代表我们对这道题(拼图)的了解又会增进
 
摆动范围就与两岸岩性有关,据此我们可以推理出,
 
两岸的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侵蚀
 
所以我们就大致能懂这种堆积性河道摆动范围较小的原因两岸的岩性较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所以③正确,③与④是易容项,也就是说,只要③对,那么④就一定对。
 
如果我们推出河流摆动范围是与侵蚀有关的话,主要看的是流速,当然流量大小也与侵蚀有关,相同的范围之内,流量越大,侵蚀效果越好
 
与流水侵蚀有关,能不能侵蚀的了两边的土和石头,同理就与沿岸地貌有关
 
沿岸地貌坡度越大的山,就难被侵蚀,坡度越小的平原,就越容易被侵蚀
 
④选出来之后,③很容易被推出来,而①是不确定的,所以不选
 
比如两侧都是山就不如两侧都是平原好侵蚀,但是我们不知道两侧都是山,毕竟嘛,一道题要是查资料补充着讲怎么着都简单······
 
这时候我们想起来第一问还没选出来,但是做出来的第二问所知的线索似乎都与第一问无关······
 
所以我们就先看第三问,关键词:流量和含沙量都大 汛期,洪峰
 
第一题的答案是不能与第三题的材料相违背的,它说有汛期,有洪峰,这就是命题人的提示啊,那么第一问选D
 
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材料:黄河小北干流没办法往下流 含沙量没法往下走了,沉到底下去了,也就是说,水流堵在了那里。
 
C对的很明显 尤其是我们前面推出来干流流动情况之后
 
A没人给他沙子,只是走不了而已 且剧增是绝对项,A排除
 
D侵蚀没有加强 排除
 
B水量没有增大,只是走不了而已,水堵住了,流速加快不了 水量不等于流速 排除
 
且BD选项差不多 流速加快能推出来侵蚀加强,所以两个选项都不对
 
其实总体浏览四个选项,流速加快,侵蚀加强,摆幅增大都是同理的,只有C项跟他们三个不同,单看选项也能做出来
 
 
 
怎么样?哪怕我不知道这题黄河小北干流所包含的知识点,是不是也能做出来?
 
暴风烧脑推理的感觉是不是很有趣?
图片
三、一些重要的面对选择题材料小tips
 
1、省略号后是重点
 
高考出题篇幅有限,出题人绞尽脑汁从各大著作、文献中搜刮可能出现的高中知识点,篇幅辣么大~怎么可能全部给你打印出来!
 
因此不管是不是文言文,只要很长篇幅的题目,出现了以下格式:
 
巴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辣
 
那么这一堆“辣”字就一定是出题人想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也就是说,解题之重点大法就藏在这一堆“辣”字之间。
 
2、括号里面注释是重点
 
其实原因同理,想想若是你出题,本来一张文字那么多材料那么多信息就已经够累了,却还要特意费心吧啦给某一信息加上注释,这不是真爱是什么?
 
3、反复出现是重点
 
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出题人如此钟情,必有猫腻。
 
4、转折词后是重点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咱老祖宗还是现代人说话都有这么一个特点:说话喜欢把重点放在后面。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件举例,
 
有一天你的老师语重心长的把你叫到办公室里“喝茶”,他眉头紧皱,痛心疾首:“孩子啊,虽然你天资聪颖,骨骼惊奇,但是 最近有些过于放纵了导致成绩下降,这样下去,是不能去上一个好的一本的啊······”
 
请问:老师将你叫去“喝茶”的目的是什么?这句话的重点是什么?
 
······
 
不会真的有人觉得老师是想夸你骨骼惊奇吧······汗-_-||
 
“但是”后面才是重点。
 
他的目的当然是想提醒你好好学习、憋把自个儿给玩死了
 
嘿嘿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