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意义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尼采

人是意义的动物。

一说到这个话题,几乎所有人都会直觉有一波鸡汤袭来,包括看到一本实际上非常值得推荐的书籍《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译文“活出生命的意义”,或“寻求生命的意义”)类似的标题时,经常会让人不屑一顾。

是啊!为“人生意义”而喋喋不休,几乎就是精神病的表现之一。

正常人谁没事总琢磨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问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

他可能无法回答。

大多数人不愿自寻烦恼考虑这一看似并无意义的问题,更不会穷其一生追寻答案。

只是矛盾的一点在于,人们似乎永远摆脱不了这种自我诘问,往往白发垂髫时偶尔也会突然喟问:“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即便如此,关于生命意义这件事情,就像理查德·费曼对量子世界的态度,“我想我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没有人能理解量子力学”,同样,没有人可以只是从持续的自我诘问中得到“答案”。

然而,察其言,观其行,我们会发现每个个体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立场、态度、举止、言谈、习性、抱负、习惯和性格特点都与该意义密切相关。

他的举止似乎在遵循某种特定的人生理念。

所有行动都蕴含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见解,一种“我是这样,宇宙是那样”的判定,一种赋予自我与生命以相关内容的“意义”。

是的,世界和自我的关系,也是一种人为赋予的意义。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们所感受的环境并非只是环境本身,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即便在原初阶段,人类也是出于自我需求,才与身边的环境发生关系。

“树”就是“人类生活中的树”,“石头”也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石头”。

事实上,人类无法逃脱意义的范畴。

我们赋予现实以意义,并基于此感受现实,因此,我们感受的并非现实本身,而是被我们赋予了意义的现实。

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这种意义总是或多或少残缺未竟,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

正是因为如此,意义的国度往往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谬误。

回过头来看《Man’s Search for Meaning》这本书,书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作者恳切而超然的视角:既立足自己的内心,记录真实的心理过程,又以医生的专业态度,超越当时严酷的环境。

他写的不是集中营实录,而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

而他的观察对象,是包括自己在内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囚犯,他们对环境的反应。

书中有一段,写到作者在冰天雪地中,空着肚子,穿着漏水的破鞋,满脚冻疮,被狱头打着骂着,走向筑铁路的工地。

当时他满脑子的怨念:今晚的“晚餐”会不会多几颗豆子,等会儿会不会被拨去另一个陌生残忍的管工手下,脚下这双 “鞋”还能支撑多久……

突然,他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如此琐碎卑微,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毫无裨益,于是一转念,开始从职业角度看待分析自己的处境,从专业的距离研究自己的精神状态。

他开始游离于当前环境,在心里跟挚爱的妻子对话,让爱充满胸臆,那种时候,妻子还在不在人世,已经没有分别。

能够运用想象力从现实中抽离,是人类独一无二的本领。

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人要寻求生命意义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这个意义是唯一的,独特的,唯有人能够且必须予以实践;也唯有当它开始实践才能够满足人求意义的意志。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不同,每个阶段的生命意义也不同,必须由此人自己去寻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摆脱因生命空虚而产生的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

生命意义是实在的东西,比如母亲为了孩子活着。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人为,每个人都受到三种约束,而三种约束可能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来源。

第一种约束就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样一个贫瘠的星球之上,别无去处,我们必须受其种种限制,只能利用其提供的可能性发展前进。

第二种约束就是,我们仅是众生中的一员,我们的身边尽是他人,我们生活在与他们的联系中,这种联系来自于个体本身的缺陷、不足和限制。

第三种约束就是,人类分男女两性,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维持必须接纳这个现实,爱情婚姻问题属于第三种约束,男男女女都必须面对。

这三种约束也因此提出了三类问题。

1、怎样找到一份合适的职业允许我们在地球环境给我们设置的种种限制之下求得生存。

2、怎样在人际间找到合适的位置互相合作并且分享合作成果。

3、怎样让我们自己接受“我们生活在男女有别的国度里且人类的繁衍发展取决于我们的爱情生活”这一事实。

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承认“生的层面”的意义,包括创造与爱,而弗兰克尔则提出了第三种途径:受苦。

弗兰克尔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通过创造和工作,或体验某种事物或爱某一个人,而在极端的情况下,当一切欢愉都被剥夺,无法避免的苦难本身正是生命的意义。

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悲剧乐观主义”,即如果人生的痛苦苦难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一场悲剧,那么也应该乐观的去面对。

用流行的鸡汤文的话来说,那就是:如果你需要流泪,那么也请你微笑着流泪吧。

当然,鸡汤之所以成为鸡汤,很大程度在于其不可操作性,弗兰克尔不会止步于此。

他同时认为,如果人生的悲剧能拆分成三种,即:痛苦,内疚和死亡的话,那么人在面对困难时也具有三种潜能。

1、把痛苦转化为成就。

2、从内疚中获得完善自我的机会。

3、从生命的短暂性中获得采取负责行为的动力。

再具体的操作,那就进入实践层面了,至少弗兰克尔用严谨的方式表明了这样一个态度:人,是可以做到选择对人生说“是”的。

态度的选择,就是唯一的全部的尊严和意义。

心归航,再启航

愿每日微小知识激发你的深刻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