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诱人的线性思维

 新用户1296RLlw 2021-07-31

除了欧几里得几何中柏拉图式的平滑理想状态,人类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就是线性思维。

来看它的定义:线性思维是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无论线型还是类线型的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静态思维。

线性思维有两个特点:

1、把多元素问题变成一元素问题,一条道走到黑,排除其他道路的可能性。

2、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不考虑其他方案中正确和有效益的东西,简单地进行二选一的抉择和选择。

作为人类认知事物的基础之石,线性思维是有其重要优势的,比如可以节省认知时间,排除干扰信息等。

线性思维方式引导人类走进智慧之门,却又或于其中,同时成为了人类的负重之石。

简单来说,线性思维就是套路,是各种经验总结,是套用公式就一定会得到正确答案的直线式思维,比如常说的只会照搬现有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书呆子行为。

与此相对的,非线性思维就要求人们建立一种系统思维,看到系统中相互连接的各个要素,采取立体化的网状思维路径。

非线性思维是跟人类的本性相悖的,大脑喜欢预期,喜欢规律,喜欢因果关系、秩序感、确定感。

因此,摆脱线性思维是一道难题,也是一种智慧。

关于线性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故事,保证你印象深刻。

在新药的研发及对许多疾病的研究中,许多工作都是在所谓的“模型动物”身上进行的,最典型的是标准的老鼠,它们被饲养并改良,专门用于研究。

对医疗和医药研究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何按比例放大到人类身上,以开出安全、有效的剂量,或者得出有关诊断和治疗流程的结论。 

一个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综合性理论尚未出现,尽管制药产业花费了大量资源用于在研发新药时解决该问题。

其中一个经典例子便是早期对LSD在人体中的潜在疗效的研究。

尽管“迷幻剂”一词早在1957年便被创造出来,但在1962年,除了精神病学领域外,其他人对该药物几乎一无所知。

于是,精神病医师路易斯·韦斯特、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切斯特·皮尔斯及俄克拉何马城动物园的动物学家沃伦·托马斯提议,用大象来研究这种药物的疗效。

然而,这随即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应该给大象多大剂量的LSD?

图什科体重为约3 000千克,因此,他们预计,根据已知对猫安全的剂量,对图什科安全且适当的剂量应该是每千克0.1毫克乘以3 000千克,即300毫克的LSD。

他们实际的注射量是297毫克(如今我们知道,对人类来说适当的LSD的剂量是不到0.25毫克!)

最终在图什科身上的结果是戏剧性和灾难性的:“在实施注射5分钟后,它(大象)开始大声叫起来,轰然倒下,重重地摔向右侧,排便,并进入持续癫痫状态。”

可怜的老图什科在1小时40分钟之后便死亡了。

是哪里出了问题?问题的根源显然就是我们诱人的线性思维陷阱。

对图什科身上应该使用多大剂量LSD的计算基于以下这一隐含的假设,即有效、安全的剂量随体重的变化而呈线性比例变化,如此一来,每千克体重所使用的剂量被假定为适用于所有哺乳动物。

如今我们知道,利用把面积作为体重函数的2/3这一规模法则进行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对大象而言,更加适当的剂量应该接近几毫克,而非实际中执行的几百毫克。

如果当时的实验中用了这个剂量,图什科毫无疑问会存活下来,研究人员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关于LSD疗效的结论。

由此而论,真实世界的很多现象规律都是揭示和概述生命系统性、一般性特点的大量数据的复杂总结。

人类需要从几何学和动态网络等一系列普遍原则中分析得出更加精细的结论,只有这样才会使得我们对真实世界有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并有可能会由此应对并预测其他新的现象。

我们需要认识到,形式逻辑只是知性逻辑,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线性思维方式。

在这个非线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跳出既定的条条框框,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尝试多角度的系统思考。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