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小康村|宁夏永宁原隆村

 老沈阅览 2021-07-31

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顺利脱贫出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在这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改变;忆苦思甜、勤俭节约的家风不会改变。

摘掉穷帽拔穷根,建档立卡贫困户奔小康

“现在日子美得很,住上了大房子,我们父子仨都开上了小车,你看我这车库盖得咋样?”村民马宏亮向记者展示着他家新盖的车库,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2年,马宏亮一家八口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石湾村移民到宁夏永宁原隆村,刚来时,一家八口蜗居在两间小房子里日子着实难熬。面对一望无际的荒沙滩,马宏亮也曾打过退堂鼓。但是想到这里有水、有路、娃有学上、打工也方便,马宏亮又打消了退缩的念头。

一家八口睁眼就要吃饭,靠着周围打工和家中几亩田地,马宏亮一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2014年,一家八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从这一年开始,原隆村陆续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776户3747人。

让马宏亮意外的是,在老家贷款根本贷不上,在原隆村,银行却撵着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村里陆续引进了肉牛、葡萄、红树莓等种植养殖产业,还建起了光伏产业基地。务工的地方多了,村干部们一对一地给贫困户推荐就业岗位。

2018年,马宏亮一家稳定脱贫。2019年,宁夏银川1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原隆村位列其中。从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彻底摘掉穷帽,马宏亮一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子成了包工头,儿媳妇在村上打零工,孙子们陆续上学,马宏亮老两口也捡空到周围葡萄园、红树莓基地干点活,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成了村里的脱贫示范户。

作为宁夏银川永宁县最大的“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原隆村自2012年以来共安置来自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1992户9612人。2014年以来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2020年稳定脱贫达262户1461人,未脱贫2户16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8.98%下降到2020年的0.17%。像马宏亮一样的脱贫户们,如今已经彻底摘掉穷帽迈向小康。

如今,顺利脱贫出列的原隆村,农贸市场、休闲公园、健身广场一应俱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7.4万元。

家门口务工有奔头,打工仔变身经理

2012年5月,张军宁一家八口移民到原隆村。离开土地,生活的指望在哪里?张军宁没有找到答案。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女儿,张军宁两口子没有过多时间思考,生活的重负已经劈头盖脸砸来。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为原隆村引进了葡萄产业。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的万亩葡萄基地,成了众多村民的务工佳选。张军宁也和众多村民一道成了葡萄园里的工人。从“种田养牛忙糊口”到“打工就业领工资”,张军宁一家不再指望老天下雨种地糊口,而是靠着自己一双勤劳双手学技术、领工资。

2015年,张军宁用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一辆面包车,每天往返于酒庄和原隆村之间拉载务工人员。靠着这辆面包车,张军宁成了原隆村的劳务输出“管家”,也成了酒庄的劳务提供商。张军宁摇身一变成了原隆村的致富带头人,村里人都知道坐上张军宁的车就能找到酒庄的活干。

随着村民们务工需求激增,一辆面包车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张军宁买了第二辆面包车,又租用了亲戚的两辆小客车,雇用了三个司机。2019年,张军宁注册成立了宁夏闽君劳务有限公司。张军宁成了移民村里名副其实的劳务输出经理。酒庄曾经的务工人,如今成了酒庄的合作伙伴。

2019年,原隆村劳务输出达到3516人,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2020年,原隆村已经成立了两家专业劳务公司,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原隆村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第一书记来了,原隆村富了

2018年2月28日,是王庭任原隆村第一书记的第一天。从这一天起,办公室里一台电脑、一柜子脱贫攻坚文案、原隆村万顷良田和1992户9612个村民的脱贫致富梦,成了王庭驻村生活的主题。因为时常加班的缘故,原隆村也成了王庭第二个家。

“责任大,脱贫攻坚任务重……”说起肩上的重任,王庭思绪万千。驻村工作两年半,原隆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早已是王庭心头挥之不去的印记。于是,走村入户、体贴民情让第一书记王庭成了村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贴心人。

村民李新学和妻子司芳琴身体都有残疾,儿子一外出务工就只剩下两口子彼此照顾。王庭的到来把扶贫好政策送到李新学家,让这个因残致贫的家庭看到了曙光。两口子陆续办理了低保和残疾证后,一年能拿到低保、残疾补贴等各类补贴两万元。

扶贫好政策必须用在刀刃上,因残致贫还是因学致贫必须严格考查。在一次次的走访入户中,王庭一边明辨贫困户家的实际情况,一边联系各个职能部门落实扶贫政策。

“只有让扶贫政策精准落在村民家,才能让大家真正树立起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脱贫致富观念,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王庭心里知道,落实扶贫好政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扶志、扶智,让村民们从心理上彻底摘掉穷帽、拔掉穷根。

2019年,原隆村脱贫出列。这对于王庭而言,是一场硬仗。只有像李新学一样的贫困户稳定脱贫了,王庭才能卸下肩头的担子。

自原隆村建村以来,已有三任第一书记先后到任。他们的到来,让脱贫致富搭载党建引领的旗帜,在移民村里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扶贫产业兴旺,移民村里安泰

俯瞰今日原隆村,各个葡萄基地已陆续进入采摘季,养殖基地的肉牛被源源不断销往云南、四川等地,红树莓基地工人们忙着拔草采摘,光伏产业园里时不时传来幸福的欢笑。靠着优势特色产业,曾经的贫困村蜕变成今天的脱贫村,正向着小康村阔步迈进。

在宁夏立兰酒庄有限公司,有对能干的小两口。丈夫叫柳发明,媳妇叫刘莉。柳发明是葡萄种植基地的承包能手,刘莉是葡萄酿造车间的技术骨干。两口子靠着葡萄种植酿造技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刘莉说:“靠技术赚钱比靠天吃饭踏实多了。我们葡萄基地正忙着采摘,五六十个村民都来基地干起了采摘工。”

在宁夏壹泰牧业有限公司,牛儿们悠闲地享受着日光浴。村民马亚林成了这些肉牛的“大管家”,管着肉牛吃喝拉撒,还管着肉牛“定时生娃”。马亚林笑着说:“村里养牛现在用的都是高科技,物联网监测就能监控到牛啥时候发情啥时候配种。”马亚林家离公司不到一公里,勤勤恳恳一个月能拿5000元。4年前马亚林一家顺利脱贫。如今,马亚林看着肉牛源源不断外销,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在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2700亩红树莓种植基地里,叶桂芝带领村民们一边采摘一边唠着家常。在这里村民们只管种好树莓,加工、销路不用操心。曾经的留守妇女如今成了基地种植主管,叶桂芝靠着吃苦耐劳绘就着扶贫产业的致富梦。

柳发明夫妇、马亚林、叶桂芝是原隆村产业扶贫的带头人,也是原隆村脱贫出列的受益者。他们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彻底摘掉穷帽奔小康,和原隆村的村民们靠着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闽宁精神,闯出一条以“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劳务及商贸物流业、光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扶贫之路。

如今,原隆村共有企业12家。其中农业企业6家,这6家农业企业包含2家养殖企业、4家种植企业。光伏企业达4家,服务业2家。

180位党员筑起移民村致富“红网”

2012年,原隆村临时党支部在此时成立。随着党员们陆续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归档,原隆村党支部也正式成立。全村180位党员,在移民村里举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旗。

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落实扶贫政策、推行一户一策、逐户脱贫出列……原隆村党支部书记马晓平笑着说:“我们的支部成立后,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脱贫攻坚展开,我们180位党员是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主力军。”

马晓平所说的这180位党员,除了村“两委”班子的领导干部,大部分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脱贫示范户、创业技术能手。他们涌现在脱贫攻坚一线,带领全村1992户9612人用勤劳双手编织着原隆村的别样幸福。

党员马娟娟是返乡创业大学生,她带动村里24位留守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免费教大家编织技能,编出来的手工艺品统一销售。移民村的妇女在家里就能赚上钱。

党员万国成在村里说话有分量。哪条巷道卫生脏乱差,哪家门前卫生不干净,哪户邻里不和谐,万国成不怕得罪人,就想在村里说句实在话。村里人都知道万国成是个有担当的人。在原隆村,每一位党员家庭都上墙亮身份。党员们承诺文明守信、弘扬美德,为村民们做出了表率。万国成家门前立着“做人以诚信为本”的红色承诺,党员魏治科家门上立着“家和万事兴”的红色承诺,党员薛新年家门上贴着“厚德载物”的红色承诺,党员岳世平家门前贴着“家庭平安是幸福之源”的红色承诺……承诺上墙,党员们严于律己、接受监督,也在原隆村举起了红色旗帜。文明乡村、勤劳致富、邻里和谐的美好风尚,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下为原隆村营造了脱贫致富、同奔小康的氛围。

如今,党员们在村里建立了13个“网格党小组”,党员成了为村民纾困解难、嘘寒问暖、化解纠纷的知心人、暖心人。马晓平告诉记者,原隆村党支部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四星级党组织,带领原隆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移民村党支部正带领村民绘就着美丽乡村的美好图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