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氏祖坟保卫战

 兰博2000 2021-08-02

谁家发财了,出人物了,旁人便说,一定是他家祖坟冒青烟咯。

实际上,如今人们拜坟,到太公一级,就已很孝顺了,祖太公坟在哪,未必有多少人知道。

今日要讲的,却是百多两百年前的两段公案,湖南蒋姓宗亲,可以了解一下。

当然,其他姓氏有兴趣的,也可以继续看下去,毕竟,很多事,并非发生于一家一姓,而有其普遍性。

中国蒋氏,出自姬周蒋国,始祖名伯龄。

蒋国被楚国所灭,王族以国为姓,到处迁徙,一支到了湖南,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蒋琬,是其代表人物。

当中数百年之事,不必细述,今日单说仲南公,在后唐同光年间,由江西太和迁回湘乡曲靖,也就是蒋琬的祖居地。

他有子三人,文辕,文通,文炳。

蒋文炳从小聪明好学又孝顺,成年后,在乡里很有名,大伙有什么难事,都找他评判,公正不倚,很受爱戴。

宋太宗淳化年间,举贤良方正,为宁乡令,接父母住在官署,贻养天年。

他为官三载,体恤民众,提掖后学,很有政绩。

在此期间,仲南公去世,文炳葬父亲于城西墨斗山横冈塘。

蒋氏祖坟保卫战

守孝期满,本该赴京待选。但生性纯良的蒋文炳,不愿远离父墓,放弃机会,留居宁乡。

宋仁宗皇佑三年十月十九日,八十六岁的蒋文炳过世,袝葬父亲墓侧。

他的三子五孙,修墓建坊,正月上坟,清明祭拜,自是不必细说。

作为启祖墓庐所在,仲南公三个儿子的后裔们,当也祭祀了好多代,但人生人,人又有父有祖,数百年前的祖宗,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确实,记得的很少,但一定有一些人,或这个家族的,或那个家族的,或今年,或明年,或后年,或隔十年,或隔三十年,会循谱牒而来,哪怕,风吹日晒,疏于维护之下,仲南公父子的墓地,早没了牌坊,连坟茔,都淹没于荒烟蔓草之间。

五百年,坟上坟。

时间匆匆就到了清朝嘉庆年间,700多年的坟地,“几遇摸金之尉,匪尽张冠李戴,竟尔鹊巢鸠占”……

被盗过,被别姓当成祖坟拜过,现在竟然上面又出现了一座坟来。

蒋姓后裔们与建坟的谭姓人家,当是你来我往,沟通良久,难有效果。

谭姓大概只有一句话:

你们怎么能够证明,这里是蒋家的祖坟?我们挖的时候,也没见有棺材啊……

确实,这事很难搞,但蒋家族谱,记得明明白白啊,怎么办?

最终,这事闹上了县衙。

《宁乡县志》记载:

炳裔控县,启墓得志,断谭改迁。

墓志铭,随主人下葬,置棺椁前方。之所以还能挖到,大概在于,随着地面沉降,已然深埋地下数米,因此,谭姓葬先人时,并未看到。

蒋氏祖坟保卫战

墓志的出土,证明蒋氏所言不虚,于是,谭氏被令改葬。

嘉庆五年(1800),蒋氏合族捐款,重修祖墓,期望仲南、文炳二公,庇佑“三湘宁益善化安化邵阳武陵新化溆浦诸子孙……”

67年后的同治六年,蒋氏后裔们,又起而维权。

这年,合族重修墓地,建祭祠,置墓田,为防再遭破坏,监生蒋泽汪(字廷桢)上书县令郭庆飏,称:

迹拟颓垣,虽风霜之剥蚀使然,亦童竖之摧残至此。抛砖裂土,灾甚剥肤,触目伤怀,恨深切齿。

作为主修县志,帮建书院的文化人,郭县令得知来龙去脉,晓得这竟是宋朝宁乡县令的墓地,怎会不心有戚戚呢?

于是批示:

“嗣后蒋仲南蒋文炳二公坟墓,务宜各加保护,不得任意损伤,倘敢不遵,许蒋姓扭禀,以凭究惩”。

他还写了墓表:

赞扬湘中人才甲天下,宁乡文武辉映,又是湖南最突出的地方,仲南公贤明,文炳公有德……

刻丰碑之上,立于墓前,并说,蒋氏子孙从这里过,知道祖宗行为世范,见贤思齐,也做好人,行善事,则两公“虽百世下,犹含笑九京也”。

禁令原文,也有记载:

有宋新阳循良,蒋侯首载志乘。

乃有樵竖牧童,朝夕往来山径。

或则扳砌外移,或则撬石搬弄。

甚或毁碑灭字,种种殊堪痛恨。

兹值三修告成,族裔禀请示禁。

现在暗访严拿,为此晓谕远近。

傍有古冢鳞鳞,一例不得惊动。

倘或再有戕残,拿获决不宽纵。

又是百多年过去,如今的宁乡,经济居全国百强县前列,很多古迹古坟,亦如远流的沩水,难觅其踪。

墓图里,香山寺玉潭桥,仍是熟悉的名字,墨斗山横冈塘,电子地图,却付之阙如,后人也只能在文献中,对纸兴叹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