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言乱谭|㞞泡头,泡头㞞(sónɡ)

 诸暨弘虫 2021-08-03


这是一下流的骂词,其说法有别,但意义相同除了“个泡头sónɡ”,还有“个耷头”,或简称“泡头”“泡头”“个耷”,或继续简称“泡”“耷”,是男性的专用骂词,用在女人身上有点不伦不类。
男人之间不避讳,背地里这样骂,当着面也这样骂。“个耷头”一出口,轻视、鄙夷之气就喷薄而出。但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加上男人宽宏大量,所以就算骂得最凶,也是不会动真格、打人阵。按常识理解,哪个人不是一泡“”变出来的?
在诸暨土话中,”的意思,我不说你也懂的,就是男人的精液。“是繁体字,因为简体字无法打出。的简体写法是上“尸”下“从”,的异体写法是左“骨”右“泉”。这两种写法,均可望字生义,说明精液可以变人,是男人的骨血。
“耷”是有出处的,它是从一个古汉语变异而来,后来被老百姓移用,慢慢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与本来面目已相去甚远。
它的正规写法应该是阘茸[ róng]。阘茸有两种解释:一、细毛引申为猥亵微贱之意;二、资质驽钝愚劣。我们诸暨人骂阘茸”(耷,即是取其第一层含义,但所指则不同,古汉语里是指细毛,而方言则变成了精液。
阘茸”也有多种写法,可以写作“㲩㲨傝䢆”,可能是书写太过复杂吧,后来习惯于写作阘茸”。我们诸暨人除了说“阘茸”(耷,还会倒着使用,如“茸阘阘”(耷耷)。耷耷,就是”(也写作“怂头怂脑”),委蘼不振的样子,软弱无能的样子。
“闒茸”这个词早在春秋战国就出现了,举例如下:
周书·列传第十·王罴传》注“'阘茸'茸阘,下材也。
楚辞·刘向》“同驽驘与椉驵兮,杂班驳与闒茸王逸“闒茸,驽顿也洪兴祖补注“闒茸,劣也”。
汉唐宋的文献中频繁出现“阘茸”。《汉书·司马迁传》载:“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意思是地位低贱桓宽《盐铁论·利议》载:“诸生闒茸无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意思是驽钝愚劣贾谊《吊屈原赋》载: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意思是地位低下。旧唐书·王伾传》载:“伾阘茸,不如叔文,唯招贿赂,无大志,貌寝陋”骂王伾是“阘茸”,因为他品行不端,爱贪财,无大志,相貌还长得奇丑无比。《宋书·颜延之传》载:“交游闒茸,沉迷曲糵说颜延之与地位低贱之人交朋友,还沉湎于喝酒。
王力《古代汉语中注释阘茸下贱,指下贱的人。辞海》,章太炎云:“'为小门,'义小草,故用以喻下材也。
再说近一点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绍兴府推官、前署诸暨县事陈子龙在为“诸暨县署”重修而作《重修碑记》中有“阘茸者谓之安静,姑息者谓之爱民”之句(《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廨署》卷3第2页),这里的阘茸者”,即“下材”,资质愚钝之人。1924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诸暨社会现象》载:“城中风俗稍漓,然荐绅之徒,尚不敢涉迹阘茸”(83页),这里的阘茸”,是指下贱之事。
我以为,诸暨人使用的“耷”,完全是从古汉语“阘茸”脱胎而来的。如果将“阘茸”归属于骂词,那么诸暨方言“耷”也称得上是一句“国骂”了。
老百姓文化程度不高,听“阘茸”之音,会“阘茸”之意,阴差阳错地将它嫁接到了男人的身上,于是诞生出“耷”来。结果是,古音犹存,新意迭出。
我平素不在背后骂人,但碰到人品缺失的、作恶多端的、忘恩负义的,也会狠狠地在背后送他一句“个耷头”。我这样骂觉得很解恨,因为这句骂词里有潜台词:他还停留在“一泡”的阶段,他还没有变成人的样子。
做人做人,关键是做人品。有的人,活了大半辈子,硬是将自己做成了一件次品,真不知道他活着是为何。做人不要太强,做人一点不是坏事。“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里唱的不就是“茸”(细草)吗?做人“一点,被人骂成“个耷”的机率就少一点。
不要小看”,它其实是“忠厚老实”的别名。村庄里,多见脑的人;城市里,多见人五人六的人。你的父母长得脑,而你削尖脑袋长得人五人六,你还指手画脚地对着脑的乡亲吆三喝四,你说,我究竟该鄙视谁?
想起另一个词——粥粥。“粥粥”可不是哄小孩子喝粥时说的话,粥粥不是我们喝的粥,粥粥就是脑,因为它也是一副软弱无能的样子。我看到“粥粥”二字是在家谱的某篇传记中。一个人尽管粥粥无能(形容谦卑柔弱),却并不影响他建功立业,更不影响后人为他树碑立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