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敬斋 | ​年味

 昵称PLJiA86N 2021-08-03

 

 文|尚敬斋

年味是从带着硫磺味的炮竹声中传出来的。

说也奇怪,每年进入腊月,村庄里和原野上就出奇的平静,有时候静的能够听到邻村传来的鸡鸣狗叫声。在没有落雪的日子里,老年人裹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扎了堆的靠在墙角晒暖,偶尔有零星的农人扛了锄头到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除草。晒暖的人眯着眼,鲜有人讲话,仿佛那一刻时光凝固在了斜斜的落下的日光里了。除草的人孤零零地在辽阔的麦田里缓缓地退着步子,一言不发地低头认真的清理着麦垄里的杂草。

在这难得的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人们仿佛忘记这已经是腊月天了,但时令的确已经进入了腊月,树木早已落光了叶子,枝枝叉叉的暴露在光天白日之下湛蓝的天空中。过了午饭的饭点,日光的暖意就大大地折扣,一阵微弱的风略过,树上的枯枝败叶纷纷地飘落了下来,晒暖的人缩了缩脖子,将两只裸露在外的手揣进了袖筒里。

腊八以前的腊月,是几乎感受不到年的味道的,腊八虽然不是传统节日,但人们却都挂记着这个日子。煮腊八粥是必不可少的,鹌鹑寨的人喜食面食,做腊八粥也不例外,无论是在面条里面放进一些玉米糁,或者是在玉米糁里下一些面条,一锅咸甜适中、“南北杂烩”的腊八粥就算是做好了。鲜少有人家在腊八节这天大中午的煮一锅粥来吃的,除非小孩哭着闹着要喝正宗的腊八粥,父母才会将红豇豆米、白豇豆米、绿豆、麦仁、花生、红枣这些混在一起煮一锅粥。小孩喝着甜甜的腊八粥,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幸福的笑容,这笑容里包含着对新年的期盼,包含着对新年的美好向往之情。

过了腊八,村庄和原野上依然是平静的,河面上结着一层薄薄的冰,日光射在上面,白的刺眼。几只鸟儿落在冰面上寻找食物,时不时的发出几声浅浅的鸣叫声。靠墙根晒暖的人群中,夹杂着三三两两做女工的中老年妇人,也许是某个人说到了一些家长里短的轶事,戳中了他们的笑点,时不时的能听到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小学生还没有迎来漫长的寒假时光,隔着学校的围墙,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放学铃声一响,这些学生像是放出鸟笼的小鸟般,叽叽喳喳的一路狂奔着冲出了校门。夕阳像染红的婚纱般挂在天边,映红了冰面,给所有的人和物镶上了一道金边。炊烟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飘了出来,伴着晚霞,化成了一缕缕轻薄的雾飘荡在村子周围的空气中,村庄有了一丝朦胧感。

夜深人静的时候,风乍起,惊醒了狗窝里的看家狗,它蜷缩了身子,又静静地睡着了。风不知何时停的,雪也不知几时落下的,清晨推开门,人们却望见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几只鸡从鸡架上飞下来,在雪地上低头认真的画着“个”字,看家狗像巡逻员一样,昂首挺胸的在门口的雪地上画着“梅花”。

雪落催年到。不是每年腊月都会下雪,但有雪的腊月,年味会更浓一些。雪后的原野,只剩下了一片白,因为下雪的缘故,人们担心道路交通不便,便会早早的张罗着进城置备年货。年似乎是一个“猛兽”,把猫在家里越冬的人们赶了出来。或单打独斗,或三五结伴,自行车的车铃声,拖拉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的响彻在穿村而过的马路上。人们在路上打照面的招呼声不再是日常见面时的“吃了厶?”替而代之清一色的换成了“你也进城去呀!”或者会提高了嗓门问道:“年货备齐了厶?”出村时是空车空篓,进村时基本上都是满载而归。自行车把手上挂着几条鱼,也或者挂着一大坨肉,车篓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干菜和青菜。

逢年过节,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置办的年货里,必然会有两挂比平时过节时更长,比平时过节时响数更多的鞭炮。这两挂长鞭炮,一挂是为除夕夜备的,一挂是为大年初一迎新年这天早上预备的。小年夜以及祭祀用的鞭炮,往往都没有除夕夜和年初一这天早上放的鞭炮长。鞭炮犹如人的嗓门,当遇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吼上两嗓子,一时的不快也就从身体里面释放出去了。当人们遇到了开心的事情,也会用高声的呼喊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除夕夜和年初一放的鞭炮之所以比其他节日放的鞭炮要长要响亮,可能是人们对于辞去旧的一年烦心事,迎来新的一年的希望的一种美好的祈愿吧!

年的脚步在人们忙忙碌碌置办年货的日子里走得越来越快,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传统的小年。火馅是鹌鹑寨人小年必备的美食之一,发面做皮,红糖做馅,或者是香葱、十三香做馅,先在热锅上把表面烙出黄褐色,然后再上锅蒸,大火半个小时左右即可出锅。一个个火馅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冒着蒸腾的热气,像发了富一样虚泡泡的躺在蒸笼里。腊月二十三,又称祭灶节,烙出的第一个火馅一定是要放在灶台上的,这个火馅是孝敬灶王爷的,小孩是不敢乱动的。从开始做面坯的时候,小孩就眼巴巴的盯着父母制作火馅了,有的小孩误以为烙了面皮的火馅就可以吃,偷偷的从箩筐里面拿了半生不熟的火馅就往嘴巴里送,结果招来了父母一顿严厉的呵斥。

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人们要点上红烛,将装满了五谷的碗置于神龛上,然后在五谷中间插上香进行焚烧,更加虔诚的人家还会在神龛下方的堂屋中间位置进行焚烧称为表的一种黄色的纸张,嘴巴里面还会念念有词的作揖磕头,以示对灶王爷的尊重。供奉完了灶王爷,人们才开始下水饺,水饺煮熟后,先要盛上一份,放置在神龛上供灶王爷享用,然后才能开饭。吃晚饭前,各家各户都要举行另一个隆重而又通俗的仪式,那就是燃放鞭炮。腊月二十三的傍晚时分,每当听到鞭炮声响起时,不用猜测,就知道这家人要开始吃晚饭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村子里在响,四面八方的邻村都在响,一串声音还没断掉,另一串声音又响了起来,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都还能听到零零星星的鞭炮声。硫磺的味道飘散在空气中,燃放鞭炮时火光四射的场景依旧在脑海里盘旋着,吃着美味的饺子和火馅,听着屋外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孩子们的内心此时是激动不已的,因为这样的场景预示着新年马上就要到来了。

第二天醒来,各家各户门口的地上都铺满了红纸屑,大人们在忙着准备过年招待宾客的食物,小孩们你追我赶的在燃放鞭炮的纸屑中寻找着哑炮,寻找哑炮和燃放哑炮似乎成了小孩们最大的乐趣。村子里的豆腐坊里,变得热闹了起来,一筐筐金黄色的豆子,在“匠人”们的手中,变成了雪白的,美味可口的豆腐。人们或站或坐地围在熬制豆浆的大锅旁,感受着锅灶带来的温暖,嘻嘻哈哈地说笑着。女人们忙着择菜,男人们忙着杀鱼、杀鸡、炖肉,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着。

除夕在大人们的忙碌中,在小孩们的期盼中,不急不缓的到来了。鹌鹑寨的人会在邻近除夕的几天里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下油锅。油饼是必备的下油锅的美食之一,发面经过男人们劲道有力的双手提炼后,形成了制作油饼的原料。面料在提炼时,还要放上少许的精盐,少许的小茴香,有的人家还会放进切碎的香葱。面料准备好之后,要醒上一段时间,方可进行炸制,这样口感才好。生油倒进锅里之后,最先炸制的是花生米,花生米的炸制一定要凉油下锅,随着油温的升高将其炸熟。但想要让花生米酥脆可口,火候和油温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花生米炸制好之后,就要开始下油锅的重头戏—炸制油饼了。之所以称它为油饼,是因为它的形状是扁条状的,不像县城里面的油条是圆条状的。有些人家为了赶时髦,也会学着县城餐馆里油条的形状进行炸制。以前过年走亲戚,都要用油饼或者油条打底,然后放上一些饼干之类、果包之类的物品。所有的物品用荆条编制的箩筐盛放着,堆得满满的一箩筐。箩筐内的油饼或者油条在走亲戚的过程中落满了灰尘,可能人们觉得以这样的方式走亲串友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后来就演化成了送一些方便携带且卫生的例如袋装大米、饼干、礼盒之类的物品。

炸制好的第一个油饼照例是要放在灶台上以供神灵享用,随着油温的不断升高,锅里面的食用油哗哗的翻滚着,一条白净的面条扔进去,立马就从热油里面浮了上来,一面炸到金黄,再用筷子将油饼翻个身炸另一面,直到两面都炸得金黄,下锅的人判断油饼熟透了,才用筷子将其从油锅内捞起来。刚炸制好的热油饼是不能堆放在一起的,需要在荆条制作的笸箩或者用高粱杆制作的晾晒棉花的花笸上进行沥油,沥了油的油饼会更加酥脆可口,而且更加耐存放。油饼炸制好之后,就要开始炸制藕合、藕条、酥肉、豆腐、丸子等各色小吃,凡是你能想象得到可以过油的食物,皆可以在油锅内炸制。过了油的食物,酥脆中带着油香,又不失食物本身的味道,一口下去,满嘴香酥,年的味道就随着哈喇子在口腔里面打转了。

农历腊月二十九,或者除夕这天,是人们约定俗成贴春联的时间,短短两天时间里,各家各户的门框、门楣、门芯都会焕然一新的贴上对联。大部分人家贴的都是红对联,家里有人去世的才会贴上其他颜色的对联,以示肃穆感,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和思念。  

除夕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除了像小年夜吃饺子外,还会做上一桌子的饭菜,家里的大人小孩团坐在一起,热热闹闹,乐乐呵呵地吃一顿团年饭。在饭桌上,晚辈给长辈敬酒,长辈给晚辈夹菜,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除夕夜,照例是要点红烛、烧香、敬神灵。一切准备就绪,饺子出锅前,一挂比平时过节时燃放的更长的鞭炮早早的就铺在了院门口的地面上,只听灶屋里传来一声:“饺子熟喽!”大人或者小孩就拿着烟火疾步走向鞭炮摆放的地方,燃放鞭炮的人咧着身子,一只手捂着耳朵,点燃了之后,急匆匆的就跑离了鞭炮,任炮竹在地面上跳跃、炸响。刹那间,火光四射,空气中就弥漫了浓浓的硫磺味道。 

炮竹声声辞旧岁,过了除夕迎新年。除夕夜的鞭炮声除了在年夜饭时会响起,在守岁的漫漫长夜中,零点的钟声一过,也能在寒夜里听到四面八方燃放的鞭炮声。这鞭炮声是新年的欢呼声,这鞭炮声像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它预示着新的一年的来到,它预示着新的一个四季轮回的到来。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尚相娜,笔名尚敬斋,河南邓州人, 《现代作家文学》特约作家,《今日头条》专栏作家,《中国诗歌网》诗人,寻根文学爱好者。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尚敬斋  |  槐香

尚敬斋  |  闲话中国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