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如果有一种味道可以统一夏天,那一定是蒜。 蒜的外形白胖可爱,看似毫无攻击力可言,然而,嗅其气味,却极具杀伤力,让人爱恨分明。 但也正是它的辛辣刺激,成全了它在各大美食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尤其在夏天,尤其在河南。 王又又| © 撰文 星芒| © 版式 01 若没有了蒜 凉面、凉皮、凉粉 该如何保持自己的江湖地位 与许多地方食蒜方式不同,生食大蒜,是河南饮食文化中的一只奇葩。 在高温闷热的夏天,人们在饮食方面常常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冰饮、凉食,由于没有高温对其进行消毒,这些最佳的消夏美食,往往也成了细菌滋长的温床。 因而,夏天也是腹泻、肠炎的高发季节。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河南人打小便被父母培养出生食大蒜的技能。 因为蒜不仅能够杀菌,也可消食顺气。 无论是色泽鲜艳、香气酸甜的西红柿鸡蛋面,还是清新靓丽、五味平和豆角茄子捞面,再或者是鲜香劲道的卤面,只需蒜瓣二三,就是十二三岁的半大小子,也能吃出气吞山河的气势。 当然,夏天我们最爱的还是蒜面条。 经过冷水拔凉的面条在明晃晃的不锈钢盆中透着晶亮,再在面上擦一层翡翠般青绿的黄瓜丝,倒上些许生抽、麻酱、香油和醋,凉面的雏形便有了。 要想凉面从好吃变成惊艳,最后半碗混合了清水的蒜汁,是断断不能少的。 经过蒜汁点化的凉面,灵魂乍现。 香油、麻酱的混合香味,被刺激的蒜香裹挟,平日淡淡无奇的面条,在蒜泥的提携下,香中带辣,个性十足。 让食者无论在门檐后面的过道里,还是吱呀作响的风扇下,哪怕是凉风习习的空调屋,都难逃吃出一身细密汗珠的命运。 这个味道,就这样被许多河南人从小珍藏。 当然,这碗蒜汁,不仅适用于凉面,也同样适用凉皮、凉粉的调味。 这些日子,常有蹬着三轮车的小贩在我居住的小区楼下叫卖:“豌豆凉粉,好吃的豌豆凉粉……” 在这一声声极具自信的吆喝声下,我用5块钱,换得一碗粉青的凉粉。 “放心,不好吃不要钱,保证你吃了还来买!” 凉粉小贩的这股自信,就是蒜汁赋予他的。 在蒜汁的相伴下,原本味道寡若的凉粉,滋味反而越加清晰,宛如一弯刀,从层层叠叠的蒜香迷雾中,凌冽杀出。 草系植物的芳香崩裂舌尖。 清凉的凉粉则沿着喉咙,一路顺滑,将暑热带走。 真难想象若没有了蒜汁,这些凉面、凉皮、凉粉,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夏日,保持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02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也是蒜 除了在凉面、凉皮这些主食领域,蒜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烟火缭绕的烧烤摊,蒜更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蒜香小龙虾,烤生蚝,烤扇贝……这些个个品格不凡烧烤明星,哪一个不需要的蒜的成全。 就说烤生蚝吧。 如果没有那一㧟蒜泥封顶,生蚝的鲜甜,在炭火的炙烤下,又该何去何从。 不是每一片土地,都与大海相邻。 身处土肥山美的中原,一个很现实的遗憾就是不能常常吃到新鲜肥美的海鲜。 就算物流再发达,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海鲜等物到河南,总得经过一到两天的长途跋涉。 这时的生蚝,总也比不上海边的就地取材。 得亏有蒜泥的辛辣清香,才能逼走了生蚝一路舟车劳顿的“疲惫”,只留原始的鲜甜供人品味。 烧烤摊还有个点单率极高的明星产品——烤紫茄。 硬实的茄子一切两半,周身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被放置铺了锡纸的烤盘中,在热烈欢脱的火苗的亲近下,逐渐变软。 这时,趁着紫茄内心温软,沿着紫茄的平剖面铺上一层混合了香油、剁椒、生抽的蒜泥…… 只待片刻,蒜泥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华,都满满渗透在这半拉蔬果。 在蒜泥的滋润下,单纯的紫茄变得成熟,直至被店家端上食者那路灯下略显油腻的餐桌,蒜泥与紫茄的完美融合,才算告一段落。 无论是烤生蚝还是烤紫茄,在人们将食物送入口中的前夕,蒜泥总有被人弃之敝履的可能。 有人即贪恋蒜的美味,又嫌弃蒜太过刺激,在品尝这些美食前,喜欢把附着在食物身上的蒜泥拨掉,只留主菜。 也许,蒜早早就看透了人心,知晓了命运,所以,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一切美好赋予给了生蚝、紫茄。 关于紫茄,老家还有另一种吃法。 将紫茄切成几瓣置于碗盘,放入笼屉蒸出水。 蒸好的紫茄与盐、香油和蒜泥拌匀,即可食用。 食材易寻,制作简单,在河南,这应该算最家常的夏季美食了吧! 和烤紫茄中蒜泥的命运不同,蒜拌紫茄的蒜泥被均匀的裹在每块茄子的肌理里,每一口,都是蒜泥与茄子的二分天下。 在蒜泥的相伴下,茄子咸辣,即出味儿又下饭,每一口都是对劳作一天的辛苦的安慰。 虽然,蒜是许多菜肴的最佳配角,但在活力四射的“夏天”这个舞台上,蒜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