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好个人知识管理从而赚更多钱?

 C知识管理中心 2021-08-03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知识只有关联起来形成体系的时候,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

/01/

2021年5月11日,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

其中有一组数据是“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通俗点解读是:全国14亿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已达到2.18亿,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这里的大学文化程度指的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这类人在所有人口中的占比达到15.47%。

七普的数据还显示,北京具有大学文化人口占比最高,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有41980人,占比42%,远高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上海、天津的比例也很高。

另一个数据是2021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超过900万,而这个数字在2010年是500万左右,而2000年才是100万左右,说明高等教育产出的人才数量这二十多年是加速增加的。

/02/

关于知识工作者我将其简单定义为: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人。

如果你工作的核心是靠脑力而非体力,那么你就是知识工作者,譬如一名教师、一个销售员、一个工程师等都是知识工作者。

当然,这个知识工作者根据工作的复杂程度(对于信息和知识占有、处理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是分层次的:譬如呼叫中心的坐席代表处理的信息和知识,与一个需要确定公司战略分析社会、市场环境及组织内部情况的企业家,其面临的复杂程度差异是很大的。

知识工作者,说白了就是那些靠知识赚钱的人。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是指知识工作者个人“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工作者的基础能力。在每个知识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无论他是从事市场、研发、客服还是生产、销售,无论是在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其绩效来源的本质都是其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换句话说,个人知识管理是一个靠处理信息和知识吃饭的人的元能力:欠缺这个能力,就不太可能是一个好的工程师、销售或者管理人员。

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强的人才可能谈到好的绩效水平、较高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属于外部表现,内核还是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强。

但吊诡的是,虽然我们这辈子都靠处理信息和知识吃饭,但这种能力大部分学校都没讲过,大部分人也没有学过,甚至有很多人都没听说这个词汇。

即便听说过这个词有初步了解的人,许多也将个人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和资料的保存、等同于存资料的工具(印象笔记)、等同于在电脑上建立文件夹等等,并没有真正理解个人知识管理的价值和方法,也就谈不上从个人知识管理获益了!

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中,我将个人知识管理分了五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分享、知识利用和创新,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工作时间不一样的人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意味的意思不同,对于年轻人可能意味着高效的知识获取能力,需要大量有方向的学习才能真正提升;对于中年人可能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如何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赢得更多的选择机会等。

更本质上讲,真正掌握个人知识管理的人,其实是帮助你打开了一个原来没有的角度去分析、观察你的学习、工作和思考,因为传统的管理中是没有这个维度的。

这个维度可以让你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更加自由,也更加高效。

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是从个人知识管理入手进行拉动,没有大量具备较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员工,企业知识管理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03/

自2010年出版《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到2018年的《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两本书的背后其实都有一条关于知识管理的线:如何通过知识管理获益,提升能力和水平:学知识、用知识、创造新知识......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我们有以下26个认知,感兴趣可以看看:

买100送50优惠中

1.持续的学习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这个学习不是你觉得自己在学习,而是建立在有效学习方法上的高效知识获取。

2.信息和知识爆炸,在一段时间和时期内,学习的内容必须聚焦,起码要在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

许多人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领域,什么都学,但只学到入门的水平,100个入门水平顶不过1个领域的专家水平。

3.学习的方向确定取决于你的价值观、特长、兴趣和人生目标。如果实在确定不了,那就将你现在做的这份工作需要的内容学透,这就是你的方向。仅仅关注自己的兴趣是危险的,兴趣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4.你必须建立自己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学会如何有效的评估信息和知识。而这个过滤器跟你学习的方向高度相关,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过滤,那就坚持半年只看一个领域的内容,你会发现它的惊人效果。

5.人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要擅长跟人学习,这个人可以是你的导师也可以是你的敌人,你应该知道谁最擅长什么,遇到问题时知道可以向谁学习和请教。

6.不用试图去建立什么人脉,那都是扯淡。你好了你的朋友也一定好,建立人际资源的基础是自己的知识基础、个性和激情,自己优势的合理展示和愿意帮助别人的意愿。

7.人际关系需要维护。请教是最高的恭维,扩展自己交往圈的捷径是找那些人的连接器(愿意共享自己人家资源的人),你也应该做这样的人。

/04/

8.存多少知识,也跟你没关系,并不是存起来就是你的。所以你在下载、存储各类文档、模板、案例的时候,必须进行预处理:起码应该简单看过,知道是在讲什么。

关注视频号听免费直播

9.信息和知识在存储前应该尽可能做更多的处理工作,例如你可以做一些摘要、写写你的感触、标出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思考这些内容将来能做什么用等等。如果存的时候爽了(啥也不干,存起来再说),那么用的时候一定不爽(甚至根本不可能用)。

10.个人的分类方法要简单易行,关键在持续性。建立自己的分类规则,包括大类、标签,哪怕不准确也要坚持,而不能每次想什么就写什么。持之以恒坚持,适当调整。

11.个人知识存储中分类不宜过宽,过宽则等于没有分类;不宜过深,过深后你基本上不会再去看。

许多人个人电脑的分类比中图法还复杂,一看就是给别人看而不是自己用的,这里也跟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有关。

12.有意识的做知识显性化的工作

好处有3,首先是帮助你的学习和理解,你认为自己学会了掌握了都不算数,能够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才有效,第二个是方便知识传播树立个人品牌,NB要让人知道,这是你的职责而非他人的义务,第三是能够助力建立人际网络,谁都希望认识厉害的人。

13.知识传播中必须考虑传播的方式和效率。不仅仅是将你知道的说出来和写出来,而且要考虑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希望如何接收。

14.不能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述的知识证明你还没有深入理解

这个可以用来判断哪些人在装,装B遭雷劈!

15.多用举例子、讲故事的方法传播你的知识、见解。聪明人擅长用很多比喻,知识通俗化的过程也是你对知识的再深化过程。

16.你的知识传播的越广,你的影响力越大。

但你还要考虑对象,不同对象有不同的价值,要不为什么吴晓波说他影响中产,而也有人说得屌丝者得天下。

/05/

17.个人目的决定了你知识利用的方式。

如果目的是要写论文,则你的知识就是明确、简洁的表达和知识创新;如果是想要在市场上销售,就必须服务化、产品化或者知识产权化,还要会市场推广。

18.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被利用时才能显现其价值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有“知识”但却不会干活的穷人。

19.知识必须跟任务、项目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老话叫“组织给压担子”,你要主动的去找到知识可以利用的环境,敢于承担责任,参与大的、困难的项目,这样才能长进的更快。

20.单独一个主题的知识很难被很好的利用,所以你必须将你的知识融入团队中或者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不论学什么专业或者什么学历,你都得跟人协作,要学会合作。

21.知识创新最简单的方法是总结和分析,学习和借鉴。在三亚卖波司登的羽绒服就是很好的创新。

22.学习或者实践——总结——将总结出来的内容投入实践检验和请专家批评——继续总结和实践。

真正掌握一个东西都需要这二个循环,你认为你知道真的不算数。

23.不能光做,还要思考。

这个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干同样的活,为什么同样干活的人,他们成了专家,而你却成了“操作工”?

24.个人竞争力的源泉不是你现在知道的或者掌握的,而是你选择方向和快速学习的能力,是你能够将知识用足用好的能力。

现在很少有一个东西你可以依赖,并可以吃一辈子饭了。

25.环境造就人,太安逸的环境对个人的发展弊大于利。

如果不能找到好的环境,那就自己给自己压力。长期来看,不要呆在那些太幸福的公司和机构,要去找那些让你感觉压力、不舒服的地方才能够成长的快。

26.既要会做,也要会展示自己做的,要有树立个人品牌的意识。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