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城市的南腔北调

 铺开生活的纸 2021-08-03

一座城市的南腔北调

城市像一个巨型磁铁,吸引着各个地方的人齐刷刷地涌向它的中心,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的综合体。城市本身有着自己的原生文化,或者叫土著文化,而同时又吸纳着外来文化,像一个大的熔炉,把不同的成分放在一起慢慢熬炖。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是最直接的呈现方式,自然会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如果你在一座城市待得足够久,接触到足够多的人,就有机会遇到操着不同口音的人。这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共和国的首都体现得尤为明显。

北京汇集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人。中国的八大方言(也有其他的说法)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而且都有相当的数量。其实这些方言并不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而已,它们背后代表的是不同的文化。说这些方言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区,身上携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个人的话语有时候就是他的思想,而方言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则能反映出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都在尽力淡化身上自带的元素,以各自的方式试图融入到这座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努力说着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希望能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在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找到一点养家糊口的机会;精英白领也努力尝试说话时带点京腔儿,希望能融入这座城市的主流,尽快消除身上“新移民”的烙印。就连在北京留学或者工作的外国人,也都在努力学说中国话,用蹩脚的中文让别人觉得自己不那么“老外”。相对于城市土著语言和文化而言,外来语言和文化无疑是弱势的,不得不向强势的主流文化和语言妥协。这也许是融入城市一条不可打破的规则,本地人和外来人彼此都心知肚明。

尽管这样,这座城市依然是南腔北调的大杂烩。一座城市有着固有的同化能力,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语言趋于相同,也让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在碰撞中渐渐形成一种微妙的统一。但同时城市也有着自己的包容性,留给方言以存活和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同一文化的人群形成了聚集,从小到大说关方言的惯性,在他们独自相处的时候有时会更倾向于用共同的语言来沟通,这让他们感到更加亲切,巩固了小群体内部的团结。

据我了解,在京的山东人、河南人和河北人有很多,但我却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很少听到有人用山东方言对话,但却遇到很多用河南话聊天的人。因为自己生长的城市处在鲁豫的交界,对两种方言都很了解,也对彼此的差异非常敏感。另外,在地铁上,也经常遇到很多操着四川方言的人,可能是来北京旅游,也可能是在北京工作、学习或生活。使用方言的频率,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程度。河南人经常会遇到一些地域黑,但他们依然可以在北京这样人人都趋向于说普通话的地方,保持那么高的方言使用频率,的确是很难得。当然,在北京也经常遇到说东北方言的人。也许东北话的主体跟普通话差异并没有那么大,导致很多东北人误以为自己所说的就是标准普通话。而非东北人则很容易区分两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常常以此来确定对方东北人的身份。

这样看来,在北京尽量说普通话,甚至努力说北京话,其实是在避免别人觉察到自己身上的标签——来源地的标签,外地人的标签,阶层的标签,背景的标签,甚至素质的标签。因为,人们习惯性地用标签化的眼光去看一个人,带有一种先天的成见。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说方言未必不会被贴上“土”的标签。在上海,不会说上海话,可能会被叫作“小赤佬”;在英国,不会说Posh English,或者RP,则会被打上底层的印记。而在北京,北京人嘴上不说,表面上客客气气,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对方是“外地人”的判断。每座城市也自己接纳外来人口的方式,但几乎都是有条件和前提的,那就是“你首先必须要认同我”,认同和融合是两个同时开展,又互相促进的过程。融合意外着一定程度的放弃,而方言成为了被外来人口最先选择放弃的东西。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锋也并非是完全压制性的,总会为弱势文化留有一定的喘息空间,给外来的方言以夹缝生存的机会。多元文化是城市的活力,多样语言是一座城市包容性的体现,也是这座城市的自信。

大都市里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存在,其他群体的呼声也应该被听到,以他们自己的语言,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传递出来;他们的利益也应当被保护,不应该被忽略。因为,他们也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南腔北调,也许是一种更稳定的和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