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入户四十年——我的村庄我的城

 铺开生活的纸 2021-08-03

春风入户四十年

        ——我的村庄我的城

作者注:本文与刊登在《中国青年报》的《这阵春风唤醒了农民的精气神》略有差异。

四十年前,当那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全国时,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换句话说,我从一出生就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从中途加入了这场持续了四十年的长跑,以我二十多年的人生长度,亲身见证了我所在的家乡小城和生与斯、长于斯的偏远小村庄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的家乡菏泽坐落于山东省西南部,是黄河进入山东的第一站,经济曾一度全省垫底,贫困人口众多,多年来一直被冠以“山东省尾”的称号。而我所生活成长的小村庄是菏泽贫困村庄中最典型的代表。彼时的菏泽之于山东,恰如广袤的西部地区之于中国。那些经济数据在外人看来不过是多与少的对比,而对我们这些置身其中的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体会,我们见证并参与着这些数据背后所发生的变化。

中国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濒临黄河的菏泽,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孕育出了发达的农业。在我小的时候,每到麦熟季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纷纷加入收获队伍来。那时候也没有收割机,只能每人手握一柄镰刀,早早地起床下地,带好半天或一天的水和食物,弯着腰重复着收割的动作,尤其当听到天气预报中关于“近期有雨”的消息,更是争分夺秒。有些家庭还没有三轮车或拖拉机,只能用牛架起木板车,一点点地把收割的麦子拉到场里脱谷,把粮食晒干装袋后再拉回家。这样的场景完全就是白居易《观刈麦》最生动的写照。“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是我童年、少年时的记忆,是父老乡亲弯腰割麦的姿势,是他们额头上的汗珠,是贴在他们后背沾满黄土的衣服,也是藏在他们笑容里的疲惫。那时,麦收的周期要至少持续半个月,如果期间再赶上阴雨天,收获时间还会延长。由于人手不够,小学生会专门放一个持续十五天的“麦假”,加入家人收麦队伍中来,贡献自己一份稚嫩的力量。时过境迁,如今农村的耕作、收获都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原本要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麦收”,如今在一周之内就可完成。镰刀被联合收割机所取代,要么被当作废铁卖了,要么被放在家里某个角落生着锈,成了过去传统农业模式的一种见证;而“打场”、“麦假”这样的名词也只存在于书中的文字和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更年轻的一代人已经没有机会遇见和知晓。

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里发生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农业发面,也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小时候,村里有很多土坯房,一到下雨天,这些房子就会漏雨,“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再形象不过了。如今,村里矗立着许许多多两三层的小楼房,砖瓦房也建造得越来越精致,气派的大门,精美的瓷砖,似乎都在诠释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好。以前,物质相对匮乏,农民靠天吃饭,收入也很低,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穿新衣服,买几斤肉来给一家人奢侈一回、解一解馋,或者用来走亲访友。而今,人们对鸡鸭鱼肉早已吃惯,饮食的多元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食物质量和营养均衡的更高要求。各种流行款式的时髦衣服也都随时可以买来穿,审美标准也逐渐向城市居民看齐。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私家车,活动的范围也由原来邻近的几个村庄,扩大到城市以及城市之外更远的世界。经济的日渐发达,收入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地理条件对于人们的制约程度越来越低,不再像过去那样限制人们的脚步。村里很多年轻人在全国各个城市工作,这既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也得益于城市化的进程为他们提供的众多机会。

这四十年所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今,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装上了有线电视,甚至有很多人买了电脑,装了网线,这些都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使他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而是有机会去关注关注国家大事,甚至世界动态。他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疲于生计,而是有时间、有精力去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

四十年,不过是半个人生的长度,却彻底了改变了如我家乡的中国农村,也改变了如菏泽这般的中小城市,它就像一阵阵春风,使贫困的村落焕发出朝气,使落后的城市鼓起奋力直追的勇气。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的形象,也改变了最广大农民的生活。我相信这场春风化雨的巨变还将持续,也必将带来更多的春暖花开,收获更多的累累硕果。四十年过后,还有更多的四十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