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高参88 2021-08-04

本篇要目:

*************************************

1801.起义门

1911年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1802.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1923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1803.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

1927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1804.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1927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180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1927年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1806.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1927年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1807.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1927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1808.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1936年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1809.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7~1938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1810.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1937~1938年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

1801.起义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武汉起义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起义街,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见证。起义门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历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掀开中国近代史新的一页。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起义门,原名中和门,位于武昌城内区首义路起义街,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工程营起义后,迅速控制中和门,参加起义的南湖马炮营得以从此门入城,在城头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其他起义部队的战斗。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有重檐歇山顶城楼,朱柱青瓦,斗拱飞檐。中和门在首义胜利后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遂将中和门改名起义门。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式的城楼,解放前已倾废,而城门洞尚存。起义门既是一个历史的终结者,又是一个历史的开创者!1981年,城楼在原址修复;城门楼上有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写的“起义门”三个镏金大字。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中和门,最初修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年—1398年),其前面是一条宽近40米的护城河。起义门是否带有瓮城,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但老人们均称,该城门前筑有一座长40米,宽20米,墙体与主城墙等高的瓮城,瓮城城门正对着护城河,设有吊桥。现在通过考古挖掘可以确定,起义门确实带有瓮城;墙砖上的孔洞是当年瓮城经受攻城方枪击炮轰的见证。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起义门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2.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位于武汉市汉口解放大道2185号。1922年,京汉铁路沿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先后成立了工人俱乐部(后改为分工会)。1923年2月1日,16个分工会的3万名工人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封建军阀吴佩孚的阻挠和破坏,总工会决定举行全路总同盟大罢工。2月3日,总工会由郑州秘密迁移至此,领导铁路工人的罢工斗争。旧址1980年修缮。为一旧式平房,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占地240平方米。旧址内举办有《二七罢工斗争史迹陈列》。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该馆址是1923年2月3-7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的秘密办公处,林祥谦等人在此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1980年8月,武汉市文物管理处从住户中收回产权,按原貌修缮,并举办陈列,于1981年2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址未独立建制,行政和业务等工作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代管。旧址坐东朝西,是一座旧式砖木结构的普通院落式民房,共有房间十间,中间有一天井,占地204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平方米。其中复原了京汉铁路总工会秘密办公处,举办有反映二七大罢工的小型辅助陈列,展品30余件。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平房,外墙青砖、内墙木板长23.8米,宽12.7米,占地面积302平方米,门檐屋脊、青砖黑瓦,厚重的木门后面是老式的木头插栓。进门迎面一方天井,左右两侧木雕窗棂的房间。进得堂屋,前方正中长条形香桌、下列八仙桌、太师椅。左厢房便是总工会当年办公的地方。门口板壁上挂着标志牌:1923年2月3日,京汉铁路总工会领导人从郑州来到汉口江岸,租用此房秘密办公。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3年2月4日上午,林祥谦在这里下达了罢工命令,江岸机厂(现江岸车辆厂)锅炉工黄正兴接到命令后,用他那有力的双手,紧紧握住三管汽笛拉杆,奋力拉响了指挥罢工的汽笛。顿时,工人熄炉灭火,关闸刹车,停电放水。三小时之内,京汉铁路全线客车、军车、货车一律停驶。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了。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就是在这间房屋里,总工会领导人起草了《特别紧要启事》、《罢工宣言》、《警告本路司员》、《敬告旅客》等文件、传单,向武汉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宣传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原因和目的。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张特立(张国焘)、李震瀛、陈潭秋、林育南、项德隆(项英)、杨德甫、施洋、林祥谦等曾在这里开会,起草宣言、电稿,编写宣传品,成为领导京汉铁路总同盟罢工斗争的指挥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3.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7年初,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中共中央秘书处主任王若飞于4月10日左右到汉,并建立了中共中央办公处。中共中央迁到武汉后,中宣部设在汉口“模范区”辅义里27号,楼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机关,楼上是瞿秋白寓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辅义里的建成约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建设“模范区”的热潮中,其开发商是著名的“汉口三刘”(刘子敬、刘歆生、刘鹄臣)第一人,同时拥有中国茶叶大王、汉口第一买办、汉口首富头衔的刘子敬。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7年初,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党内要求中央机关迁往武汉的呼声也逐渐增强。3月中旬,瞿秋白奉命前往武汉,负责中共“五大”筹备工作,并在汉主持中宣部,同时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4月初,蔡和森、瞿秋白、谭平山、彭述之等大部分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云集武汉,并在武汉与共产国际代表及湖北区委成员一起连续召开联席会议,行使党的最高职权。中共中央秘书处主任王若飞于4月10日左右到汉,并建立了中共中央办公处。陈独秀于4月中旬到汉。中央组织部、中央妇女部、中央农委、中央工委也相继迁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就是在这里,瞿秋白读到了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觉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他得知毛泽东的报告只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刊出一部分后便被停发,感到十分气愤。4月中旬,瞿秋白把这篇报告交给共产党办的长江书店出版单行本,书名改称《湖南农民革命(一)》,作为计划出版湖南农民运动系列丛书的第一本。他还在深夜亲自为这篇报告写了序言,号召“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正是瞿秋白的大力支持,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得到广泛传播并发生很大影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7年5月9日中共“五大”闭幕后,瞿秋白在此主管中宣部并兼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八七会议”后成为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兼管农委、宣传部,并任党报总编辑。这一期间里,辅义里27号名人荟萃:王明曾在这里任中宣部秘书;后来曾任中共武汉市市委书记的宋侃夫当时是中宣部干事;“文化大革命”中担任中央文革组长的陈伯达曾在中宣部管理图书资料。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4.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位于胜利街163-165号。为一座古老的西式三层居民楼。1926年秋,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继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中共中央亦陆续将机关由上海迁来。1927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抵达武汉,居住于胜利街165167号。到5月下旬,原在上海的中央秘书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委、中央工委、中央妇委、中央军委等部门迁到武汉,并以此幢洋房为中心在方圆1公里内办公。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7年,汪精卫·一五政变前夕,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召集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议改组中央,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公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动行径,决定举行南昌起义、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和武汉总同盟罢工,筹备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后来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拒绝陈独秀参会,并决定陈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陈独秀拒不服从,提出辞去总书记职务,并从这栋住了3个月的楼房里秘密撤出。迫于形势,此后其他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也迅速转移。至此,这幢洋房作为中共中央机关历经3个月结束。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汉口中共中央领导人住地旧址,位于胜利街78-88号。时为德林公寓。1927·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活动被迫由公开转入地下。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曾秘密居住于此。周恩来赴南昌领导起义,邓颖超转移市郊后,瞿秋白、杨之华以及李维汉、邓小平秘密居此,筹划挽救革命大计。其间筹备、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妥善安排干部转入地下。党的不少重要决议也是在这所公寓里作出的。19279月中共中央迁上海,瞿秋白等先后离开。旧址在楼房南端2楼。现由武汉市蔬菜公司等单位使用。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德林公寓由华侨王光投资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五个单元,底层为商店,上层为公寓。在当时英租界内,它是最豪华气派的高档公寓之一。德林公寓被选为秘密住地,是因为它规模大,且处于前英租界内,英租界收回后变成特三区。由于是特区,国民党的势力还不能到达,比较安全。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后,时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的周恩来,白天奔波大江南北,晚上回到公寓仍然工作到深夜。当时最主要的工作是筹划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从这里,周恩来在陈赓陪同下乘船东下到达江西南昌,领导了南昌起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中共中央领导人汉口住地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中国第一红街”—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20号,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毛泽东、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会址原为1918年创办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这里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李维汉、毛泽东、张国焘、李立三等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7幢建筑物呈“回”字型,均为砖木结构,建设规模为国内党代会纪念馆之最,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已按照原貌进行复原。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内除了一幢两层建筑楼被用作“五大会议历史陈列”外,还专门开设有“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该展览面积近600平方米,收录了400多幅珍贵图片以及30多件实物。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现有: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陈潭秋夫妇卧室,陈潭秋任教、伍修权上课的教室,武昌第一小学传达室和古井五个复原陈列和“中共五大历史陈列”、“陈潭秋在武汉”、“武汉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四个基本陈列。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中共五大的召开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开启国共合作,大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但1925年孙中山病逝之后,国共合作的局面逐渐被破坏。1927年,蒋介石集团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五大”虽没能完成从危难中挽救革命的使命,但却是幼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党的历史上首次选举产生了中纪委的前身——中央监察委员会。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此外,“五大”在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时间宣布蒋介石实行的是法西斯统治;第一次提出要争夺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产生了党的第一个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文献;第一次强调在南方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章;第一次邀请国民党代表团参加中共的全国代表大会等等。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6.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位于武昌区解放路259号,即现湖北武昌实验小学院内,是原清“两湖书院”地域。是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为培养国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创办的高等军事院校,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尚存三栋砖木结构平房。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为迎接革命大发展,满足政治、军事人才的需要,国民党中央先决定设政治训练班,后改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政治科。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门、平湖门之间的两湖书院旧址。

1927年1月19日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仍由蒋介石担任校长。恽代英任总政治教官,兰腾蛟任总军事教官。2月12日正式开学,宋庆龄、孙科、吴玉章、董必武等出席开学典礼。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改校长制为委员制,由谭延闿、邓演达、恽代英3人组成常委,恽代英主持日常工作。3月22日,鉴于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已迁至武汉,决定将分校正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取消了分校名称。同年,汪精卫策动“七一五”反动事变后,武汉形势骤变。大部分学生编入国民革命军四方面军第二集团军军官教导团,成为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称:“武汉分校规模之宏大不亚于黄埔该校,有男女学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实为中国腹部武装革命势力之大本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招收女生的军校,李淑宁(赵一曼)、曾宪植、张瑞华、黄杰、谢冰莹、胡筠、黄静汶等都是该校学生。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历史不长,却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人才,罗瑞卿、许光达、程子华、陈伯钧、钱瑛、危拱之、王亦侠、宋绮云、彭镜秋、臧克家等,都是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7.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位于汉口胜利街163号、165号,是一座古老的西式三层居民楼,坐西朝东,红墙赤瓦,外墙上镶有一块铭刻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武汉文物保护单位”的白色石牌。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说,1926年秋,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继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中共中央亦陆续将机关由上海迁来。192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抵达武汉,居住于汉口原俄国租界四民街61、62号(今胜利街165、167号)。到5月下旬,原在上海的中央秘书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农委、中央工委、中央妇委、中央军委等部门迁到武汉,并以此幢洋房为中心在方圆1公里内办公。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这幢普通的洋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心脏”,党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和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召开、决策。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前夕。这次会议拒绝陈独秀参会,并决定陈去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陈独秀拒不服从,提出辞去总书记职务,并从这栋住了3个月的楼房里秘密撤出。迫于形势,此后其他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也迅速转移。至此,这幢洋房作为中共中央机关历经3个月结束。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召集中共中央领导人会议改组中央,指定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公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动行径,决定举行南昌起义、湘鄂赣粤四省秋收起义和武汉总同盟罢工,筹备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后来的“八七”会议)。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8.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位于湖北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45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张之洞主持创办,旧馆址设于武昌兰陵街西侧(今解放路)。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六月开工,设计师是缪恩钊,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9月竣工落成。该馆建筑造型庄重、风格鲜明,为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04年由张之洞主持创办,当时馆址设于武昌兰陵街西侧(今解放路)。1908年迁入兰陵街东侧原博文书院校舍(今武昌区公安局)。1924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将个人实业股款即其在官督商办石膏公司之银2万两之股份捐作省馆基金。1927年钱介磐、李汉俊、章伯钧等筹建的革命文化图书馆附设在馆内,钱介磐、李达先后兼任两馆馆长;同年,湖北图书馆改名湖北省立图书馆。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34年2月,原湖北省政府决定筹建新馆,同年6月,选址武昌蛇山抱冰堂下空地(即现址)。1935年10月1日,新馆奠基。1936年7月,建成,建筑面积2572平方米,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9月竣工落成。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于此。1938年此楼建成不久,抗战爆发,图书馆西迁秭归,南京国民政府迁至武汉。武汉会战期间,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在地。1945年9月,由迁恩施的湖北省图书馆派人协同省教育厅接收“省立图书馆”,时有藏书12万余册。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该馆外形为中国古典宫殿式结构,中部三开间凸出为主楼,前廊有4根通贯2层的朱红顶檐圆柱,外墙假麻石饰面,两翼为狭小长窗,顶层为歇山碧瓦,分檐翘角,下施斗拱,极具古风。在四周的横梁与墙面上饰有精美的雕塑图案。有祥云、飞龙、凤凰,还有屹立在碧瓦上的仙人走兽,檐下书“东壁灵光”匾额。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湖北省立图书馆的设计师,名叫缪恩钊,毕业于清华大学,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有一段少有人知的奇缘是,武汉大学的总设计师、美国人开尔斯,是缪恩钊在麻省的同窗好友;1933年缪受邀设计省图时,开尔斯正担任武汉大学建设工程监造工程师,因此,缪移植了武汉大学的建筑设计,使省立图书馆与武大图书馆遥相呼应,仿佛兄弟建筑,同为中西合璧佳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09.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为迅速完成新四军组建工作,军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问题,确定了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整编办法、新四军的作战部署,并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当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新四军将领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曾山等。1938年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南昌,汉口军部改为新四军驻汉办事处。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具有日本住宅式建筑特征,见证了新四军军部在武汉诞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8月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0月将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一个特务营,共计1.03万余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开在汉新四军领导干部会议,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馆内复原陈列叶挺办公室兼卧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馆内复原陈列项英办公室兼卧室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按原貌修复,辟为纪念馆。馆内复原陈列以及政治部、副官处、参谋处、军需处、军医处,举办有《汉口新四军军部历史陈列》。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武汉新四军军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810.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在武汉市汉口长春街,是一幢四层楼房。在汉口原日本租界中街9号(今长春街57号).董必武于1937年10月来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初设在汉口安仁里1号,同年12月迁此。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李涛、之光先后担任处长。193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长江局,机关秘密设在办事处内。1937年12月——1938年10月,周恩来、董必武、秦邦宪、叶剑英、邓颖超、王明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领导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工作。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纪念馆内复原陈列的有副官室、接待室、会客室、电台室、机要科及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室兼卧室、董必武办公室兼卧室、叶剑英办公室兼卧室、秦邦宪办公室兼卧室等十三间展室。一楼陈列“武汉抗战展览”。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纪念馆旧址原为日商大石洋行,是一幢日式建筑,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776.96平方米,建筑面积2252.6平方米。原建筑于1944年日军占领期间被美国飞机炸毁,1978年在原址按原貌重建,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叶剑英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20)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