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粤西社坛文化——以笔者家乡马田社坛为例

 北胜坛主 2021-08-04

       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而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形制,有的是庙制,有的是坛制,而在笔者家乡的粤西地区则盛行坛制,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就叫社坛。在粤西的的乡村,几乎每条村都有一个或多个社坛,社神崇拜也是粤西人最常见、最普通的信仰,而祭社活动亦与粤西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此,笔者以家乡降水村马田社坛的祭祀风俗为例,论述粤西地区的社坛信仰文化。

(泰平社坛)

一、社坛形制的“木石前缘”
       和粤西诸多社坛一样,马田社坛的形制是一个露天的神坛,除了矮墙、高台以外,社神都是要接受“日晒雨淋”的,这其实是神坛一个独有的形制。据《后汉书·祭祀》载:“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雒阳,在宗庙之右,方坛,无屋,有墙门而已。”也就是说,供奉社、稷之神坛本来就是露天的,正因如此,所祀之神才能接触天地间的灵气而保持其神力,因此我们看北京故宫祭祀土地神的地坛同样是露天而不建屋的。

(北京地坛)

       而和粤西诸多神坛一样,马田社坛也是依靠一棵老龙眼树而建,原来社坛正中央也是供奉一块石头象征社神接受村民祭拜,而依树而建、奉石为神,更是社坛文化的一大特色。据明《粤剑编》载:“粤中立社,多置一石,意为神之所栖,或依巨木奉祀。”又清《广东新语》载:“各乡俱有社坛,盖村民祭民祭赛之所。族大自为社,或一村共之。其制砌砖石,方可数尺,供奉一石,朝夕惟虔。亦有靠树为坛者。”大树、石头,已然成为社坛一道常见的风景,究其根本,这也是粤人对自然崇拜的一种信仰传承,正因为大树、石头都是大地上的自然产物,那么用它们来作为社神表法的象征,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当年,到了现代,粤西也有一些地方直接为社神建庙的,并且庙内不再供奉石头而是供奉社神神像或神位。

(原来的马田社坛)

二、社坛名称与传说的多样性
       在粤西,各处社坛都是有不同名称的,而社坛名称的确定又是不尽相同的,有以地名命名的,也有以里名命名的,更有以祥瑞命名的,所谓以地名命名则是以社坛所在位置的地名命名,所谓以里名命名则是以社坛所在的坊里命名,所谓以祥瑞命名的则是以各类传说中的祥瑞神兽命名,总而言之,社坛的名称都能够体现当地村民的美好愿望。而笔者家乡的马田社坛,则是以地名命名的,以社坛地处村中心的亚马田而得名。

(马田社坛竣工通知)

       而伴随着社坛的得名,往往又有各类神异的传说。如马田社坛所在的亚马田,就有传说是在古时候有一匹马奔跑到这里并且躲进了田间没有再出来而得名。据本村故老相传,本村社坛最早建在程溪祖庙左后方,后来又迁到西江边祖庙右前方,以江边时代的形制最为宏大;直至上世纪官方拆了江边社坛兴建水电站,社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恢复,于是一晚夜里社神托梦村民,要求村民另择吉地重建社坛,否则他再也无法庇佑一村安宁了,于是村民这才商议重建社坛,并择今亚马田龙眼树根吉地重建了社坛。在粤西地区,普遍一条村至少都会有一个社,有的大村甚至根据片区而建立多个社,而村民办事、集会则以社划分单位。

(重修后的马田社坛)

三、社神的地位及祭祀习俗
       《公羊传》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也就是说,社是土地的主宰者,一方社神就是一方土地之主神。粤西各村之社神,就相当于各村之神界“村长”,庇佑着一村的安宁。粤西人有“社大过祠”的说法,意思是别看村中社坛矮小、祠堂高大,而按神级论,社坛要高于祠堂,社神比祖先神更尊贵、更重要;这个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因为祠堂只是一族之神场,而社坛则是全村之神场,祖先神庇佑的只是一个宗族,而社神庇佑的则是全村。因此,社神在乡村信仰中的地位之高更是无以复加,如笔者家乡,村民逢年过节时都要先到亚马田祭祀社神然后再回来祭祀家神,这和清明节扫墓时先祭后土、后祭祖先的传统是一样的。当然,在人们心目中,社神的形象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和蔼可亲的,社神经常以一位年纪大的老者的形象存在着,粤西人亲和地称之为“土地伯公”,这也和社神被视作“福德神”的形象相符合。

(旧寨社坛)

       在笔者家乡,一直流传着一句“生死不离土地坟”的俗语,寓意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与社神息息相关——人出生后,其家人要到社坛挂灯,寓意这家人“添丁”;人去世后,其家人要到社坛“参社”,出殡时也要到社坛前摆祭,若先人是在外地去世、骨灰带回村中做法事的,也不能超越社坛,必须在社坛以外的空地上搭灵棚做法事。实际上,从挂灯到参社,都体现了社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换言之,人的出生、死亡都要到社坛处请社神“登记”、“注册”,那么社神所起到的“职能”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言。而有的人若八字若合土徳,则要与社神“上契”以祈求得到社神庇佑,社神更是逢年过节或遇重大喜庆时唯一可以与村民家神接受祭祀的神灵。

(马田社坛重光法事)

       粤西人说“入屋问人,入庙拜神”,这是最基本的礼仪道德,而作为全村保护神的社神,不但受到村人尊敬,即使是外村人经过都要对其礼让三分。比如每年春节期间,有一些醒狮队过村过围舞狮拜年的,在到达别人村时,必须要先去到该村社坛处拜过社神,然后才到各家各户去拜年,这是各大堂口办事的最基本礼仪。另外据一些故老相传,以前还有华南虎的年代,老虎每当下山入村之前,都要在前一晚到该村社坛(因社坛一般建在村口)磨爪拜过社神,如果社神同意,老虎才会在第二晚入村,如果社神不同意,老虎就要马上回山,不再骚扰该村。由此可见,社神的地位有多高。

(菊洞社坛)

四、社坛对联所传承的国学文化
       由于社坛是乡村信仰中的“基层”神坛,所以有的村村民直接给本村社坛张贴对联,对联内容传递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及对社神庇佑的感恩,这些对联千奇百怪,其中不乏有佳作,更是传承了对联这块国学文化。如粤西云浮地区的社坛,就有“土徳英灵千秋显,主恩庇荫万家安”、“南约土地昌百世,泰平社主旺千秋”、“土旺金生财自足,地灵人杰物咸亨”等等,这些对联可谓突出了社神的神职和功能以及人们的美好憧憬。

(泰平社坛)

       实际上,笔者也曾为家乡马田社坛撰写过两副对联,其一是“马奔功盖世,田稔锦还乡”,其二是“社倚青峰名八景,坛朝锦水富千家”。以上二联为嵌名联,取二联首字,合起来就是“马田社坛”;第一联是指马到功成、衣锦还乡,寓意村民出外办事方方皆利、到处遇贵人,最终功成名就,并在收获成功的时候衣锦荣归、光耀梓里;第二联是指社坛背倚青旗山是古晋康著名的“八景”之一,面朝锦水东流必然财物盈仓、富庶千家。此二联,既接近地气,又以华丽装饰,亦不负为本村有史以来首次出现的社坛对联。

(马田社坛)

       综上所述,可知粤西的社坛文化多着重于此,社坛更是粤西人日夜思念的乡愁、根源,它可以起到凝聚和安定一地民心的作用,因此说,社坛是粤西乡土信仰的灵魂。

(马田社坛前景)


作者:周业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