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的學問,一知半解沒有用。

 zweieiz 2021-08-04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中國的學問,隔行如隔山,一知半解沒有用。從前吾上法律學堂,考時出考試程度的題目,學生最低程度為秀才,高等小學堂畢業就是秀才,人們譏笑是洋秀才,輕視他。一班有七、八十人,半年上下來,戲稱「天書」,沒有一個人能學起來。當時的教師都是司法界的高等職員,那時候的職員當地本省人要迴避,講話的口音聽不懂,法理的發揮很難明白,到了考試時,限定範圍出題目,往往還是牛唇不對馬嘴,受教一年之後,開一個假法庭,方才似乎明白一點。經過這一套,看卷約略明白,吾是吃過大苦頭。
你們所學的論語,也是一偏之見,只知朱子注解,其實清朝初年的阮雲臺、紀文達公曉嵐就提倡漢學了,在閱微草堂筆記就有罵朱子,十三經注疏更是一字不提,所以才有後人的研究漢學。
昔日吾講論語只讓你們實行,今日則不同,為你們選擇正義、會箋,會箋沒有黨派,但是稍偏於宋儒注解,至於漢儒的優點、宋儒的劣處都沒有採取,但是他不罵人。你們如同是法官要判案,但是沒有判斷的學問,所以再要你們看集釋。集釋也有長有短,但是曾經吃過大苦,二百餘注都看過了。吾只看廿種,而且沒有全記,一種吾也沒有全記。吾無學問,所學得雜亂,但是吾有學佛的原故。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的佛經,都是高僧,精通儒學,而高僧教人也不允許人看注子。因為佛家以心為主,愚人信佛不信心,智人信心不信佛,一般儒者不說心為主,孔子就不如此。天下的事情,不容易,若只看注子,卻沒有自己,那如何可以?
佛家志在證道,證了道自然懂文學。講經不了生死,引導別人得利益,講經是犧牲自己。阿難多聞第一,佛涅槃時,還沒有證果,就像儒家只能讀書,會作文章便可以了,但是孔子不如此。若說孔子證道,有人會以為異端,學儒懂道、證道的人,沒有幾個。他們也不知道孔子證的什麼道。若有證道的人,都是學佛以後,證了佛家的道,一般儒家證道者少,所以能證道的也都是外儒而內佛。
論語這本書說人天二道,除了集釋,其他的注解家不敢注,縱使注解也不對。孔子懂人天道,子貢云:「夫子之文章文化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言外之意,就是孔子懂,今日要讓你們懂得人道。
幫助吾的學問,一是詩學,一字三年安不上,字字珠玉,懂字、文、方法、音韻,詩是文學之祖。再則是學佛,佛經有科判,八十華嚴,一體到底。再者是法律的嚴苛,也有幫助吾。這三種學問幫助吾,所以講論語有所不同,就集釋之中,採取之後才說,吾吃的苦也很大。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實行孝的方法,要「色難」,色,臉上的顏色,今日叫動態。對父母,首先必須能養,這是普通情形,養不僅是養身,還要養心,讓父母終日高興,孝以順為貴,到此是一段,下文是另一段比喻。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饌宜作「餕」,餕,都食盡了,沒有剩餘,可見所準備的飲食很合父母的心意,如曾子養他父母。
為何說「弟子、先生」?這一章是問孝,說到「弟子、父母」,這是比喻舉例子。生我者父母,與我慧命者老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和我沒有血統,但是對老師的情形,道理和孝事父母相同,只是事情有變化,例如為老師心喪,為什麼不服五服?因為老師是在九族以外,既然與孝事父母道理相同,所以孔子舉例。
「曾是以為孝乎?」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對父母也要服勞務,有酒食也饌而有餘,但是這是對先生恭敬,這樣還可以,對父母就要加上「色難」。
烏鴉會反哺,都能養他們的父母,唯獨鶚鳥不養父母,但是動物後來都會離開父母。人因為知禮,所以不會離開父母,即使作官,也要游必有方,人離而心不離,過年要返鄉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像狐死必正首丘,天性如此,不忘根本。所以中國人死于外地,骨灰必定要返回家鄉,這是民族精神,不必宣傳。禮記說,姜太公雖然封于山東,三代卻都埋于陝西,就是全為公,人有公有私,姜尚是公而忘私。
漢儒依爾雅、說文而注解,不錯,只解釋其中的文字,沒有解釋書中的道理。不是《說文》就可以遵循,而是因為《說文》聚集了古代六書而作成的。
论语会
论语会
读《论语》,学《论语》,用《论语》,来吧,和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吧!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