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我的少年回忆(之一)||陈亚明

 一犁_书馆 2021-08-05

作者:陈亚明


我的少年时代,是物资匮乏,生活处于非常贫困的时期,有些在目前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却实实在在地在我所处的那个年代发生着,那年代的人们习以为常,如今的我常常想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过去的点滴,或许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感兴趣,但我还是希望这些往事不要泯灭在历史的尘埃里。

当年的“尿不湿”

现在的孩子,出生后,父母就会给他们使用尿不湿,卫生又方便,而当年,用的是尿布,就是将家里穿的很旧的汗衫、棉毛衫、衬衣什么的,拆开,扯成条块状,垫在孩子的屁股下面,一旦孩子尿了或者拉了,就及时更换,然后洗净晒干,重复使用。为了减少洗尿布的麻烦,孩子很小的时侯,年轻父母就要学会“把尿”,就是将孩子抱着,分开两腿,父母口中发出“嘘嘘”的口哨声,哄孩子小便或者大便,这也是年轻父母的“必修课”。

当年的农村,极度贫困,旧衣旧布也不是很容易积攒,怎么办呢?我有一次走亲戚到乡下,见到了比尿布还要方便的“土制尿不湿”。孩子出生后,稍大一点,就让其站立或者坐在一个用土和玉米杆或者麦秆做成的圆柱形的“站筐”(也叫站筒)里,里面在中间加几个树棍,横在筐中间,孩子或站或坐,筐边上围一圈旧布什么的,让孩子双手可以抓住,在那个有限的空间里面戏耍,大人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很安全,屁股下面垫着一个口袋,口袋里面装满了河滩取来的细细的黄沙土,在阳光下晒干后,装在袋子里面,一旦孩子尿了,屁股下面袋子里的黄沙土就会将尿吸干,几次过后,将袋子取出,将里面的湿土倒掉,再装上干的黄沙土放在筐中,如此,可以解决尿布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省去洗尿布的麻烦,一举两得!

但是,若不小心,有时候也会出事情。我听说有一位年轻妈妈,在寒冬季节,为了让筐里的孩子暖和一些,不放黄河沙土,而是将烧饭后草木灰放入袋中,垫在孩子的屁股下,本意是借助草木灰的温度,抵御寒冷,让孩子舒服一些,自己急匆匆去生产队的队房干活,不料,草木灰里的余烬死灰复燃,引发火灾,导致孩子在筐里被活活烧死!酿成惨剧, 令人痛心疾首!

现在说起来如同编故事,但当年,的确就是如此。

水泥船和食盐

家住河畔,少年时代的我,经常被母亲差遣去河对面的酱油店打酱油买醋什么的,在经过水门桥的时候,我会忍不住看桥下的风景。当年,有很多农用水泥船来来往往,现在的人可能完全没有见过,那时候物质匮乏,缺少木材,只好用水泥做成农船,装运货物。一次我路过水门桥,夕阳西下,恰好看见一条水泥船停泊在桥下,站在桥上,手扶栏杆,可以清晰看见船上的情形。正是晚饭时间,只见四位精壮的中年农民,光着脊背,在夕阳的照耀下,黝黑的后背闪着光,他们围坐在一起,哦,他们在吃晚饭,我很好奇,他们在吃什么呢?仔细看去,看出他们在吃着山芋干玉米稀饭,四人中间,放着一个蓝边瓷碗,碗中满满的白花花的东西,农民们一边大口喝着稀溜溜的稀饭,一边时不时的将筷子伸向中间的碗中,蘸取碗里白色颗粒,我再仔细看,大吃一惊:那碗中是白花花的食盐!年少的我,内心一阵阵酸楚,心里忽地酸痛了一下,好像什么东西哽住了喉咙。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行船是排在第一位的辛苦行当,农民船工每天吃尽千辛万苦,干的是非常繁重的体力活,遇到顶风的时候,船夫们还要在岸上拉纤。可是,晚上吃的是山芋干稀饭,下饭的小菜居然是一碗食盐!多年过去了,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那几位农民船工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片段,却在我的脑海里存留,几十年过去了,仍然挥之不去地一次次回放!!

煨 罐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国人喝热水用热水,已经成为习惯,家中有电水壶、热水瓶,来客了,或者自己想喝热水,那是分分钟的事情,热水洗脸刷牙或洗手洗脚,更是多有选择,有电的煤气的洗浴热水器,还有锅炉或者是洗手池下面安装的小厨宝。当年的城市农村可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城市里,家家必备的是几个竹壳热水瓶,在炉子上烧好开水,灌起来备用。在农村要用热水怎么办呢,有一个用具叫做“煨罐”,我在乡下几家亲戚家见过,一般是用陶土做的灰黑色的罐子,农村做饭要烧柴火,在烧饭后,柴火还留着一些余烬的热量,此时,将装满冷水的罐子“坐进”余烬柴火灰堆中,让罐子四周带余烬的草灰的热量将罐子中的水“煨热”,供一家老小洗脸洗脚使用。现在,这些煨罐应该应该是只能在博物馆才能看到了。

烫 壶

说到烫壶,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大家对家用电器商店或者电器柜台所销售的电烫壶应该都有印象吧?就是一种陶瓷的壶或者塑料壶,有电插头,通上电以后,会持续发热,冬季放在被窝里取暖之用。现在冬天取暖的东西很多,房间有地暖、散热片或空调可供选择,床上还有电热毯,电热壶,在贫困的年代是没有这些的,床上取暖,就用烫壶,一般是黄铜制作,晚上睡觉前,将里面装满热水,用布包好,放在被窝里取暖,如果足够大,灌的热水多,被子也足够保暖,烫壶的热量就可以保持一整夜,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壶里面的水仍然温温热,可以倒出来洗脸用。这是指家里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一般的家庭也没有这些,即便有,也是给老人,体弱者使用,有些家庭条件好的,也会购置热水袋什么的用来夜间取暖。也曾使用过500毫升带橡皮塞的盐水瓶,那可也不是随手就能摸一个用用的,要有数人能从医院拿到打吊针用过的瓶子,也是人口多或者没有烫壶的人家夜里取暖用的不错的选择。儿童时期,最怕从热被窝起身。我们没有什么秋裤毛线裤什么的,室内也没有什么空调、暖气之类,早上穿上“空心棉裤”时,冻得直打激灵。有时候,家长就会将棉裤拿到火上烤一下,这样穿就不会觉得衣服太冷了。

刷锅把子和蓝边碗

过去那缺油少肉的年代,一般的家庭,可能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能够吃上一次肉吧,哪里像现在的人们,无肉不欢,没有荤菜在今天,那简直难以想象,当时,锅里碗里是没有什么油水的,刷锅洗碗也就没有今天那么复杂,要什么洗洁剂或者需要各种专门的洗碗布,当年家家刷锅洗碗用的就是“刷锅把子”,那可真的是非常“环保”:就是用高粱穗子,经过手工处理捆扎而成,吃过饭将饭碗碟子什么的放在锅里,一手拿碗,一手拿着刷锅把,绕两圈,清水过一下,就很干净,平日里可以将刷锅把柄子上扣一根小绳,挂起来,用的时候拿下来。非常方便。刷锅水也不能随便倒掉,家里养狗的,要倒在狗食盆里面,给狗“吃”,或者留着喂鸡喂猪。过去人们常说“狗改不了吃屎”,的确,小时候,看到很多看家护院的狗,到处觅食,看到孩子在外面拉的屎就不顾一切冲上前去,等到多年后,我却再没见到过狗去吃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狗只有在长期没有吃饱或者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刷锅把一般都是农民自己做好拿到街上卖,价格也不贵,大约3—5分钱一个,买一个可以用上个半年没有问题,我记得有位农民亲戚,好像是一位远房的表哥进城来我家中做客,可能觉得亲戚上门,空着手来,有些不好意思,就带两个刷过把子作为礼物,既然亲戚来了,中午留下吃顿饭是少不了的,每当此时,好客的母亲就会煮上一大锅米饭,用那时候家家都有的蓝边碗盛满了米饭,再简单也要做两个菜,招呼亲戚“一定要吃饱!”那位亲戚也就不客气,一口气吃完三大碗饭,才意犹未尽似地放下饭碗,当时他吃这“三大碗”的速度足以让我们几个小孩瞠目结舌,现在的人真的很难想象那个时候的场景。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淮安城里还可以有商店销售刷锅把,也有市民用丝瓜筋作为刷锅洗碗之用,既环保又便捷,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南京这一类的省会城市,已经难觅其踪迹,问南京城里的年轻人,恐怕已经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

油塌子

当年的计划经济,食油属于计划供应,每个市民一个月半斤油,一般是豆油,当时是8毛2分钱一斤,还有菜籽油,棉籽油,估计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吃过棉籽油,平日里肉也很少,油就显得尤其金贵了,为了“充分发挥”油的作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厨房必备用品“油塌子”,就是用丝瓜筋加上棉布或者棉花做成的如同图章又如同蘑菇的一个用来沾油的用具,蘑菇头用棉花或者棉布包起来,后面用棉线捆扎起来做手柄,炒菜的时候,将油倒一点在铁锅中间,然后用油塔子粘一下,将锅擦一下,然后将油塔子放在锅台边上的一只蓝边碗或者什么盘子里,下次再用,不能洗,不能浪费油。至于芝麻油,那就更稀少了,逢年过节每家会供应二两,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下挂面的时候,用筷子放进麻油瓶里沾几滴油,放在面碗中,增加香味而已。

饭捂子

现在人们煮饭大多使用电饭锅,电饭锅也五花八门,有很多功能,煮好饭后,还可以自动保温,早上插上电,设定好程序,中午或晚上回到家中,锅里有着热乎乎的饭在等着,很不错的感觉。当年可没有这些,对于上班族而言,中午孩子要回家吃饭,怎么办呢,饭捂子就应需而生了,用麦草编一个比家中煮饭的铝锅稍大的带盖子的“筐”,里面内衬棉花,用旧布蒙上,做成保温隔热层,饭煮好后,放进去,将盖子盖上,可以保温几个小时,确保回家后可以吃上热饭。

说起来这些故事好像很遥远,但想想,也并不遥远,这些都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

期荐读

▼▼▼


面条里的人生况味

筷子和刀叉趣谈

趣谈烤鸭

闲聊中的“中国文化”

柴米河边记事—不堪回望的狗故事

柴米河边记事——水与火的历练

柴米河边记事:小会计

柴米河边记事

那个时代,我们的高考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