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意义

 中医知识圈 2021-08-05
摘要:卫气营血辨证的创立,是以《内经》关于营卫气血论述为理论依据的,营卫气血功能与输布的不同,决定了卫气营血证侯的产生和病变的轻重深浅不同。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辨证的纲领,论治的准则。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他根据《内经》及前人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结合自已的经验体会,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证侯做了理论性的概括,用以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为了帮助初学者深入领会和掌握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本文专就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作以粗浅论述,谬误之处,欢迎同道指正。
 
1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功能
 
卫气营血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卫气营血辨证就是建立在对其生理功能认识的基础上的。
 
1. 1卫
 
卫指正气,是人体阳气之一,是由肺宣发,主要布散于人体肌表。《灵枢·本脏篇》指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又曰:“卫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卫气具有温养皮肤肌肉、调节汗孔开阖,抵御外邪侵袭和祛邪外出的作用。因而,当邪气来犯,影响卫气功能,主要表现在卫外功能失职和肺的宣降功能失常。
 
1. 2气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推动脏腑机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气对人体有温煦,推动、营养等作用,它循行于机体上下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血脉、四肢百骸,无处不有,无处不到,是入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它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气又是人体五脏六腑功熊活动的动力,如主持血液循环的心气,主持呼吸运动的肺气,主持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脾胃之气,主持水液代谢和维持生殖机能的肾气,调节情志活动的肝气等,所以外邪害气,主要表现为升降出入失常和脏腑功能失常。
 
1.3营
 
营又叫营气、营阴,是循行干脉中的液态营养物质。《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说明营气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有运输营养、和调五脏、灌溉六腑、滋养全身、平衡阴阳、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功能,由于它循行于脉中,布散全身,所以,当温邪深入于营,除了耗损营阴,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外,必然引起相应的脏器实质损伤。
 
1. 4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对人体有很高营养价值的红色液体。《灵枢·邪客篇》云:“背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决气篇》又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液是水谷精微化生和营气变化而成,它通过血脉周流全身上下脏腑四肢百骸,维持各部的生理功能。
 
当温邪深入血脉,必然耗伤血液,损伤血脉,迫血妄行或炼血成疲,进一步损伤脏腑器官实质,使其功能严重失常。
 
2卫气营血之间关系及浅深层次划分
 
人体卫气营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卫气可以固护营血,营血可以补充卫气。
 
卫和气代表躯体脏腑的生理功能,营和血代表体内营养物质,所以卫气属阳,营血属阴。卫和气行于脉外,营和血行于脉中,所以按浅深层次划分,卫气在前,营血在后。
 
卫与气相比较,又有表里之分。卫主要循行于肌表,而气则循行于躯壳之内,因而就卫和气的浅深划分,卫在前而气在后。
 
营和血比较,营可以化血,营为血之前身,所以,就营血的浅深划分,营在前,血在后。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卫主表,为最浅层,其次为气,再次为营,最后是血,为最深层。正如陈光松所说:“盖自其约而言之,则卫为气,营为血。循其等而言之,则卫为气之标,气为卫之本,营为血之帅,血为营之徒也”。叶天士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这种浅深不同层次的划分,就是建立在对卫气营血生理功能、循行输布及相互关系的对比分析基础上的,因而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很符合临床实际。
 
3卫气营血与内脏的关系
 
卫气营血与内脏也有密切关系。五脏六腑功能正常,就能源源不断地化生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充足,又能滋养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使其功能正常。
 
卫气营血与心肺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就说明了这一点。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卫气通于肺。肺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卫和气的功能。相反,卫和气的充足与否,也首先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如肺的功能正常,气机通达,呼吸顺畅,皮毛卫外功能就能正常发挥,则外邪不易侵入。反之,肺的宣降失职,主气司呼吸功能障碍,不能布散卫气,皮毛卫外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外邪则容易侵入。温邪袭表,除了导致卫外及开阖失常以外,必然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这是温病表证多见咳嗽的原因所在。
 
心主一身之血,营行脉中,营血通于心,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血液必须依赖其主血脉的功能推动而输布全身,保障机体生命活动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心主血脉的功能受损,必然导致营血不能输布于全身。另外,邪入营血,亦必然影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出现神志异常和血脉受损、血液妄行。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对肺与心包病变先后传变关系讲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说明肺的病变在前,心包病变在后。温邪经口鼻而入,先犯于肺,起初表现为肺卫表证,属于卫分证,若再深入,则热壅于肺或下传阳明,属于气分。如果感邪较重,发展迅猛,则有不传气分,而内陷心包,表现为营血分证。因传变迅速,病情危重,实属异常,故曰“逆传”。叶氏在这里即说明肺与心包病变传变关系,又指明了卫气营血的先后次序。肺的病变有卫气之分,心包又有营血之别,“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即表明卫气病证先见,营血危证后随,卫气在前,营血在后。
 
4卫气营血辨证临床意义
 
温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变化多端,叶天士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温病过程中的证侯变化,主要是温邪侵犯人体后,导致卫气营血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的结果。因而在理论上他将《内经》有关营卫气血生理方面的论述,引申来阐述温病的病机变化,进而作为区分证候类型,指导治疗的辨证论治依据,对临床辨治温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 1是分析温病病机变化的理论依据
 
温病病变尽管非常复杂,若以卫气营血为理论指导来分析,即可明确其病变机理。卫分证的产生,是邪袭表,卫外失职,开阖失司,肺气不宣所致;气分证则是温邪入里,里热亢盛脏腑功能失常,气机紊乱所致;营分证是热灼营阴,损伤血络,上扰心神所致;血分证是热盛血分,损伤血脉,迫血妄行,炼血成瘀所致。
 
4. 2是温病证侯类型的高度概括
 
温病病种多、证侯杂,卫气营血辨证则对这种繁多的证侯进行了高度概括。凡温邪初犯,病在肺卫肌表,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口微渴,脉浮数为特征的证侯都属卫分证;凡邪由表入里,但未入营动血,未致肝肾阴伤,临床表现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特征的证侯都属于气分证;凡热入营、耗伤营阴、灼伤血络,扰动心神,临床以发热夜甚,心烦请语、班疹隐隐,舌质红绛为特征的证侯都属营分证;凡热入血分,耗血动血瘀血临床表现以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深绛为特征的证侯都属血分证。
 
4. 3是温病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明确反映
 
辨治温病,必须明确其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卫气营血辨证对此反映非常明确。卫分证为温邪初起,病在肌表皮毛、所以病位最浅,病情最轻;气分证为里热已盛,病在脏腑,功能失常,故病位较深,病情轻重;营分证为热邪深入,营阴耗伤,心神被扰,故病位更深,病情更重;血分证为危急证侯,热盛迫血,热疲交结,预后不良,故病位最深,病情最重。
 
4. 4是识别温病传变的重要准则
 
卫气营血的证侯转化,体现了温病的传变规律。因此,掌握了温病过程中的卫气营血的病变机理及其证侯特点,临床就能准确地认识其传变情况。
 
大多数温病的传变都是按卫气营血的先后顺序传变的,谓之“顺传”。与其相对应的另一种传变形式叫作“逆传”,是指肺卫之邪,未传气分,而直接内陷心包,又称“逆传心包”。
 
温病的传变,与感邪性质及轻重、病人体质强弱,治疗恰当与否都有关系,并不是所有温病都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临床常见一些温病轻证,仅在卫分即可治愈,这在传变上叫作“不传”。
 
4. 5是确定温病治疗大法的主要依据
 
卫气营血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治疗的依据。治疗大法的确定,是建立在对证侯病机、病位、病性分析的基础上的。温邪在卫,属于表热证,在表宜辛散、属热应寒凉,故卫分证治疗应以辛凉解表,透邪外出为法则;气分证属里,虽然涉及脏腑很多,病位有上下不同,但总以里热炽盛为病机,所以治疗应以清气透热或泄热为法则;营分证病情虽重,但邪毒还有外泄之机,所以治疗应以清营透热,解毒开窍为法则;热入血分,病变涉及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主要是热盛迫血,热瘀交结,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为法则。正如叶天士所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