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2唐诗解读——李白之《南奔书怀》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

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搀抢扫河洛,直割鸿沟半。

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

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

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

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

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

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

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注:

白石烂:春秋时,宁戚因家中贫寒为别人拉车,有一次在齐国境内,他在喂牛时敲着牛角唱起了歌,以此表达对贫困现状的不满和不遇明主的遗憾,齐桓公听公感到十分惊奇,就任命他做了官。其中宁戚的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奸,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的句子,因此这里用“白石烂”比喻自己不被重用。

匡:救济。

陈平:汉代政治家。早年投奔魏王,不被重用,后投奔项羽,不满项羽的用人政策,最后投奔刘邦,为汉室天下做出贡献。此处李白用陈平自比,表示自己多年来想为国家出力。

搀抢:慧星的别称。古人认为慧星的出现主妖孽出,李白用以表示安史之乱。

鸿沟:楚汉战争的界限。此处指安禄山占据了唐王朝半壁江山。

历数:旧时指帝王沿替的顺序。

未迁:没有变化,指天下仍掌握在李唐王朝手中。

云雷:用《周易》成句,这是一种卦象,表示遇到灾难。意思是说,李唐王朝沿替规律不至于被安史叛军所扰乱,但却为国家带来的灾乱。

天人:指永王李璘的军队。

旄:古代打仗时主帅旗杆上有用牛尾装饰的毛,代指军旗。

钺:大斧,代指兵器。

虎竹:铜制的虎形兵符和竹制的派遣使符,是皇帝调兵时的依据。

蕃翰:出兵卫国的将领。

侍笔:以笔侍奉主人,这里指诗人为永王服务。

青玉案:青玉装饰的放食品的木盘。

传觞:端起酒杯,互相敬酒劝酒。

“主将”二句:写永王军中一些上层指挥将领在危急关头率部逃离,导致永王李璘被杀一事。

鼓噪:指军队作战时的声势。

丹阳:今江苏镇江市。

从风:像随风而去一样散开。

指可掬:用《左传》典故。晋楚打仗时,晋败兵争着上船渡河,被砍断的手指很多。这里指永王兵败时的惨状。

骸争爨:用《左传》典故。楚国包围了宋国,宋人断粮,易子而食,用死人骨头来点火。这是形容永王兵败的严重性。

前算:原先预计的方针。

涯畔:边沿。

七宝鞭:用晋明帝的故事。晋明帝知道王敦谋反,就微服私访王敦军营,被王敦和士兵发现后,追赶明帝。明帝在逃跑的路上把自己的七宝鞭给了路边的卖东西的老太婆,并叮嘱她用水浇马粪。等到追兵赶来,见马粪是凉的,认为明帝已经走远,再看到老太婆手中的七宝鞭,纷纷拿来欣赏,竟忘了要追人一事,明帝得以逃脱。李白在此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身边没有宝鞭让人流连忘返,因而逃奔十分狼狈和仓促。

太白:金星。食昴:金星遮蔽了昴宿。昴是二十八宿之一。金星主杀伐之象,是说天下要大乱。

长虹贯日:指白色虹从太阳中穿过,这是被认为大乱的天象。

秦、赵:即今陕西、河北一带,指平定安史叛为的主要战场。这句话的意思由于平定叛乱而动用战争,却引来全国范围内的大乱。

祖逖:东晋初大将。曾带兵北伐石勒。渡江北上时,祖逖敲着船楫发誓,不恢复中原失地,就像江水一样不再回来。

颇高:十分钦佩。

拔剑击柱:悲愤不平的样子。

解读:

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公元757年,在江东节度使韦陟、淮西节度使来瑱、淮南节度使高適等人讨伐下,永王李璘的军队在镇江溃败,李白本人在则在自丹阳郡京口南昌奔至彭泽被捕,这首诗就是做于从丹阳郡京口南奔九江途中。

全诗系统回顾了自己投入永王幕府的动机、过各,详细描述了身处政治斗争漩涡中的自己面对面急速变化的形势和自己的茫然与无奈,悲愤地诉说逃亡时的凄惶的心境。不过由于诗中铺陈用典太多,历数古人事迹来比喻自己,反复宣泄自己心中的惊恐和悲愤,以致于萧士赟认为,这首诗并非是李白所作,“此篇用事偏枯,句意倒杂,决非太白之作。”王琦则认为,“果真灼见其为非太白之诗耶?抑为太白讳而故为此言耳?”

首段八句以宁戚、陈平自况,思得见于用世,并直陈当前形势——安史之乱直扫河、洛,天下半为割据,然唐国运未变,只是多难而已。次下十二句描写永王受命镇藩南方,自己被聘入幕,虽蒙礼遇,然内心无不思归。肃宗派兵讨伐,季广琛等主将起疑,永王的军队忽然离叛。自从白沙洲开战,丹阳郡长江两岸鼓声震天,永王幕下宾客僚佐,随风逃散。末段写自己奔亡情状和心境,并表明心迹。太白食昴、白虹贯日比喻自己报国之精诚唯天可表,“秦赵”二句比喻肃宗与永王李璘兄弟之争,造成全国之战乱。“感遇”四句则表明自己之所以入幕永王府,实是思报明主之恩,如同当年祖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末两句感叹事与愿违,只能拔剑击柱,慷慨悲歌,无处自辩,徒唤奈何。

全诗使用铺陈手法,诗人就像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表明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自己原来是爱国之举,却不幸成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的牺牲品,诗人在感慨自己政治理想破灭的同时,也不忘清中原的素志,对唐王朝的上层置“北寇”于不顾的态度表达了不满,这也意味着永王李璘事件给诗人心灵带来的巨大冲击。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