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9 唐诗解读——李白之《观胡人吹笛》

 耕读人家jkhpb3 2021-08-05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

 观:一本作“听”。

秦声:指长安的声调。

“十月”二句:吴山,吴地的山,即指下句的敬亭山。《梅花》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名。

出塞曲:汉乐府横吹曲名。多写将士的边塞生活。

解读:

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时诗人在宣州,诗中将所闻之曲、所见之景巧妙融合,表达对君王的眷恋及被逐后的痛苦。

开篇两句李白听到胡人吹笛,听出了里面的秦地之音,自然勾起了他在京师生活的片段,与唐玄宗相伴的时光也历历在目。同时,这一句暗含的惆怅,也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点出了成诗的时间和地点。这是在天宝十二年的十月,李白从梁园来到宣城与当地太守吟诗作赋。敬亭就是敬亭山,也是李白每次到宣城的必经之地。他对敬亭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还写下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名句。这一段,表达了岁月的侵蚀和相隔万里的距离,也并不能阻止李白的怀念。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是全诗最有深意的诗句,“愁”和“泪”两个字,道出了李白的内心情感。“逐臣”是李白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对那段历史的概括。但是,他并非为自己愁,也不光是为自己流泪。诗中出现了“出塞曲”,这是唐朝将士出征的战歌,这是边关的声音。李白游历四方,也曾在朝为官,他虽然飘然如仙,烂醉如牛,但以他的智商和阅历,绝对发现了繁华盛世下的危机。心中的愁,眼中的泪,却是为大唐,为天下百姓。

李白自然也会担心旧主的命运。“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是他自然而然的感情。萧士赟认为这两句是“太白放逐之余,眷恋宗国之意随寓而发,观此诗末二句,概可见矣。”他虽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器重,但每次回望那条通往长安的古道,总是想起皇帝,他对玄宗没有恨,也没有怨,只是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且夹杂着些许担忧。随着他的见识越来越多,担忧的情绪也越来越浓烈。

就在写完此诗的两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如同将倾大夏,一夜之间,从顶峰一下落到了谷底,唐玄宗的都城丢了,心爱的女人死了,就连皇位也不得不让出了。这一切,正应了李白的担忧。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同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听人吹笛时,有感而发的一首七言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使人神远,太白有焉。”这首诗便是一个范例。尤其是最后7个字,更是妙笔生花,令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李白的这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秦汉时西域的音乐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时,无论是吹奏乐还是曲谱,大部分已经汉化,在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梅花落》《吹塞曲》,而只是用“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来表达乐声的感人效果,结尾处诗人似有无限的心事,却又戛然而止,令人浮想联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