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醇亲王的“变脸”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与恭亲王奕䜣相比,醇亲王奕譞给时人的感觉和印象都是保守、排外,相当的“左”。对恭亲王推行的改革,作为弟弟的醇亲王一度还嗤之以鼻,建议当权的慈禧太后“摈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甚至曾两次秘密上书,建议削减恭亲王的权力。当然,慈禧太后虽未明确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在内心里她还是乐见她的两个小叔子之间兄弟阋墙的。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恭亲王奕䜣在执掌权柄23年后被慈禧解职,整个军机处其他成员也随之“下岗”,这就是晚清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枢”。新的军机处迅速组建,慈禧指示“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奕譞终于走上了前台。时人曾以“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来讥讽奕譞同恭亲王奕䜣比起来,只是“驽马”“柴胡”而已。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此前曾一度以“反洋排外”面貌出现的醇亲王,处理起政务来却一反常态,坚定地推行起恭亲王的既定路线来。醇亲王不仅继承了改革思路,而且挟着其“皇帝本生父”的虎威,改革的力度更大,势头更猛,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当时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曾在一封写给英政府的信中,高度评价了醇亲王的为政之道:“七爷(奕譞)和他的朋友反倒是主张和平和进步的——我有一半倾向于这是正确的解释。在中国有时须应用颠倒的法则。我想七爷如果控制这政府,很可能中国真正地能够进步。”实事求是地讲,这也很好理解。醇亲王未掌握权柄时,他当然可以不痛不痒地指斥政府的洋务政策,如今自己当了家,自然该切实做些事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不搞洋务也确实没有其他的出路。

晚清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前后历经30多年。与恭亲王主政的20多年改革相比,醇亲王主导的近10年改革,不但所有的正在推进的改革项目和措施没有被终止,相反在铁路、电报、教育等方面有了更快的进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边患的加深,奕譞力主新疆和台湾建省,使晚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有所加强。外交方面,醇亲王也比恭亲王更务实、更灵活,当然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卖国”的一些口舌。

醇亲王主政期间,在野史上恭、醇两亲王一贯不合并屡屡相争的场面在现实中并未出现,带之而来的却是兄弟两人时常聚会、把酒言欢。两人主政的不同之处在于,醇亲王的身段比恭亲王更柔软,与慈禧相处起来,醇亲王尤为恭顺,从而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从李鸿章留下的各种文献看,每当李鸿章的洋务之举遇到阻碍时,恭亲王多是暗中保驾。如今换了醇亲王,则更多的是旗帜鲜明地公开支持。

应该说,晚清政府的自改革进行得小心翼翼且扭扭捏捏,每当改革遇到阻力,就需要其主导者的能力和手腕。在“窝囊王爷”醇亲王的保驾护航下,改革虽仍战战兢兢,但好歹还步履蹒跚地走在了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