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的秘密立储制

 新用户0096fsbV 2021-08-05

立太子在传统的专制社会被视为“国本”大事,这其实也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一次皇位的承继都是权力的再分配,自然从来也不会少了火中取栗者。清朝初期并没有设立固定的皇位继承人的方法,所以皇位继承人的诞生时常陷于混乱。

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前未确定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是经众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推举;后来皇太极也是未立储就暴病而亡,当时多尔衮、豪格等争立,在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下多方达成妥协,扶立年仅六岁的顺治帝(福临)即位;顺治帝二十四岁早逝,没来得及或者说也没有打算确定继承人,于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主导下,康熙帝登上了政治舞台。康熙帝虽称得上雄才伟略,但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两次废立太子并惹得群子争位,弄得雍正帝的继位变得不清不楚。

实事求是地讲,康熙帝废立太子的曲折过程,充分说明了皇位的承接在皇权时代的重要性。它既关乎在位者绝对权威地位的稳固,又涉及王朝未来的兴衰,康熙帝虽然终其一生也没有设计出一个完整、有别于传统的立嗣制度,但他也为其后的雍正帝彻底改革建储制度做出了应有的铺垫,即确立了皇嗣人选由当朝皇帝一人确定,皇位继承人选在诸皇子中择优选择。

雍正帝即位时,年已45岁。雍正帝是从波诡云谲的储位斗争中过来的人,自然深知其害,自身成了王朝的主宰者之后,更加体会到了储位之争对皇权的危害。他深知明立太子弊病多多,除造成皇帝与皇储的矛盾外,还容易引起诸皇子植党营私,权臣拉帮结派。当然,如果恢复满洲旧俗,不预立太子,又容易引起宗室干政,甚至骨肉相残。雍正帝从康熙末年不立太子反而政局相对稳定的事实中更受到启示,从而在即位不久就郑重推出了“秘密立储”制。

雍正元年(1723)八月,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提出了深思熟虑的关于立嗣制度的具体方案。其具体办法是:由其本人将他所册立的嗣位皇子的名字“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蒋良骐:《东举录》卷25)除此而外,雍正帝又别书密旨一道,藏诸内府,备为异日勘对。从此以后,便形成了清代的“秘密立储”制,并大体为此后各朝所沿用(同治帝是独子,同治、光绪无后也就无法实行)。

雍正帝此举就使得公开立嗣制度被秘密立储说代替,从此立嗣大权可以不受任何干扰地操控在当朝皇帝一人手中。雍正帝的这一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位承继时的皇室内耗,对于稳定政局进而强化皇权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