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日志】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昵称76478474 2021-08-05

【教学日志】20160913

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

本次课程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学科位置;2,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有关第二个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在讨论能源与气候变化经济学问题时,为何要引入“人口”。道理很简单,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拆解来解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等式,叫Kaya Identity,说的就是将污染(P)的来源进行解构,结果令人吃惊,Pollution=Population×GDP/Population×Pollution/GDP。也就是说,污染的规模与人口规模(Population),人均GDP(GDP/Population)和单位GDP的污染(Pollution/GDP)三个因素有关,这样的拆解同样适用于能源资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等领域。简单而说,以中美两国为例,为何在2007年左右开始,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呢?如果从人口,人均收入和排放效率三个视角来看的话,答案很清晰。第一,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3.5倍左右,第二,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两成,第三,中国的能耗效率(与碳排放挂钩)大概也只有美国的1/3或1/4,将这些数据放到Kaya等式中,结果就是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是美国2倍,这是基于现有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可以想见的话,在未来,中国的人口大概稳定在14.5-15亿左右,人均收入则可以实现在10-15(或20)年内翻一番,接下来就是能源利用效率,大致可以提高1倍左右。这样一来,后两项的作用基本抵消,而只剩下中国的人口总量对温室气体排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为何要在本课程首先讨论人口问题的原因所在。

关于人口问题,不得不学习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这也是这节课的主要参考教材之一。原理本身不复杂,它的模型化也容易理解。但问题是如何将其中的人口发展规律与当下我们的人口与经济关系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马尔萨斯的观点未必可以适用于当下,但其人口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仍然有效。具体到城市人口规模这个问题,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内外部的资源禀赋仍然是决定人口总量的重要依据,尤其是随着人口本身对于消费和资源消耗的要求在逐步提高的背景下,仅靠技术或者效率的改善其实很难跟得上需求。此外,人口的集聚过程中,是否存在效率线性(算术级数)上升,而成本却是非线性(几何级数)变化的可能呢?从交通、环境、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角度看,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的核心逻辑,那就是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这依然应是我们判断和研究城市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理论依据。

(李志青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