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 | 扇说:给你讲一个关于“中国扇子”的故事

 弘雅书房 2021-08-05

这是一段1956年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的片段,小编截取了一段杨贵妃出场的片段。我们在惊叹于梅兰芳的表演之时,同时也能关注到杨贵妃(梅兰芳)出场时,杨贵妃手上的折扇与紧随其后侍女所持的卤薄仪卫扇。同时在杨贵妃落座之前,还有一段挥舞折扇的表演。卤薄仪卫扇执立于杨贵妃之后,标志着人物的等第与威仪。贵妃手持金面花鸟折扇,扇面随着舞蹈在人物手中摇摆,时而遮面、时而闭合,时而张开,时而水平轻扇,双手交替,优雅从容。

“扇”可以是皇权威仪的象征,封建制度的守卫,同时又是文人雅士手里的玩物。文人抒情于扇,写下千古名句,绘有万里江山。自赏之,赠友之。人们对于扇的联想并不止步于此,它可以是法器,铁扇一抬灭火焰,破儿扇来摇呀摇。可以是武器,“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扇”那么如此普通,给人遮尘、扇风的扇子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融合各种元素的呢?小编通过“扇之源”、“扇之变与辨”,给各位分析分析,唠叨唠叨。

扇之源

在我们的记忆中扇子均是手持、轻便、易收纳的,这均来自于手持扇的影响。中国最早期的“扇子”并非称之为“扇子”,“扇”通过拆字我们可以知道“羽”字在暗示了其材质。从《小尔雅·广服 》中有“大扇谓之婴”中,我们可知,在中国最早时期,有一种体形较大的扇子称之为“婴”,与之配合用的则称之为“霎”,“霎”的作用主要在于遮阳与避雨,类似于“伞”的作用从形制上看,“婴”在“礼”上的作用是大于使用价值的。

这幅宋代的《洛神赋图卷》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婴”与“霎”的搭配使用。“霎”立于车之上,遮风挡雨,“婴”由侍者手持随其后,由于体积较大,画中侍者只能通过肩扛的方式进行跟随。从后期史料对于“婴”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婴”的作用在于遮尘、遮阳但是在这里,都被“霎”所代替,那为何它能够传承千年。

<<  滑动查看

名称:洛神图卷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cmx253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因为它还有一个其他的物品不能代替的功能性,便是遮挡帝王的容貌,使得帝王出行时,容貌不能被外人所窥见也,一部分可以增加神秘性,同时带来一些出行安全上的考虑;另一部分则是为了迎合礼教,等级制的要求。

在图中最后的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型的短柄扇,足见当时大型的“婴”在实用性上更偏重于遮阳,遮尘与遮挡帝王的容貌,而小型扇因为其轻便,在实用性上更胜一筹。

中国本土什么时候最早产生扇子的呢?沈从文先生推测,在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大量出现之后,但却没有任何考古发现能够证明这一推论。而国内发现最早的扇子则是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又被称作便面。竹扇呈厨刀形状,扇柄长37厘米 、 扇面宽25厘米 , 用精细的竹蔑编成 。考古专家鉴定 , 竹扇产生于距今约一年的春秋晚期 , 这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类实物证据,也被称为“中华第一扇 ”。

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出土的短柄竹扇

从这把扇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特别奇怪的点,扇子呈现单边,类似于斧头形状。这样的扇子在扇风的效率不高,或者说他的扇风方式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上下摇摆,而是通过旋转柄带来风力。当然这是一种猜测,还有一种猜测则是它便是故意模仿斧头,或者说武器的形制,这样使得扇子不仅仅有扇子的功能性,同时带有一种武力的威慑,权利的威仪。

在中国所见最早的扇子图像中,最早便是出现在成都百花潭号墓出土的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上, 属于战国前期战国始于公元前年的器物 , 上面刻画有一人手执一件长柄大扇的图像。

央视"国家宝藏中“如果文物会说话”节目中的截图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 ”中绘有的纹样分为采桑、弋射、水战、攻城、赏功、宴乐。青铜器作为礼器的象征,在这个时期,神被磨灭,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场面,从生产活动到战争侵略再到赏功宴乐,这是战国的速度。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享乐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扇则出现在了宴乐之中。

“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中宴乐场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战功成万骨枯。将士百战,凯旋而归,宫殿之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炎炎夏日,侍者从屏风之外,用大型的扇子给帝王降温,“婴”既表示身份,也带有着一定的功能性。

翻阅史料,扇之源,源自黄帝之“五明扇”、舜之“五明扇”、殷世高宗之“羽扇”、周武王之“婴”,文字凿凿,却无实据。恐待后世考古之发掘。或许,远古之辈,于夏日庇荫于树之下,树枝摇曳,风送之,折枝作扇,或许这便是扇子的雏形吧。

扇之辨与变

从扇子的起源中,我们便可以看出,扇子的形制从古至今经历了许多次的变化。从实用性上来说,大型的扇子“婴”、“霎”、“翣”一般用于帝王的出行之中,且“翣”后来还成丧葬祭祀中重要的礼器。硕大的体积,只能依靠侍女来完成清凉这一功能性,且效率较为低下,于是大型的扇子成为了礼器,象征了皇权的威仪。同样,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从从“翣”到“扇”的转化。

历代扇形制一览图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物品产生的实用性肯定是优先于其精神意义,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实用性扇子的出现是晚于礼仪性的扇子的,但并不能作为实用性扇子晚于礼器性扇子的判断依据。

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壁画《回鹘王子供养图》

在这幅《回鹘王子供养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婴”与“霎”在功能性上有许多重合之处,所以小编也有一种猜测,便是伞(san)同扇“shan”之间是否也有着某种联系。

<<  滑动查看

名称:步辇图

作者:阎立本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8.5cm x 129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画珍赏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从“翣”到“扇”

巫鸿先生在其著作《“大始”中国古代玉器与礼器艺术之起源》一文中谈到:“古代中国人将人造器氛围“礼器”与“用器”两大类。……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器”这个字可以从字面的和比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作为后者,它接近于“体现”(embodiment)或“含概”(prosopopeia),意思是凝聚了抽象意义上的一个实体。因此,礼器被定义为“藏礼”之器,也就是说将概念与原则实现于具体形式中的一种人造器物。

古人藏礼于器的方式注定了“婴”、“翣”这样大型的扇子脱离了其实用性,同时这些大型的扇子也开始向皇权威仪的装饰性发展。这样大型的扇子便于皇帝在出行的遮阳,同时也避免了皇帝之下的臣子、民众直接看见其容貌。所以,扇子又被称之为“掌扇”,这里的“掌”同“障”,也就是遮挡的意思。可以联系到日本艺妓的扇子舞,在许多动作中,艺妓用扇子遮挡口鼻,增添了许表演者的神秘感。于是扇子演变成了一种人们用于自身美饰的工具,这同样促进了小型精美扇的出现

<<  滑动查看

名称:高逸图

作者:孙位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5.2cm x 168.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画珍赏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古人将这种小扇子称之为“凉友”,正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这种短柄小扇子不仅仅成为个人携带降温神器,在六朝时期佩戴或手持这样的短柄小扇也同样成为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尚,正如《高逸图》中孙位所绘阮籍所持的麈尾扇。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便有“武不离剑,文不离扇”的说法,从画中的麈尾扇,我们很容易想到诸葛亮的羽扇,从而可以看出“扇”在画面的作用,是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淡定丛容之态。于是,文人与扇便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绑定。

<<  滑动查看

名称:簪花仕女图

作者:周昉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6cm x 180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石渠宝笈名画珍赏

收藏机构: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时期:唐代

与之相对的则是服务于君王的大型扇—卤薄仪卫扇,而这一类扇则是严格按照礼教制度,同时还有用于丧葬的“翣”。《周礼·夏官·御仆》中所记,“大丧,持翣”。而“黼翣、黻翣、龙翣、画翣”,则是丧礼中的四种礼器之扇,在近些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周代后期的“山”字形薄铜片,它们一般位于棺椁之上,有时也位于棺椁之内,这便是青铜翣。

古人为了区别冥器与生活用器的区别,所以将用“扇”字来表明生活器,而用“翣”来表示冥器中的扇。

团扇

团扇的形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型的“婴”,在《洛神赋图卷》中依然可以看到。最早的团扇被称之为合欢扇。

合欢扇初兴于汉,盛于魏晋。最初的合欢扇以素白为贵,在扇面上不做任何装饰,如皎洁明月。发展至唐宋之时便多以书画为饰,在存世的唐宋绘画中,团扇画以花鸟、山水见多,团扇画的出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另一种布局的方式,同时也为其形制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名称:宋代 鲁宗贵(传) 锦葵猫戏图扇

作者:鲁宗贵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5x31.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种扇面作画的方式给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带来了一种实践的形式——扇画。唐代的扇画仍在描绘大的画面,亭台楼榭、山水相依,场面恢宏。

名称:小李将军山水图

作者:李昭道

创作时间:唐代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26 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名称:龙舟竞渡图页

作者:李昭道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5cm x 29.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名称:京畿瑞雪图纨扇

作者:佚名(唐)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42.7cmx45.2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唐代

名称:唐宫图

作者:李思训

材质:绢本

大小:3cmx30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唐代

而发展至宋代,团扇画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画作,以小见微。扇面的呈现方式便于小型场景的绘画,如山中一景、园中一景,山石花鸟皆可。

名称:宋代 林椿 花发果熟图页

作者:林椿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8×30.5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宋代 林椿 梅竹寒禽图页

作者:林椿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4.8 x 26.9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上海博物馆

艺术时期:宋代

名称:宋 夏圭 湖畔幽居图页

作者:夏圭

创作时间:南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5.2 × 26.1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大阪市立美术馆

艺术时期:宋代

宋代可以看做团扇画的一个高峰期,团扇的利于宋代马一角·夏半边这样以空白衬托意境的形式。

折扇的传入

折扇,历史上亦名折叠扇、招叠扇、折迭扇,还曾用名棹子扇、旋风扇、聚骨扇、聚头扇、聚扇、撒扇等。关于折扇的起源,国内考古资料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发展链,足见折扇应该是从其他的地方传入的。最早关于折扇的传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南宋赵彦卫为代表的,认为折扇在北宋期间,由高丽传入中国的。高丽使臣在出访中国时,将折扇作为礼物送给了中国官员。

名称:荷花图扇

作者:王榖祥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18cm×51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明“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则认为折扇来自于日本,我们现在同样能够看到日本的艺妓表演中经常会用到折扇,还有巫女在祈福舞蹈中同样也会用到折扇。从地理上来看,折扇很有可能是从日本经由高丽传入中国的,但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后世的考古发现中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

名称:兰石图扇

作者:王铎

创作时间:1638年

材质:纸本墨笔

大小:16cm×47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艺术时期:明代

折扇传入中国之初并不受大众的喜爱,甚至佩戴折扇之人还会收到鄙视与嘲讽,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明代永乐年间皇帝喜爱折扇,折扇才得以推广,折扇工艺才能够发展起来。而在此之前,均是团扇(合欢扇)占据主体。

名称:江亭避暑图扇页

作者:沈周

材质:金笺设色

大小:18cmx46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折扇自永乐年间开始推广,与之同时产生的还有折扇画。清代是折扇画发展的兴盛期,此时的折扇画按照折扇的长度可以分为九寸与九寸五两种,大骨2根,小骨14根,扇子所以扇子闭合与展开的状态可以分为16档。折扇打开同时也分为两种,一种为140度,一种为180度,在题材上,扇面同时出现了纯书法作品。

参考文献

  1. 巫鸿.《礼仪中的美术》

  2. 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蠡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