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和县芦溪镇姓氏渊源

 平和乡情 2021-08-05

平和县芦溪镇姓氏渊源

黄 武 疆

芦溪镇位于平和县西北部,东临霞寨镇、山格镇,西南靠秀峰、长乐,北接南靖县书洋镇,西北与永定县湖坑镇、下洋镇毗邻。全镇总面积311平方公里,辖地面积之大,居漳州市之首。


芦溪地理位置图

芦溪历史沿革

据光绪《漳州府志〃兵纪》记载:…. 陈元光在创置州郡伊始,便奏请朝廷在州的四境建立四个行台。“一在泉之游仙乡松州堡,上游直抵苦草镇;一在漳之安仁乡南诏堡,下游直抵潮之揭阳县;一在长乐里佛潭桥,直抵沙澳里太母山而止;一在新安里太峰山回入芦溪堡,上游直抵太平镇(今永定一带)而止。”根据以上史料说明在唐初“开漳”之时,已有“芦溪堡”的军事行台。

芦溪乡村小景

根据1994年版《平和县志》“隶属”,平和全境在唐初以前属于南海郡、揭阳县、义安郡(潮州)、绥安县;唐、宋,平和属于漳浦县;元代,划漳浦清宁里、新安里(今平和、云霄)合龙溪县部分地区(今南靖)置南胜县,芦溪属清宁里七图。清康熙年间划为芦溪、山岗、小溪(今小芦溪)诸社,乾隆年间划为芦溪约及坪回约部分地,总辖32乡(村);光绪年间县有4个市,小溪(即小芦溪)居一;民国15年芦溪设区,民国23年并于第一(崎岭)区,本境划为芦溪、山岗、漳汀、蕉坑等乡;民国28年并为芦溪、双槐(按:山格之双田、双坑及芦溪之东槐等兼辖地)2乡;民国30年2乡皆划为乙级乡;民国31年撤区,属县辖;民国33年双槐并归芦溪乡,民国37年复置芦溪区。1949年6月解放,为平和县最早解放区,成立平和县第一区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底,改称第七区,领13个乡;1954年冠地名称芦溪区;1958年上半年撤区,境划秀芦、曲岗、漳峰、芦溪、东槐5大乡,下半年并建芦溪人民公社,1984年底改称芦溪乡;1992改为芦溪镇,现领属1个社区、17个行政村:东溪居委会、东槐村、村坑村、新村村、蕉路村、芦丰村、树林村、连益村、连新村、连城村、双峰村、梨坑村、华峰村、秀芦村、西新村、漳汀村、九曲村、山岗村,有236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近五万。

自唐朝开始即有中原先民陆续定居芦溪。元末至明朝,芦溪得到较大开发,分别有:叶、陈、郑、温、汪、翁、詹、张、黄、余、官、胡、林、李、赖、杨、罗、曾等数十个姓氏前来开基并繁衍子孙后代。

芦溪姓氏歌

平和芦溪乃重镇

地广山高林亦深

先民开基衍大姓

十有七成叶与陈

郑汪詹黄赖罗氏

追宗溯源皆名门

杨官曾胡此驿站

尚有翁张刘余温



Ye

南阳叶氏

         郡望:南阳

         堂号:南阳堂

         开基祖名:叶正寿

         播芦时间:元朝末年,由同安县迁来

        叶氏出自芈姓。相传黄帝后代陆终氏的第六子芈季连,裔孙芈熊助周讨商有功,封楚为国,玄孙芈熊绎被封为楚国第一位国君,为楚国芈姓始祖。传18世芈熊成袭父爵于沈鹿,生子芈熊戌,周平王时亦任左司马,有功于楚又封爵于沈鹿,更姓为沈,曰沈尹戌,为楚国沈氏始祖。沈尹戌生子诸梁,沈诸梁,字子高,袭父爵,先居河南荆州南阳郡,公元前524年封为叶邑令尹,食采于叶,赐爵为公,称“叶公”,为叶氏受姓始祖。  

       平和芦溪叶氏源于同安佛岭叶氏,佛岭叶氏乃南下叶氏一支派。据同安《南阳佛岭叶氏族谱》记载,唐龙纪元年(889年),叶洙,名关,由江西吉安泰和县射坪乡随王审知兄弟入闽,辅助闽王料理朝政,官升三学士,后择居同安佛子岗岭下,后裔以“佛岭”为堂号,在福建繁衍成为大族。平和芦溪叶氏开基祖正寿公系佛岭洙公的十二世孙,元末年间随父伯强公避乱外出谋生,经历东山叶厝、漳浦白礁、南靖草坂、南靖船场梧宅,再迁入今平和芦溪田螺盂定居。

       叶正寿先后娶妻邱氏九娘、罗氏十娘。生四子:一均仁,号时春,居招卿(蕉坑);二均义,号长春,居枫林域(路下);三均礼(智),号明春,居丰头坂(芦丰);四均信,移居西篮堡(今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尊叶正寿为平和芦溪叶姓开基祖

芦溪叶氏家庙招卿堂

       六百多年来芦溪叶氏衍传至二十八代子孙十多万人,主要居住本县芦溪、大溪、南胜、坂仔、霞寨、小溪,部分裔孙迁往广东、江西、厦门、诏安、台湾及港澳东南亚各国;派系不计其数,各地叶氏瓜瓞延绵、枝繁叶茂、英才辈出、代有贤人。

        分衍诏安

        叶志延为叶正寿十四世裔孙。明朝末年(1550年)因避乱从平和大溪迁徙秀篆隔背村,为隔背村叶姓开基祖。叶志延生六子:福、成、耀、记、尾、晚,传衍至台湾、潮州、平和等地。十三世叶楚卿移居台湾,其后裔繁衍于台北、三重、桃园一带,曾寄回认祖系图。

        分衍云霄

       叶均信为叶正寿之第四子,后迁徙西篮堡(今云霄县火田镇西林村),为西林叶姓开基祖。叶均信居西林后传宗蕃昌,后人丁兴旺,后裔陆续迁居云霄云陵、莆美,后又迁徙东山、诏安、漳浦以及广东潮州、海丰、陆丰等地。

        分衍南靖

       山城小山城叶姓由平和县芦溪镇焦路村,迁入溪城村小山庄。山城碧侯村叶姓,由平和县芦溪迁入。山城六安村叶姓,有二个支派:一支由平和县迁入;另一支由东山县(也属芦溪叶氏支系)迁入。和溪温水坑叶姓,开基祖叶九镇,由平和县芦溪迁入。梅林背岭村叶姓,由平和县芦溪镇新村迁入背岭村山兜。 南坑镇南坑村叶姓,由平和县芦溪迁入南坑村下圩、鱼滩、红楼、尖山脚。 南坑南高村叶姓,由平和县芦溪迁入南高村石边。丰田镇丰田村叶姓,由平和县芦溪迁入。

        分衍紫金

        叶存琼,漳州平和县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3~1566年),迁永安县(今紫金)县城东门内忠孝坊开基。其后裔分居于乌石镇龙潭村、榕林村火带径、荷光村大岭下,紫城镇东栅街、北门,瓦溪镇红光村枫树坪,义容镇磜头村,黄塘镇拱桥等地。

       惠州、广西、江西,四川、海南尚有平和叶氏分支未详细列出。

        分衍台湾

        平和叶氏迁台者众多,明清时期,平和县就开始有相当一部分姓氏群众迁往台湾。据传台湾二十多万叶氏宗亲,有很大比例为平和叶正寿支系(诏安、东山、南靖、海陆丰等地叶氏)据《叶氏家谱》记载:台湾“交趾陶之父”叶王,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叶金凤祖籍都在平和县。

       叶班先生于清道光年间,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卢溪九曲堂,渡海来台,先迁至太保乡水虞厝定居,后来,其子孙迁移至石弄庄定居并形成村落,台湾著名歌唱家、《爱拼才会赢》原唱者叶启田先生乃水虞厝叶氏裔孙。

芦溪叶姓先民建筑精品---绳武楼(资料图片)

Chen

颍川陈氏

         郡望:颍川

         堂号:颍川堂

         开基祖名:陈仲贤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由上杭县古洋乡(今永定县下洋)

       三皇五帝时期,黄帝为开国元祖,为捍卫政权,他发明了战车,战车象“陈”。他经历了五十二战,在烽烟滚滚的战场上,前阵旌旗猎猎,后阵兵马蜂涌,战车中阵威凛。“阵”后为“陈”,成了陈姓的起源。

       陈,以国为姓,出自河南淮阳,国都宛丘,国名为陈。陈姓始祖满公传至第四十二代,亦已枝繁叶茂。满公第四十三世陈实,世居颍川,在乡里任职期间平心率物,遇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百姓以安,贡献良多。颍川陈氏满门显贵,成了望族,陈实为陈姓颍川郡望的一世祖。

       平和县芦溪派陈氏属于江西“江州义门”陈魁(居汀州宁化石壁)--陈嵩后裔,为闽台陈氏望族。仲贤公号四九郎,妣古氏生五子:有贵、元贵、仕贵、文贵、存贵,由汀州于元末明初由汀州上杭县古洋乡金丰里陈东坑(后属永定)迁来迁南靖县清宁里(今平和县小芦溪蕉林兜)开基。后裔遍布平和县芦溪镇秀芦、东槐、新寨、漳汀、霞春等村成为旺族,繁衍后裔3000多户近20000人。

东槐陈氏宗祠

芦溪陈氏先贤---明朝大理寺卿陈扬美

       仲义公五大房后裔分布:

       长房有贵公后裔,分布在秀芦村东山、大坑、石硿、焦和、黄仔坑、坑头畲,漳汀村河口,西新村石门、新楼仔、上块、西坑等地,共800多户4000多人。

       次房元贵公又名乌贵,迁漳浦湖西乌狮。

       三房仕贵公后裔住秀芦村青草湖、焦路村深坵,繁衍后裔300多人。

       四房文贵公迁龙岩东尾,繁衍情况有待调查。

       五房存贵公后裔遍布秀芦村霞春,漳汀村后楼仔、下司、坎脚、许坑、水尾、田心楼,东槐村新寨、土城、八角楼、隘仔楼、寨子下、云中、大楼,村坑村跳石、上村、洋白坑、班土、青杆,新村村畲坑,连益村横坑、后畲、石碣、弄猴、葫芦地,霞寨镇官峰村上官峰、下官峰、石双坑、洋坑等地,繁衍2000多户9000多人。

       芦溪新寨陈英公后裔法纯公转迁永定湖山乡桂竹洋,繁衍后裔100多人;陈恩公后裔转迁永定大溪乡黄土坑,繁衍后裔200多人。

       存贵公后裔敏宏公,出生于平和县清宁里坡头堡新寨山,妣卢氏、林氏生四子:谦、语、贊环、愿。贊环公妣林氏生子四:宗圣、宗美、宗贤(迁台湾)、宗瑞,从平和县清宁里坡头堡新寨山迁广东潮州大埔县光德九社,繁衍后裔2600多人。芦溪陈氏后裔于清代陆续迁台湾,成为台湾著名的“芦溪派陈氏”。

         分衍紫金

      (一)县城明德坊宗系。陈继谟,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县城明德坊开基,属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陈继谟的第五世孙陈廷洋支系移居紫金城东荷树下;部分住西栅街;陈廷洁支系世居城内明德坊、部分住下厚街、西栅街、新民街;陈廷汉支系分住下厚街、文兴巷(温屋巷)、龙腾街;陈元才支系有分迁附城黄花高陂等;陈廷清支系世居明德坊,部分分迁龙窝流塘(竹子坳)。

      (二)县城儒林街宗系。陈千六郎,于明末崇祯七年(1634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永福里迁入县城儒林街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陈贽的子孙。到第二世有陈大荣迁居南岭径下(现名南岭高新)立居。有第六世陈正滔迁居乌石车洞,其子陈乾益支系留居车洞,七世陈乾发再迁九和金光立居,传至十四世孙陈运清迁居惠东多祝;六世陈正捷迁瓦溪上濑鸡麻嶂及宝山开基;六世陈正璋嗣孙分别迁至蓝塘白楼子(现名蓝塘建联村)、沙塘水口围、南山等地立居;六世陈正辉、陈正崇两支迁居博罗苏陇。

      (三)县城西门外井塘宗系。陈进,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县城西门外井塘(今属附城)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与明德坊陈氏兄弟辈同迁入。到第四世陈奇新迁青溪嶂下立居;留居井塘支系(陈奇玉的子孙)世居附城蛇底坑,即旧名西门外井塘。另有一支系迁鹤山。

      (四)乌石(旧名田子径)宗系。陈继应,于明朝后期(15世纪中期)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乌石田子径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九十八世陈梅安的十世孙。其后裔分布在乌石镇的乌石、龙径、岩前、升车。其第五世陈允焕迁居柏埔长圳,另五世陈允盛迁上黄沙石坝尾(今瓦溪上濑小土名右拔及墩头村竹背坑)立居。

      (五)中坝塔坳村学佬湾宗系。陈叠山,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中坝塔坳学佬湾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裔孙,与紫金县城明德坊陈继谟为兄弟。

      (六)蓝塘芙蓉坝宗系。陈斯攀,其曾祖九十八世陈继善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永安县城寓居(为紫金一世),陈斯攀成年后,弃县城选址蓝塘芙蓉坝建祠宇定居。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

      (七)好义宗系。陈有盛,于明末清初,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迁入好义开基。其第三世陈应腾迁至广西梧州;第七世陈斯明、陈斯汉、陈斯建分别迁至鹤山白米田、增城鼓浪围。第四世陈国皆迁紫金县城东门。陈国皆后裔又有支系迁至石公神(即临江圩)立居。

Zheng

荥阳郑氏

         郡望:荥阳

         堂号:荥阳堂

         开基祖名: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1996年版《永定郑氏族谱》进行考证。依《宋史》、《宁波郡志》、《四明谈助》及上海图书馆藏谱,郑清之高祖郑洽,曾祖郑旦,祖父郑覃,父亲郑若仲。郑清之(1176~1251)字德源,号碧泉,又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原籍浙江鄞县,宋理宗时,历任左、右丞相兼枢密院使等职,封太师齐国公。郑清之在朝忠心为国,力主抵抗外侮,恢复中原,任用贤能,优抚百姓,备受尊敬。宋元之交,为避元祸,祖妣萧氏夫人携子子铸从浙江鄞县迁来汀州路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城郊乡龙安寨)定居,下传裔孙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及海外。留居永定者为郑清之四世祖唐杰、唐举、唐彦下传“十三户”裔孙。郑清之卒于官,子孙将其灵柩从浙江运下,葬于龙安寨水口,夫人萧氏葬于广东大埔太宁棋子隔。

       据族谱载:芦溪郑氏源于河南开封,后迁徙到南昌,再入汀漳而分。

       芦溪郑姓主要分布在东槐村、蕉路村(路下)、双峰村等地。

荥阳郑氏三公像

Lai

颍川赖氏

         郡望:颍川

         堂号:颍川堂

         开基祖名:赖朝英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由汀州宁化县迁来平和县芦溪漳汀

        黄帝二十七世裔姬昌,为史上周武王姬发之父,即周文王,其第十三子(一说十九子)姬颖,即周武王之弟,助兄伐纣有功,封于赖地(颍川郡,在今河南境内)。后世称为叔颖,是为赖氏之祖。今人称叔颖公者,即是也。

       据《赖氏族谱》载:太祖叔颖公、九十世祖六郎公赖宣(字一龙),八十九世祖五郎公长子。妣温、李、杨氏。生四子:长子赖虞观(朝选),次子赖朝美,三子赖朝英,四子赖朝奉。朝英公是六郎公三子,南宋任汀州宁化县知县。后裔居住平和、诏安、南靖、普宁、惠州。

芦溪漳汀城隍庙

        分衍紫金 

       赖万成赖朝英十世孙,于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由漳州平和县漳汀山柑水尾迁入永安县城教场开基。 

       赖道统、赖道纪赖朝英十二世孙,于明朝万历年间,随叔父赖天义由漳州平和县山柑茅仙庵(今芦溪漳汀田心楼)迁入永安县(今紫金)城内,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县城内龙腾街,建筑宗祠。赖道统长子赖胤泰生六子,长子赖时腾后裔迁四川,第四子赖时惠,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迁蓝塘寺背,赖时惠九世孙赖辉文,于1949年前迁至本县义容圩经商定居;次子赖胤恒分居龙窝高塘;赖道纪生八子:长子赖胤达留居县城,分居城郊鲤子塘,三世孙赖文钧迁附城林田双龙坪;次子赖胤伟迁居黄塘双下;三子赖胤香迁九和双罗;四子赖胤嘉迁本县下石黄洞坑及石公神(临江镇),后迁徙未详;五子赖胤璋迁上义镇;六子赖胤震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至本县附城黄花水尾开基,其长孙赖文钜迁青溪田心赖屋排;七子赖胤辉无嗣;八子赖胤桂居县城龙腾街。 

        赖道弘、赖道才赖朝英十二世孙,据葛竹《赖氏族谱》载,属赖朝英四世孙赖元兴一脉。赖道弘、赖道才之父赖大顺,约于明嘉靖年间由漳州平和县留恩平林初迁博罗莫村石嘴围。赖大顺生四子,次子赖道弘于明万历年间,由博罗莫村迁入永安汤坑洋尾湖(紫金义容),再迁县城东门儒林街,后迁至石马阁创业。三子赖道才承耕其兄赖道弘田产,移居中坝袁田。赖道才九世孙赖招、赖义,于民国时期由中坝袁田迁至瓦溪新龙粽子岗定居。

       赖殿白赖朝英十五世孙,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平和漳汀司山柑村迁居永安县蓝塘万寨子开基。 

       赖程赖朝英二十世孙,约于清咸丰年间,偕赖道才支系迁入永安县中坝镇姜輋村立居。 

       赖发,赖朝英二十九世孙,赖发四世孙赖佛波过嗣给赖殿白九世孙赖文祥,后裔居蓝塘镇汉塘村梅树屯。 

       赖旺,赖朝吉十三世孙,于明初由东莞茶园迁惠州府归善县(今紫金)蓝塘寺背开基。

       赖锡三,赖朝英二十一世孙,该支系裔孙居住紫城镇山排下,上祖源流待考。该支系裔孙历代习惯到县城龙腾街“赖氏宗祠”祭祖,故归属赖朝英系。 

Wang

平阳汪

         郡望:平阳

         堂号:平阳堂

         开基祖名:汪百二郎公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由汀州上杭县金丰里奥杳乡

        汪氏祖上本姓姬,应是周文王的后裔。汪鲁父亲叫姬黑肱,公元前573年,姬黑肱妻姒氏夜梦白兔,虹复其身,居期生子,手上有字曰“汪”,因该地当时属鲁国,取名汪鲁叫姬汪鲁。汪鲁的出身地是现河南太康县西面,嵩山东面,颍水流域的一村落,晋时该地是陈郡阳夏县西乡靖仁里。汪鲁长大后有功于鲁,被封为上大夫,卒葬河南阳城山南的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下(共有十五祖合葬其中)。后人以其尊贵称他为颍川候,并以他手上的汪字为姓,这样汪鲁就成为汪氏一世祖。

  汪氏望出应是颍川而不是百家姓中写的汪氏望出平阳(现山西临汾市)。在“汪氏通宗世谱”中的“平阳辨、颍川辨、平阳后辨、汪茫辨”诸文中分析了这一谬误根由。特别是宋代大家歙县人罗愿在“平阳后辨”中指出了产生这一谬误的原因。他在文中指出,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国界多变动,犬牙交错,相互伸入可达千余里。考之古代有两平阳,望出平阳者有十五姓,为鲁平阳(在曲阜北面)者有三姓:衡、饶、汪;为晋平阳者有八姓,还有四姓不知何平阳。后来晋平阳比鲁平阳出名,又加上从汪氏一世到宋代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就误把汪姓归为晋平阳了。

汪氏宗祠匾额

        汪霄公自武夷迁居汀州宁化县石壁村,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癸未十月十六日逃乱避居上杭县金丰里奥杳乡,曾在奥杳吴屋开基(今佰川楼附近),钟屋山前汪屋开基,后迁至坎下。配魏氏,继配何氏;生三子,益光、益先、益尧(号甘泉)。

        益先,霄公次子,后裔居金丰奥杳坎下,五世孙百二郎公,再迁徙平和县芦溪小连城(上汪),分衍连新村(下汪)。

       自明末清初开始,芦溪汪姓陆续迁往漳州、潮州、惠州、台湾等地区。

Zhan

河间詹姓

         郡望:河间

         堂号:河间堂

         开基祖名:詹封荫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由广东省潮州海阳县(大埔)经永定播迁芦溪

        关于詹姓起源,说法不一。南朝宋何承天《姓苑》云:“周宣王支子赐姓詹,封詹侯。”唐人林宝《元和姓纂》引詹大卿《体仁家谱》曰:“詹姓始于周宣王支子,赐姓曰詹,封为詹侯。其后有詹父,为周大夫;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这里所说的周宣王,姓姬,名靖(一作静),是西周第12位国王,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在位,都城在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支子,宗法制度下称嫡长子及继承先祖嫡系之子为“宗子”,嫡妻之次子以下及妾子为“支子”。于此可知,詹姓形成于西周后期,当出自今陕西省境。

       礼公六十四世,黄隐公十八世孙学传公,原籍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州广昌县。累官至阁直学士、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北宋末年,因宋帝屈辱降金,被迫举家南迁,暂寓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续迁广东潮州海阳县恋州都长窖村(今大埔县茶阳镇长窖村),设馆讲学。子孙繁衍闽南、闽西、粤东各地,播迁江南诸省及海外,为詹氏粤、闽开基始祖。

       学传公经九代传衍至礼公七十二世伯一公迁至永定郭坑。伯一公为永定始祖,伯一公传衍至礼公七十六世饮公迁至永定金丰大溪乡,饮公念九郎为大溪始祖。

       饮公传衍至八十世封荫公于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先迁至平和曹里蕉坑,再移迁连丰曹充社(现芦溪镇连新村)定居,封荫公为芦溪始祖,传衍至今已二十多代,丁口一千多人。受简化字影响,芦溪詹姓有人写成“占姓”。


芦溪詹厝树德堂重修庆典

Huang

江夏黄姓

         郡望:江夏

         堂号:江夏堂

         开基祖名:黄文恩

         播芦时间:明朝末年,平和县大坪江夏黄氏第九世文恩公迁入芦溪下黄

        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吴回(祝融)之子陆终为得姓始祖。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为第7位。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等地。

        根据奥杳古楼旧记,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战乱频仍,潭公乃宦裔望族(黄氏大显祖峭山公---化公之裔),为逃避祸乱,即挈眷前来荒僻之奥杳浮山中村,筑应日楼而居,妣梁氏、吴氏共生五子,预防不测,五子疏散,长子念一郎公移居广东大埔恋州都;次子念二郎公(又名国章)守祖居奥杳;三子念三郎公移居广东潮州海阳;四子念四郎公移居上杭官田,后移辛留汤田,支分平和大坪;五子念五郎公(即桂稀公)移南靖上坂寮。

       下黄社黄氏的开基祖是平和大坪黄氏第九世文恩公,按世系时间推算应该在明末清初,迄今三百多年。目前下黄社黄氏宗亲500多人,繁衍广东省南澳县近万人,部分宗亲迁居平和县城、南靖、漳州、厦门、台湾、广东等地。

       文恩公率子孙眷属艰苦创业,在开基芦溪数年后(应在清康熙初年),动工兴建方形土围楼,后人称作“楼仔”,这座方形“楼仔”居住了三百多年,十多代人,直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破损倒塌。六十年代黄氏子孙重建圆形围楼,起名“顺兴楼”。自文恩公开基以来,人丁兴旺,子孙于清乾隆初年在“楼仔”的西北面兴建“隆兴楼”,现在余留完整的“楼包”。

黄氏宗祠

下黄顺兴楼

Yu

下邳余姓

         郡望:下邳

         堂号:下邳堂

         开基祖名:余根叶

         播芦时间:明洪武二年

         余姓,起源于姬姓,东周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之后。中国百家姓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余姓人口约460余万,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38%,排名第51位。人口分布主要以湖北,安徽,福建,广东,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居多。余姓发源地据考起源于现陕西凤翔一带,与由姓同宗同祖,可考据的得姓始祖以姬姓余氏为多。

         芦溪余姓一世祖余根叶,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入芦溪镇蕉路村,居住在深坵社、田螺盂社,来源不详(据传与叶姓同时从同安县迁入)。 

芦溪镇蕉路村田螺盂余氏宗祠

         位于芦溪镇蕉路村田螺盂,地理名称“蛇地”,始建时间不详。整组建筑坐西朝东,土、砖、木结构,二进一落,左、右廊贯通,建筑风格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画栋雕梁,飞檐斗拱,屋脊为燕子尾式。主体建筑宽9.92米,进深14.66米,建筑面积145.43平方米。后殿进深7.32米,宽9.92米,建筑面积72.61平方米,八根圆木柱支撑;前厅进深4.19米,宽9.88米,建筑面积41.4平方米,四根圆木柱支撑;天井进深3.15米,宽4.97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四根方木柱支撑。

Wen

太原温姓

         郡望:太原

         堂号:太原堂

         开基祖名:温子恭

         播芦时间:元末,自汀州上杭县迁入

        出自姬姓黄帝的后裔,以国名为姓。其远祖先是黄帝,近祖先是颛顼,受姓祖先为己平(温平)。温姓起源于今河南温县西南,形成宗族、望族是西汉的并州祁(今山西祁县)。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数据库的数据统计,温姓人口数量约190万,在中国各姓氏中排名第104位。

        唐末时,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皂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皋之曾孙温誗任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赈灾救荒,除暴安民,民感恩而留之,遂定居宁都万岁里万田村(即万斛里背村)。北宋时,裔孙温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温誗七世孙少四郎生铜宝(同保)。南宋末年,同保生九子,时值世乱纷纷,携九子避于石城县。第九子温九郎(元旺)迁上杭县安乡洪山塘古基坑(现庐丰镇中坊村)开基。

         据平和芦溪《温氏族谱》(清乾隆期间修)记载,温子恭 (温九郎之裔九世良钦之子)自汀州上杭县迁南胜县芦溪双峰村,为芦溪始祖。二世奋才,三世满,生五子:仁(分居琯溪,裔孙移广东惠州归善)、义、礼、智、信。四世温礼分居漳州海澄县垅塘社温家庄(今厦门市海沧区温厝)。芦溪温姓迁往广东惠州、梅县、广州、台湾、广西等地为多,超过本地宗亲数百倍。

        分衍紫金

        芦溪温宋庆的后裔温广潭,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从漳州平和县小芦溪坪垌窑前迁入,建祠开基。温广潭后裔六世温敬成,贡生,在紫城温屋巷建造巨宅,分三大房居住。该宅四周主墙中间土砖,两边用火砖镶嵌,俗称“金包银”。四个大门联通一体,内设九厅十八井,有房子近百间,建有古井一座,供生活用水。该屋建成后,设有一条长约百米,宽3米多的巷道,古称温屋巷。因清代、民国时期出过不少文人,改称“文兴巷”,后复称温尾巷。温敬成后裔分居附城林田、中洞,县城沙子坝、安良圩、瓦溪、增城福田、肇庆、广西贵广市等地。

世界温氏宗亲会

Weng

京兆翁姓

         郡望:京兆

         堂号:六桂堂、京兆堂

         开基祖名:翁至雍

         播芦时间:明朝从永定县大溪乡迁入芦溪连益村后垅。

        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昭王庶子食采于翁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恐非也)。其子孙以邑名"翁"为氏。 

         唐朝建中年间(780-783年),翁弘三十四世孙翁轩考中进士,入闽为官,居漳州漳浦,翁轩因此被尊为翁姓入闽始祖。翁轩生子何,翁何迁居莆田兴福里(今莆田市北高镇)竹啸,成为莆田翁姓始祖。翁何五世孙翁乾度生六子: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兄弟六人先后考中进士,轰动一时,被称“六桂联芳”。六兄弟后来分姓为洪、江、翁、方、龚、汪,世称“六桂堂”。

         翁姓于明代从广东潮州迁入湖雷定居,分衍湖雷乡白栋,岐岭乡蒲山,大溪乡坑头、黄龙、大溪,凤城镇。观察翁姓分衍路线:翁轩(开基漳州漳浦,为入闽始祖)---翁何(迁福建莆田)---五世孙翁乾度分姓洪、江、翁、方、龚、汪,世称“六桂堂”)---翁姓子孙(再迁汀州上杭、永定)---平和芦溪。

         芦溪翁姓系汀州永定县大溪乡十八世善夫公(字磐涧)之子至雍,任庶春坊,移居芦溪镇连益村后垅繁衍,现有翁氏人口500人。

翁姓从广东潮州分衍永定县后

再开基平和芦溪

Luo

豫章罗姓

         郡望:豫章

         堂号:豫章堂

         开基祖名: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从上杭县古洋乡(今永定县下洋)迁入东槐八角楼社。

        罗氏第一百三十三世罗景新,字天庆,号文新(罗仪贞之长子),于唐僖宗末年,因避黄巢起义时之战乱,从豫章之西山迁徙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定居(即今宁都州鸦鹊林)。不久,又转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定居。罗景新为福建罗氏的入闽始祖。

       宋末年间率三子罗洪敬从宁化石壁迁本省连城县开基;罗尚立,因经商于江西吉郡,后避乱率妻子回祖故居宁化,后又徙迁上杭县城关开基。罗洪敬之长子罗四潜,配叶氏,生朝鉴、玉鉴、京鉴、银鉴四子。除玉、京、银三兄弟分迁至功源、海丰、吉康、阳安等地外,长子罗朝鉴随三子千三郎从上杭县城关北门迁抚市抚溪枫山角开基。妣陈氏生千一郎至千九郎九子,副配巫氏,生万三、万六、万九郎三子。不久,后裔遵循祖训,拓进家业,分迁永定各地。至此,罗朝鉴为永定罗氏的开基始祖。

        罗朝鉴后裔于元末明初从上杭县古洋乡(今永定县下洋)迁入东槐八角楼。

东槐八角楼附近的村落

Zhang

清河张姓

         郡望:清河

         堂号:清河堂

         开基祖名:

         播芦时间:清初从琯溪分支芦溪树林。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

         平和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为入闽一世祖张端公的支系。张端公,中华张氏第108世孙,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居住。生二子,长孟祥,次仲祥。仲祥公,字邦钦,生三子,长宾国,次悦国,三仕国,倶博学士。宾国公,痒生,生子杨德,号甘官。扬德公,赐进士,任开封太守,生三子,次化孙,三化凤。

        张化孙公讳天衍,号起鸣,字传万,自岁贡生赐进士,中解元,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官),妣陈氏、阙氏。化孙公享寿九十有三,生有十八子,一百零八个孙。其四子祥云生有腾辉、腾万两个儿子。腾辉(念一郎)又生有六个儿子,其第六子晶上公即是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始祖铁崖公之父。

         铁崖公分居汀州上杭县金丰粤窔(今永定县奥杳),宋末从军来漳平寇,后定居平和小溪(琯溪),为小溪(琯溪)龟头城张氏开基始祖。

        清初,铁崖公后裔(土田大房)分支芦溪树林草坪寨。现繁衍人口数百。

琯溪张氏宗祠

Yang

弘农杨氏

         郡望:弘农

         堂号:弘农堂、四知堂

         开基祖名:杨北基

         播芦时间:明朝从汀州迁入南靖县永丰里小连城(今属芦溪连城村杨厝)

        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

       杨杼(姬杼)(前1085--前999),寿年85岁,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之弟。又名平杼,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亦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

        唐末,杨杼六十三世孙杨辂,任江西吉州太守,因爱庐陵(今吉安市)山水之美,居家衙署背。九个儿子各有成就,其第五子杨云岫,以进士历官都御史,出任潮阳刺史,公务之余寓居梅州,在水南建屋立家,成为广东梅州杨氏的始祖,杨云岫墓在今梅州城百祖岗(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云岫生三子,长子杨思孝,移居福建汀州府;次子杨思恭,移居邵武府建宁;三子杨思聪,宋代状元,居梅州城。

        云岫公16世孙杨北基,开基南靖县永丰里小连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划属平和县芦溪镇连城村),北基公建有祖祠一间经历四次重修,第三次重修于清光绪年间(约1875年)曾有广东大池裔孙庠生杨更咸拜题的“重丹再刻澧异华彩詹何博保四知允距,燕子裔孙何以荣耀功德竭取三鳝根源”;厚田裔孙庠生杨文标拜题的“源开福建连城地,派朗广东遍处乡”;大埔裔孙戊子科解元杨裕芬拜题的。“茶城叶茂连荫大埔县小埔西......”等对联记载。现连城杨姓人口300人左右。

        分衍广东

       守居芦溪镇连城村杨厝的杨姓人口虽然不多,但迁往广东潮汕、海陆丰、台湾人口众多、子孙兴旺。

弘农杨氏平和谱

Hu

安定胡氏

         郡望:安定

         堂号:安定堂

         开基祖名:

         播芦时间:明朝从永定县下洋迁入芦溪石天井

        胡姓源于妫姓。《元和姓纂》载:“胡,帝舜之后,胡公封陈,子孙以谥为姓。”文中的胡公,姓妫名满,是帝舜三十二世孙虞閼父之子。妫满去世后,赐谥为胡。他的子孙以他的谥为姓,尊称满公为胡姓的得姓始祖。永定胡氏尊满公为周始祖。

        胡姓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以后,胡姓子孙逐渐向各地播迁。西汉时期,胡姓子孙散居在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到了唐代,已经在河南的新蔡等地繁衍成望族。

        胡公满传下九十一世裔孙胡铨,南宋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邦衡,号澹庵,建炎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上疏请杀卖国的秦桧,名震朝野。桧怒其逆已,贬胡铨至新州。孝宗即位后,胡铨复出,卒谥忠简。因其不畏权奸,忠贞爱国,被誉为“忠贯金石”。 永定胡氏尊铨公为宋始祖。

        胡铨后裔在江西吉州庐陵繁衍100余年,传至胡公满脉下九十五世胡万九郎,名梓,携家眷始迁于江西宁都州上三乡苦竹凹,后于宋末年间(约1200年)又由赣入闽,在汀州府第三街大塘背落户,是胡氏入闽始祖之一。

       胡万九郎生三子:五郎、六郎、七郎。胡七郎于元朝初期(约1250年),因避战乱,举家从长汀县第三街大塘背迁永定(原属上杭)金丰里下洋的塘下墩开基,为永定胡姓的开基始祖。

       根据《永定胡氏族谱》记载,平和胡姓均来自永定,为胡万九郎裔孙

        分衍紫金

        胡建香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漳州平和县芦溪镇石天井迁居现紫金县城西门,四世胡子孺生五子:胡永贤、胡久贤、胡彪贤、胡相贤、胡仕贤。胡仕贤后裔迁广西贺州市;胡永贤生三子:胡琏、胡瑶、胡琼。胡琏定居紫金县城西门,胡瑶迁入附城镇黄花村仓背开基,胡琼由紫城镇迁入柏埔镇大鲁村发展。

永定胡氏族谱

Lin

西河林氏

         郡望:西河

         堂号:西河堂、九龙堂、九牧堂

         开基祖名:

         播芦时间:明朝,从周边地区迁入芦溪九曲村

       林姓源于比干,“三代孤忠”的他以忠正敢言而闻名,后被暴君纣王挖心,比干夫人姚妫氏逃难到河南卫辉、淇县一带的长林,生下一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赐他儿子林姓,并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此人是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平和县的林姓为大姓,但在芦溪仅分布在九曲村下属自然村及芦溪镇区一小部分。

       (一)、南胜、坂仔、山格林氏:林和孝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从漳州龙溪县迁入南胜县(今平和县),生5子,其中次子千二郎之子荣崇之子孙分居南胜法华崩石坑、糠厝、龙心等地。二子千三郎生崇德、崇辅、崇忠三子,其中崇德之子孙分居坂仔东风、宝南、民主、和平、下尾、金京洋等地,崇辅之子孙分居黄陂楼,崇忠之子孙分居山格下埔。

      (二)、文峰、琯溪、坂仔火烧楼林氏:林和忠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由漳浦县迁入琯上坂泊,其后裔敦确之子孙分居文峰、黄井、三坪、南霞、翠薇(现属南靖县)、琯溪南山、坂仔火烧楼等地。

       (三)、五寨、安厚林氏:林和义之裔孙子慕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由漳浦县深土路下迁居五寨埔坪,生2子。长子伯元之后裔分居于东楼、侯门、新塘、前岭、横溪、溪头等地;次子伯川之后裔日隆开基于安厚龙头,其子孙繁衍于龙头一带。

       (四)、山格高磜、白楼林氏:元至正年间,迈公后裔均海、均遂兄弟从同安县迁入。均海居山格林边(今高磜),均遂居衰井(今白楼)。

       (五)、崎岭、长乐林氏:明洪武三年(1370年),藻公之后裔庆元迁居平和。庆元之裔孙大荣、大华、大俊等分居长乐之下村、葵山,崎岭之承坑、中寨、黄竹坑、乌石坑、顶厝寨、下楼、田里厝等地。

林姓始祖比干塑像

姓氏

Xing shi

其他姓氏

         其他:官、林、曾、朱、刘、王、曾、游、简、古、景......

         播芦时间:元末明初,有不少姓氏从中原各地辗转迁入芦溪,繁衍数百年后,再迁出,他们多往潮州、惠州、紫金、雷州、广西、台湾等地。

       根据各姓氏族谱记载,有不少姓氏原来聚居在平和县芦溪一带,后因自然灾害、匪祸战乱、宗族械斗等原因迁出,留居本地的宗族也因势单力薄被迫改姓,逐渐为大姓覆盖。有些姓氏只剩下一些荒芜的祖坟,很难找到任何踪迹,仅留下一些历史传说......

       官氏

        笔者在数年前遇过一位姓“官”的台胞:他叫官建安,来自台湾嘉义县,他介绍其祖籍平和县芦溪青草湖,前些年曾与父辈组团到平和县拜谒祖先,芦溪已无官姓宗亲,只剩下祖坟。台湾官姓主要分布在嘉义、新竹、台南地区,多属于“平和青草湖”一脉。后来笔者了解到,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的不少官姓,其祖地就在平和县芦溪“青草湖”或“青草盂”,人口达十多万

       京氏

        笔者在芦溪调研旅游项目时,在新村与当地村民交谈中得知,新村原是个“杂姓地”,聚居着十多个姓氏,后有些姓氏逐步消失或被“兼并”。据说前些年,农民在田间耕作时,还发现过“京”石头碑刻。

        以上部分资料参考各姓氏族谱及地方志,不全或谬误之处,欢迎补充并指出,笔者将再次整理!

芦溪姓氏丰富多元

作者简介

黄武疆  从事文创策划、品牌设计、旅游规划、书画创作多年

無疆文創旅遊規劃設計院  負責人

平和縣蘆溪鎮旅遊業總體規劃  主筆人之一


长按关注“平和乡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