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名士周顗在武昌(鄂州)慧眼识出王羲之

 取经的兵 2021-08-05

慧眼识人的周顗在一次武昌举办的宴会中,竟然慧眼看出了当时年龄尚小的王羲之的成就。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东晋是一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周顗家族无疑为一处金光熠熠的文化坐标。

当时,不少人羡慕周顗的门楣光华,想一睹庐山真面目。名士戴若思,亲自到周家走了一趟,兴冲冲而来,不多时即离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同周顗深入交流,戴若思答:“自己那点水平,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还是早点退回来好。”驰骋疆场的武士王敦,从小与周顗相识,可谓知根知底。不知何故,王敦对周顗心生敬畏,每次见周顗,王敦都面红耳赤。即使是在天寒地冻的大雪天,王敦也扇风不止。

一次,在鄂州(武昌)任职的叔父王敦邀请在荆州任刺史的周顗来鄂州的府中家做客,一方面是尽地主主义为这位长官接风洗尘,另一方面也是有拜会前辈名士的意思。

人无饮食不欢,到了餐叙时间,武昌太守王敦家的所有访客众心捧月般的围着周顗这位当时的名士汇聚一堂。珍馐佳肴,鱼贯而入,应接不暇。最后,宴席的重头戏——一盘烤牛心,呈现在众人面前。这是当时有钱的达官贵人在家宴客的最高礼仪。

要知道,古代在水网密布、民众以稻米为主食的鄂州(武昌)稻作耕种区,耕牛为重要的生产工具,普通人家不可能宰牛。类似于牛肉、牛心之类的贵重食物,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财大势雄的高门大户,才能偶尔食之。职是之故,在当日的宴席上,第一个品尝主人馈赠烤牛心的人,说明受到主人最大的青睐。

为了巴结周顗这位东晋名士,宴会的主人王敦是煞费苦心,亲手将这颗烤牛心端到了周顗的面前。作为当时东晋的门阀士族和名士的周顗,他什么世面没有见过,什么东西没有吃过,在这个荆楚地方豪绅名士齐聚一堂的时候,他当然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吃独食,那岂不是有失名士的风度。

于是,当时的周顗做了一个众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亲自割下一半的牛心,然后举着它朝大厅的另外一头走去。当所有的访客,屏住呼吸,目不转睛,都想看看周顗要将这另一半这烤牛心送给谁之时?只见他走到厅堂的一个角落,非常郑重的将另一半烤牛心送给了当时还年幼的王羲之。

瞬间在场的所有众荆楚之地的宾客们,大惊失色有之,啧啧称奇有之,拍手称快有之,疑惑不解有之。年幼的王羲之,到底是何方神圣?德高望重的名士周顗为何将代表多重意义的牛心第一个赠予小毛孩王羲之?

王羲之见状则未发一语,也十分郑重地接受了周顗的馈赠。同为名士之后,他深知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下,周顗此举意味深长。这件事情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以下记载:“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尚贤者,政之本也”。重视人才,首先要慧眼识人。“顗先割啖羲之”后,王羲之声名鹊起,名重江南。王羲之也不负周顗之厚望,感恩奋进,勤学苦练,广采众长,融冶一炉,终成一代书法大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周顗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荐才的创意提携后进,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王羲之亦为名门之后,他的父亲曾任淮南太守。只是,此时的王羲之,年纪尚幼,言辞羞涩,名不见经传。周顗慧眼如炬,见这孩子气宇不凡,不由暗暗叫好。

可惜,我们这位周顗虽然德高望重,但是嘴巴却一把锋利的刀,后来因为小人陷害而给冤杀,现在我们嘴里常说的一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就说的周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