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厉害”的人,总能“一想就通”?

 新用户08306761 2021-08-05
为什么“厉害”的人,总能“一想就通”?

作者/无限坏

这,“一想就通”,并不是空穴来风。

它就像是镜子,一照便知。这就是感应。

感应,就是“想到并得到”。

就是不用眼睛,也能“看见场景、听见声音”的能力。

记忆中,存储了我们过去的经历、经验。

那些厉害的人,认知很厉害,使得其气息也很厉害。是因为气息和感知力密切相关,同频共振。

气息怎么变化,感知就怎么变化。气息厉害,例如,沉稳的气息、柔长的气息、绵无的气息。

所谓的洞察、察觉,不过是感知力很强,再加,逻辑和判断。感知+思维,就是完整的高级意识。

所以,一旦形成很强的感受、感知力。剩下的,只需要“感应”就可以了。

不论什么人、什么事,你要一感应,就可以察觉和判断,若是情况稍复杂,就来点逻辑。

就搞定了。

此文,将尝试从深度原理的角度出发,看看你怎么形成“一想就通”的性能,让我们面对规划、事件、面对问题时,能“一想就通”。

一、感受、感知

以感受为基础的认知。

其,实事求是,能在脑海迅捷地再现场景的能力。例如,闭上眼,也可以看见过往的种种经历。

例如,在考虑问题时,往往形成具体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

这种,不用眼睛,而胜过眼睛的“看见”能力,就是感受力、或者叫感知力。

它,基于事实,尊重内在感受,并相信自己内心的看见,就是感知力。

也是人类和高等动物一样,具备的,在意识科学中,称为为“初级意识”,对人的精神有极大的驱动作用。

善于发挥感受、感知力的人,对气息节奏使用得非常好。感知力,是认知的基础。

为什么“厉害”的人,总能“一想就通”?

二、精神投入

感知凝聚起来,就是精神。例如,你聚精会神了,全神贯注了。也就是我们精神投入了。擅长精神专注,能投入目标事件的人,往往学习能力特别强。记忆力特别强。

除了本能和习惯性的行为,其它的许多任务、事件,都是需要精神投入、以及领悟,才能做得更好。

所以,感知力强,凝聚精神,投入工作的能力就强。也即精神力强。

这样的人,往往眼中有神采、身姿矫健、气息非常通畅、通达。

也有许多人,不擅长使用感知力,所以精神状态,只在被逼迫、或者兴趣十分浓厚的时候,才产生感知的凝聚。

事实上,只要适当刻意地以气息控制,推动感知凝聚起来,则我们面对任何事件、和问题,都能瞬间精神投入,获得更多的领悟能力。

三、思维判断

思维是利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种思维、那种思维。往往表达的是方向、方式。

就是按照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就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思维,简单来说,1是判断、2是逻辑。

根据我们的经验、以及形成的观念,我们能很快对人、对事,形成看法,即产生了判断力。这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如果复杂一些的事,我们就要用到逻辑。逻辑是什么呢?其本质也是也是判断。

但是,逻辑,往往是在不同维度下,更高明的判断。例如,实力逻辑。财富逻辑。商业逻辑等。

每个领域内,都有不同的逻辑存在。例如,数学的逻辑是1+1=2。但是社会的逻辑,却不是1个人+1个人=2个人。

如果感知力特别强,再加上判断和逻辑,就可以“一想就通”。达成感应能力特别强。

当然,有时候,如果不需要判断力。只感知就可以了。

为什么“厉害”的人,总能“一想就通”?

四、智谋

智谋的人,往往眼里有光,志向长远。

考虑长远,往往意味着智慧。

谋略的能力,中国的文化中,往往认为是智慧。

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是无限。不论感知、还是精神,都意味着心智活动。而思维判断,被意识科学成为“高级意识”,其就是在感知力和精神投入的基础上,有了判断力、逻辑、推理。

而智谋,往往偏向于实际中,对规划、实际、问题的实际把握、操控。

智谋,需要调查了解,更多的人、信息和资源,并形成长远的“作战”能力,一切以“赢”为目标。

当一个人的感知和判断强到一定的程度,剩下的就可以专注在智谋上了。

可是,许多人,却高估了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以至于智谋屡屡沦陷。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回到基础的感知认知、判断逻辑方面,做小事、做简单的事。

累以成就,获得更大格局和视野后,再进行智谋。

因为,智谋更多的照顾现实、考虑实际情况。有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对事件、问题的处理,能“一想就通'时,就可以做更大的事,就可以朝着智谋的方向,深入你的人生故事了。

简而言之:感知源自真实的感受,感知会凝聚为精神。感知也即认知,是思维判断的基础。有了判断、逻辑这样的思维工具,就能更好地解决事件、问题。而谋略,却是显境界的。此外,“一想就通”的感应,往往是扎实的感知和思维共同构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