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武青花发色成因究竟何在? ——与蔡暄民老师商榷【鉴海识珠】

 天空的迷彩pv2w 2021-08-06

洪武青花发色成因究竟何在? ——与蔡暄民老师商榷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蔡暄民老师《大明洪武瓷——朱元璋的心结》一文,该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洪武青花瓷发色灰暗,是朱元璋刻意追求的,起因竟是受到初恋情人的影响。观点一出,受到不少藏友的赞同,被奉为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我作为一名刚入行的年轻人,学养不深,但对此却不敢苟同。

蔡老师的这一观点,其实高阿申先生已在《明洪武青花瓷的呈色研究》中即已提出,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把瓷器看作中国国粹,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在御窑厂创立后马上对流行于元青花上的常规图案予以修改,使洪武青花在装饰图案上截然有别于元青花,其宗旨就是要“破”元青花,“立”明青花,一改元青花湛蓝的颜色,让其发黑发灰与创立明青花这一方略也是一脉相承的;而蔡暄民老师则进一步提出洪武青花瓷的晕散灰黑是由于朱元璋的心结造成,根据野史记载,朱元璋的初恋胡氏曾在朱元璋幼时饿得昏厥之时,用一只发色晕散、灰黑的青花碗盛着米汤给他喝,救了他一命,日后,当他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后,为激励自己永远不要忘了那段刻苦铭心的苦难日子,就命御窑烧制昏化状态下呈现的样式——那碗上的模糊的青花是世上最美的图案,他要解开久存的这个心结。

图一:考古所藏洪武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大盘

我原本就对洪武青花的发色问题颇感兴趣,也经常翻阅故宫出版的有关图录,到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观摩有关标本。这次按照两位老师的观点,我再回过头去查看故宫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馆藏品,并相互对比观察,发现这两个说法基本上站不住脚。如果两位老师的观点正确,那么普遍性的结果应该是故宫的馆藏都发色灰黑,而考古所的修复器多为发色较好,但从图录上看,在故宫不多的洪武青花瓷中也存在数件青花发色很好的器物,同时在考古所出土的标本中不乏色泽灰暗且工艺制作完美之物。

图二:故宫藏青花花卉纹执壶

图三:考古所藏洪武青花松竹梅纹执壶

个人从如上的结果来想,或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本人的心态是影响洪武青花瓷发色的一个原因,但绝对不会是主要原因,最大的缘由还是发生在洪武官窑的出生地——御窑厂里面。

能够影响青花发色的因素,一般就是钴料、烧造温度和还原气氛三者,那么究竟是哪一个因素影响了洪武青花的发色?

根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洪武青花瓷的测试结果,洪武青花瓷与元青花瓷所使用的是同一种钴料——高铁低锰的进口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苏麻离青”,那么钴料这一原因可以基本被我们排除在外了。

烧造温度和还原气氛都是在窑炉内发生的,我们暂且合并来说。根据现在国际上各大博物馆馆藏和出土的元青花器物来看,元代对于青花发色的控制已经较好,有大批量发色明亮翠艳的青花瓷生产出来并远销国外,所以技术上应当是不存在问题的,但不同的窑炉在温度控制和氧化还原的控制方面多少都存在一定的差别。众所周知,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窑厂,从头到脚彻底新建,根据考古发掘显示,明代窑炉由元代成熟的馒头窑改为新发明的葫芦窑,工人来到新建的窑炉后仍按照元代馒头窑的经验进行器物的烧造,技术上没有解决氧化还原气氛的问题,其生产的器物不免会存在发色上的问题。

从图录上看,可以清晰的看到洪武青花瓷从整体发色灰暗到部分发色良好部分灰暗再到整体发色较为理想的一个过程。洪武朝前后共计三十一年,则御窑厂在洪武朝最多烧了30年,以30年的时间走过青花发色由灰黑到艳丽的“成长”史,当可认为是窑工在已有经验的摸索上,逐渐掌握了御窑厂窑炉的“性格”,使得青花瓷的烧造重新成熟起来。

图四:故宫藏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图五:故宫藏洪武缠枝菊纹碗

图六:故宫藏洪武青花云龙纹盘

反过来说,即使工匠们想迎合洪武皇帝个人的喜好,要在建立御窑厂之初就人为地逆转青花发色,将成熟艳丽的蓝色转变为沉稳厚重的灰黑色,是比较困难的,也是要经过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试制过程的。

又譬如在半成熟阶段青花瓷上存在的“偏氧化”现象,即在器身带有弧度的地方有一圈边饰发黑,便是在窑火不可控的情况下发生的“过度氧化”现象,通常是火候失控所致,属于烧造上的缺陷。

在图录上,有一件故宫藏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其整体青花发色较好,色泽较艳丽,但在壶口下沿、盖顶圆系及壶把双侧均存在发色较黑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应当是窑炉内气氛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致。青花发色较好的部位,在烧造时温度和还原气氛都相对合适,所以显示出了接近与精品元青花的发色;而那小部分处于弧度区域的地方,其“釉泛黄,青料发黑,似因制品在焙烧时氧化转还原阶段,还原气氛不足而造成的”,此为“偏氧化”现象。

图七:考古所藏洪武青花蕉叶纹执壶

由此,我想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窑工对于御窑厂新建的窑炉“习性”不熟,无法熟练掌握烧造的温度与还原气氛,生产出来的成品发色多不理想,致使进贡至皇宫的器物多数为灰黑之色。而在30年的烧造过程中,总该有些意外之喜出现吧,那些偶然得之的精品又去了哪里呢?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有若干发色极好、器形也没有瑕疵的修复器物,从哪个角度讲都不应当将之砸碎埋掉,按照客观逻辑让人只能推断出一个可能性:好的器物一定是要上贡给皇上的,但差的和最好的都是要打烂的,差的上贡了是要被杀头的,而最好的为什么也不上贡呢?历史上,一件器物上贡后如果皇帝喜欢,则会另下旨要求再行烧造一批同样的器物进贡,如果不能再烧出一批,窑工同样也是要被杀头的,而最好的器物毕竟是偶然得之,谁也无法保证什么时候能再烧出几件,只好砸掉,不给皇帝见到,自然也免去了杀头之祸。

图八:故宫藏洪武青花折枝四季花卉纹大盘

综上,我个人认为洪武青花的灰黑,与其青花原料几乎没有关系,与洪武皇帝个人的喜好也关联不大,只是窑工与葫芦窑之间的契合与掌控有关,所以到了永乐朝才有较为完美的青花瓷呈现给大家。这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完备的古陶瓷标本序列里,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建议大家12月2日到中国收藏家协会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培训班上手实物进行对比,相信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中国收藏家协会民间文物研究中心第十一期古陶瓷鉴赏研修班 即将隆重开班!(点此蓝字查看详细招生简章)

中国收藏家协会“华源上手”第十一期古陶瓷鉴定研修班将于2017年12月3日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举办。培训聘请名师授课,精选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馆藏的元青花、明洪武、永乐、宣德等朝代的官窑70件和收藏大家提供的到代民窑精品60余件供学员上手!

报名咨询

北京总部: 13269363136 曾老师,18611338543 王老师

注:本文章为华源上手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华源上手

藏界风云|鉴海拾珠|培训消息|华源之声

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