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高参88 2021-08-06

本篇目录:

***************************************

131.甘棠箐遗址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

132.河泊所遗址

战国至汉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

133.大甸山遗址

春秋至汉                            云南省昌宁县

134.大波那遗址

春秋至汉                            云南省祥云县

135.牡宜遗址

汉                                 云南省广南县

136.朱提故城遗址

汉晋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137.德源古城遗址

唐                                 云南省洱源县

138.尼阿底遗址

旧石器时代                       西藏自治区申扎县

139.杰顿珠宗遗址

元明                            西藏自治区洛扎县

140.芦山峁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

**************************************

131.甘棠箐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甘棠箐遗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路居镇上坝行政村龙潭村。遗址于1984年发现,1986年6月、1988年9月及1989年2月,考古专家多次到该遗址调查、勘探,采集到大量动物化石及少量石制品,根据该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特征,研究人员初步认为该遗址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1989年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地层堆积显示湖水有间歇性涨落, 古人类随着湖水的进退而迁移, 遗留的文化遗物和动、植物化石等被迅速覆盖掩埋。 相对湿润的埋藏环境以及粘土等细颗粒物沉积, 起到了很好的隔绝空气, 防止氧化作用,使遗址的有机质遗物得以很好地保存。 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动物化石、 骨器、 木器等, 其在长轴、 倾向、倾角方面的分布区间均显得较为分散和平均, 无某项指标明显分布比例较高。绝大多数标本风化和磨蚀程度都较轻。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遗址发现一处用火遗迹。出土石制品25153 件, 其中石核 658件、 石片564件、 初级砸击断块102件、 石器 192 件、 废品(含断块、断片和碎屑等)23637 件。 出土骨制品 28件, 木制品十多件。 此外, 还出土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遗址文化层上部发现的用火遗迹为一篝火遗存,木柴向心堆积, 木柴近中心部位炭化严重, 中心积炭。 在遗存内及其周边未发现其它文化遗物, 也未发现堆积明显的灰烬层、 红烧土,初步判断为一临时用火遗迹。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甘棠箐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2.河泊所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河泊所遗址位于昆明市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所处时代是战国至汉。北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墓地仅700余米。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考古人员对遗址1800平方米区域展开考古发掘,共揭露出22块田块、24条道路(田埂)、4座水井、1座窑址、84条沟、228座灰坑、12座土坑竖穴墓、19座房屋以及200余座婴幼儿瓮棺葬。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河泊所遗址出土汉代水井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河泊所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3.大甸山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大甸山遗址,位于云南省昌宁县。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墓葬198座,按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瓮棺墓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179座,土洞墓葬18座,此外还出土瓮棺墓1座。土坑竖穴墓主要分布在大甸山东、西、北三坡,出土器物较少,大部分为空墓;土洞墓分布于大甸山南坡,为墓地核心区,墓口较小,墓坑较长(约2—4米),墓底呈斜坡状,靠墓口处偏高,头端在高处,脚端在低处,棺木均已损毁,随葬器物较为丰富,且多为青铜器和琥珀珠,不见陶器,该种形制的墓葬为云南其它地区所罕见;瓮棺葬仅发现1座,位于大甸山东坡,葬具为夹砂灰褐色陶罐,表面饰有绳纹。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2年10月8日村民杨志美在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大甸山砖厂取土时,无意间发现部分青铜器。10月9日,村民把发现的文物交到昌宁县文物管理所,之后昌宁县文物管理所把消息报送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收到消息后,保山市文物管理所相关人员当日赶到现场,同时上报云南省文物局及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次日迅速赶到现场,通过对现场的调勘,初步判断大甸山为“墓地”,因砖厂取土所暴露出的“青铜器”,为墓葬随葬品。并立即对暴露"墓地"进行抢救性清理和保护。后来对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大甸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西北距昌宁县城3公里,海拔1643米,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98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大甸山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4.大波那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大波那遗址,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是一处以春秋至汉代时期为主的古墓地和古遗址,包括龙山遗址、铜棺墓遗址、象山墓地、沙地古墓群四个区域。1964年,村民在大波那村龙山脚发现了木椁铜棺墓,经云南省博物馆孙太初先生主持发掘清理,开启了大波那考古研究和古王国探秘。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曾对大波那出土的木椁进行了碳十四分析,结果为公元前400年±75年,即战国中早期。2007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用新的加速器质谱仪(AMS)对木椁样本进行碳十四年代分析,结果为公元前475±55年,处于战国早中期。两次测年比之前学者类比研究的时代都要早,因此不断有学者对碳十四测定的年代提出质疑。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大波那墓地发掘列为《洱海区域早期考古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内容。祥云县人民政府将大波那文物调勘和考古工作纳入当年主要工作之一,成立领导工作组,落实工作经费,大波那文物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篇章。首先,文物考古队在大波那村针对性的开展了文物钻探工作,历时半年完成5万平方米的钻探工作,共探明三个古墓葬区,古墓葬115座、灰坑10个、古河道3处。大波那区域文物调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大波那遗址出土器物文化内涵丰富。有南方民族特有的铜鼓和葫芦笙;有南方干栏式房屋结构的铜棺,饰鹰、燕、鹿、马等北方草原文化特征图案;有中原文化特点的合瓦型编钟和六畜铜模型;山字格螺旋纹柄铜剑及柳叶形铜矛为洱海区域青铜时代典型器物。大波那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填补了洱海地区战国至西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大波那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5.牡宜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牡宜遗址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和阿章村委会所在的坝区及周边区域,为两汉时期“句町文化”大型遗址。“句町”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和“滇”同时期的部族,也是汉王朝在云南继封“滇王”之后的第二个王,在西南夷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2007年抢救性清理的木椁墓和2011年发掘的4座墓葬出土了铜鼓、龙虎纹金腰扣等大批重要器物。考古发现结合史料记载,证明以广南县黑支果乡牡宜坝区为中心约5平方公里的牡宜遗址是汉代句町王族的活动遗存。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发掘出土遗物主要为数量较多的陶瓷片、少量铜箭镞和铜器上的残件、砺石和一块疑似炼渣。出土的陶瓷片均能和以往发掘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对应,时代相仿。陶片有两大类,一类是夹砂陶,陶色有褐色、红色等;另一类是硬陶,火候极高,陶色有灰、红等,某些表面施青釉。瓷片为灰胎,火候要远远高于、吸水率要远远低于硬陶,表面施釉。此类遗物同南方地区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同类遗物一致。陶瓷片均为残片,没有发现完整器,从残片分析,硬陶和瓷器以罐类居多,夹砂陶器以罐和釜居多。制作方式方面瓷器为轮制,硬陶和夹砂陶为手制后慢轮修正。陶瓷片表面装饰网格印纹和几何图案印文。另外发现两块绳纹瓦残片。铜箭镞数量较少,共3件,型制短小;铜器残件残损严重,很难辨认器型。砺石发现2块,表面磨砺面明显。疑似炼渣从内部蜂窝状结构和表面流动形态来看,基本确定为炼渣,其成分还需实验室分析。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墓室保存较好,出土器物32件,器物保存较差。其中陶器8件,分别是陶壶1件、陶罐5件、单耳陶罐2件;青瓷罐3件;铜器13件分别是铜镜1件、铜提梁壶1件、铜釜1件、铜盘1件、铜罐1件、铜鐎斗1件、铜钵1件、铜盆1件、鎏金铜环2件、环首铜削1件、其它铜器2件;铁器7件,分别是铁夹1件、环首铁削1件、铁三脚架1件、铁削1件、其它铁器3件;漆盘1件。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牡宜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36.朱提故城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朱提故城遗址又名诸葛营城址、桃源遗址,位于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永乐社区,是汉晋时期朱提县(郡)治所在地。遗址分为上诸葛营、下诸葛营,面积约50万平方米。诸葛营城址是云南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汉晋城址。城址布局完整,城墙、壕沟等保存状况良好,为研究该地区汉晋时期的城市营造及布局提供了真实的资料。新的考古材料证实了该城址为朱提县(郡)治所,对研究汉代经略西南夷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研究秦汉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在滇东北地区的兴衰历程提供了重要证据。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龙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湾村,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王”龙云回乡祭祖的地方。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城墙内占地26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并有门楼、粮仓、月牙池、花园、碉楼、网球场、城墙、护城河等附属设施。祠堂仿“平西王”吴三桂的金殿而建,但其规模比金殿宏大,祠堂雕梁画栋,殿内神龛号称中国第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资料记载的“乐马厂古银矿遗址”地“八宝村”,有家八宝矿业。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乐马厂古银矿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朱提故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37.德源古城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德源古城遗址位于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德源山上,居邓川坝子东南部边缘,突兀于平川之中。西南与苍山云弄峰相连,东有弥苴河水,南为大理坝子。现存德源古城遗址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面积约52700 平方米。东西窄而南北宽,地势南高北低。东、南、北三面坡陡险峻,西面仅高出城外地面约3米而显平缓。城墙依山顶地势建造,蜿蜒曲折,周长约1.3千米,系夯土筑城墙,夯层厚0.07至0.13米,夯窝直径0.06至0.08 米,深0.015 至0.03米,排列较规整。城墙残存最高处约3.8米,墙厚6.9米,残存的南城墙外侧坡度为52°。西城墙今仍基本横亘地表。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1981年,曾对德源古城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在德源古城外山脚的东部有夯筑城墙并推测认为系邓赕诏的城墙,山顶之德源城系南诏时期所筑。2001年,对城址进行全面勘探,在城墙内侧20至30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建筑遗迹,如铺地砖、铺地瓦、石墙基及柱洞、火堆、擂石等;在城内北部发现两条深3至7米,宽约10米,长约百米的东西向壕沟,或许即为《新唐书》所载“深堑”。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清·慈善妃庙记碑

德源城,原名邓川城,南诏统一六诏后,于此设“邓川赕”,改此城为德源城。由于此城如《新唐书·南蛮传》所云“当寇路”,如徐霞客所形容的“有小山横亘坞中,若当门之槛”,地形、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成为进人洱海坝子的锁钥咽喉,直到南诏中后期的丰祐在位时仍不断修固,成为南诏国洱海坝子的北方屏障,南诏几大重要城镇之一。德源城遗址是洱海流域保存唐代时期较完整的三大古城遗址(德源城遗址、垅圩图山城遗址和太和城遗址)之一,是邓赕诏所在地重要遗址。也是研究当时洱海流域部落林立、“六诏”纷争到南诏统一的重要实物依据。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德源古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38.尼阿底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尼阿底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萨和那曲将近300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2018年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该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藏北羌塘高原发现一处具有原生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尼阿底,证实古人在距今4-3万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坚实的足迹。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收集了大量石制品,包括石叶、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锥等,推测可以用于采集果实、逐猎野兽、肢解动物、加工皮革等。尼阿底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鲜明的石叶技术特征。所谓石叶技术,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独特的工具制作技术,具有“预制石核—定向剥片—系统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链流程,其产品长薄、精致、锋利,代表人类石器技术的一个高峰和认知行为能力发展的新高度。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尼阿底遗址是一处规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层堆积连续的旧石器时代旷野代遗址。尼阿底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揭开了古人类征服雪域高原神秘面纱的一角。作为“地球第三极”,广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资源稀缺,环境恶劣,对人类生存构成严峻的挑战,而4万年前的古人类却可以在此生存。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尼阿底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39.杰顿珠宗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杰顿珠宗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洛扎县边巴乡杰麦村西南侧悬崖上,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该宗的建筑设计师是当时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次仁,次仁一生中,共有最伟大三件的成就,在不丹建设了朱生格宗,在杰麦村建设了风格独特的杰顿珠宗,之后该宗主人妒忌此人的才能,担心此建筑师在别的地方,会建立类似的建筑物。这可是军事机密,于是为了立威,砍掉了他的右手臂,这可能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吧。后来他逃回到生格后,继续出谋划策,建立了生格宗。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杰顿朱宗的建筑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在右边的悬崖上,有一条高达60米的提水通道。这些城墙堡垒彼此相连。他们既能保卫城市,又可抵抗敌人。据说,此祠是根据当时布达拉宫的形状建造的。当时西藏政府表示强烈不满,宗庆后当时在洛萨有很强的实力。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因此,当时西藏政府出兵围剿宗族,但宗族势力强大,长期围剿的军队未能征服宗族。所以他们切断了该家族的水源。然而,该宗夫人每天在阳台上用油洗头发后泼向城外的悬崖,一边命令城内人民修建秘密的取水渠道,这敌人一看,误以为自己的战术失败了,就撤退了。
据称,当时该宗在建筑时,有一块玉的垫柱石,军队攻陷之后,这块巨大的玉石不翼而飞,也有人说这块巨大的玉石至今仍在该宗的遗址内,但至今人们也无法找到。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杰顿珠宗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0.芦山峁遗址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芦山峁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芦山峁村西北侧的梁峁上,西邻延河支流陈团沟、新尧沟两条河沟,整体地形呈“山”字形,分布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属于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晚段,距今约4500年,将延安的筑城史至少向前推了2300年。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芦山峁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65~1967年,这里曾先后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的玉刀、玉虎、玉笄造型别致,较为珍贵。1988年经勘察,该遗址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发现有1~2米厚的文化层,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墓葬等。采集的标本十分丰富,主要为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纹饰为篮纹、附加条带纹和交错绳纹,可辨别器型有罐、瓮等,同时还发现了石镰等器物。

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4)

2019年10月7日,芦山峁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我的更多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