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光,果然很不一样

 道就是爱 2021-08-06

图片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运会虽然迟到,但奥运精神永远在场。

东京奥运会已经接近尾声,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里有太多感动。我们既看到大量00后小将的崛起与传承,更看到一批老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

32岁的“亚洲飞人”苏炳添诠释中国速度没有极限;
33岁的“大满贯”马龙证明以梦为马所向匹敌;
32岁的“四朝元老”巩立姣再次用实力强势夺冠。

图片

在向这些运动员致敬的同时,不难发现,他们在赛场上的荣耀与闪光,背后是对体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而这种热爱与坚持,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程里,发生在很多行业里、很多人身上。

图片

(一)

开源的信徒

今天我想讲讲这个人。

崔宝秋,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博士,是上市公司小米集团的副总裁、技术委员会主席。

浅色衬衫、双肩包、小米工牌、几十年未变的发型,这是52岁的崔宝秋每天出现在公司里的样子。相比较他的大学同学、睡在下铺的兄弟雷军,崔宝秋几乎从未上过热搜,用他的老同学话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工科技术男”。

图片

在信息科技领域里,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崔宝秋则是一名开源技术的信徒。

什么是开源?

对于这个概念,大众读者还比较陌生。开源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软件源代码公开,在遵守一定协议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去查看,修改以及使用它。

举个例子: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里,不管你是在玩手机,还是用电脑,平均每个程序都要依赖大约150个开源组件。再比如,由谷歌公司开发的安卓系统是开源的,各类手机厂商可以利用其源代码,开发修改升级匹配自身的系统。

最早的开源软件兴起于国外,目前,主要的开源平台都根植在美国,被微软收购的GitHub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开源软件社区,在数字化技术崛起的时代里,它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字基础架构。

简单来讲,开源能够推动形成一个软件技术生态,吸引大量的优秀程序员聚集,共同交流、学习、成长,而基于这个良好的虚拟生态之上,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诞生无限的商业可能。

图片

众所周知,大变局时代,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科技实力的较量。近年来,大家熟知国产芯片产业被“卡脖子”,而软件供应链“卡脖子”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国内的很多电脑、手机的操作系统、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工具等,均采用了国外的主流开源软件,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的房子需要盖在人家的地基之上,如果对方一旦停止授权、屏蔽代码,我们将面临“断供”危机。

而这样的警钟已经敲响!

由此可见,开源的重要性已经溢出了行业范畴。

在信息科技时代里,我们需要中国技术力量。

从1995年到美国留学正式接触开源,到如今,崔宝秋在他热爱的开源事业里已经坚持了26年——

在美国求学期间,崔宝秋便深受开源运动的感召,他是Linux的狂热爱好者;

博士毕业后,他在IBM做高级工程师,负责DB2数据库优化和内核等核心模块的研发;

2006年加入雅虎时,正逢Hadoop成立,后者和崔宝秋所在的搜索引擎团队合作紧密,使得他在对开源的利用上更加如鱼得水;

加入LinkedIn后,崔宝秋又参与开源了分布式实时搜索系统SenseiDB。

从开源的爱好者、管理者到推动者,可以说,“开源”一直是崔宝秋技术生涯的关键词。

2012年6月,崔宝秋辞去了美国的工作,受老同学雷军的邀请,回国加入小米。他不但基于开源软件亲自搭建了小米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学习平台,并且还在2014年组织成立了小米开源技术委员会。

“在我心目中,开源是个理念,开源是个运动,开源是个信仰,开源是个平台,开源是个模式”,对于开源事业,崔宝秋像一名传教士一样,在不同场合里,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传播他的理想——

将中国的开源力量,进一步推向全球,让开源没有国界。

图片

(二)

求贤若渴

2019年10月,国际人工智能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语音识别技术大神级人物、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语音识别开源工具Kaldi之父Daniel Povey,在个人推特上宣布,他年底将来中国工作。

世界顶级计算机科学家要来中国工作,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信号。

当时向Daniel抛出橄榄枝的,包括了Facebook在内的国内外互联网巨头以及多所国际名校,而Daniel最终选择了加入小米。事后圈内人才知道,这件事背后的主要推动者就是崔宝秋。

后来流传了一些关于此次“求贤”过程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历时两个多月,“四顾茅庐”。

对于坊间的传说不必深究。等到这位世界顶级计算机大佬来到北京工作,偶尔公开出现的时候,外界才发现,这个外表朴素、言语不多甚至有点木讷的英国人,几乎和崔宝秋一样,是一个痴迷在开源世界里的自由软件信徒。

图片

这也印证了坊间的另一个传说——在众多条件中,崔宝秋主导和坚持的开源战略,是为小米赢得 Daniel 的重要砝码之一。

其实,不仅在引入Denial这种国际技术大牛上,崔宝秋求贤若渴,在对年轻一代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作为前辈,崔宝秋也展示出无限热情。

自武汉大学毕业离开已近30年,从2012年归国后,崔宝秋经常回母校与当年的老师、老同学交流学习。

回到校园是崔宝秋最放松的时刻。1987年,18岁的崔宝秋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在这里度过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宿舍——教室——机房”三点一线的生活是他最快乐的回忆。

图片

现在,崔宝秋回母校主要是代表企业,推动小米集团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技术合作项目,而这些合作,大部分是针对年轻人才的培养。每次校园宣讲,面对一张张满是求知欲的青涩面庞,崔宝秋仿佛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

这样的工作,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图片

(三)

坚持的背后

出人意料,没有上过热搜的崔宝秋,出现在了一档正在优酷热播的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2》中。

这部纪录片旨在挖掘和呈现当今世界各个职业领域中杰出的中青年华人代表,通过他们,展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以下视频来源于
高光会员俱乐部

这应该是崔宝秋第一次向外界展示私下里的自己。

今年52岁的崔宝秋是两个孩子的爸爸,9年前选择回国后,崔宝秋一直和家人分隔两地,每年只有短暂的相聚时光。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来中国工作的Daniel身上。

作为只能在“云端”寄托思念的中年人,崔宝秋和Daniel每次吃饭聊天,更多是在聊双方的儿女。

图片

2020年,由于疫情,他们已经很久没能和远在海外的家人团聚。

“她们本来想秋天来的,但是应该拿不到签证了。”

“现在还不是时候。”

两个中年男人此时沉默,在相互凝望的一瞬间,眼睛里已经泛红,下一秒便是眼神迅速躲开。

2020年夏天,儿子大学毕业,因为疫情,崔宝秋没能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对于儿女的成长,崔宝秋已经缺席了9年。“这是我回国后最大的遗憾”,“不能陪伴孩子,这很不容易”,触碰到这个话题,崔宝秋潸然泪下。

幸运的是,他在小米收获了很多“孩子”。小米的年轻人亲切地称呼崔宝秋为“秋叔”,这个称谓,应该是小米员工给崔宝秋的至高尊敬与认可。

纪录片末尾,崔宝秋在一年一度的开发者大会上,向国内的技术同行汇报和展示了过去一年小米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开源上的突破。

崔宝秋说:“我喜欢坚持做事情,坚持就是长期主义,坚持到了,成果就会有。”

图片

君子求诸己。

影片最后,摄像机镜头定格在崔宝秋全神贯注盯着电脑屏幕敲代码上。

图片

(四)

心有光,自高光

每个人的高光时刻都不尽相同。

对于崔宝秋来说,1987年考上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那一刻、1995年远赴美国求学的那一刻、2018年小米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那一刻,可能都是高光时刻。但以上这些时刻可能又都不是。在他看来,“人是时代的一部分,时代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代”。

对于从不追求耀眼流量和商业名誉的崔宝秋来说,高光时刻从不需要外界给予,因为他坚信,心有光、自高光。

心有光,自高光——正是此次独家冠名《我的时代和我2》纪录片的泸州老窖·高光的品牌精神。

图片

作为中国著名白酒企业,泸州老窖全新推出的中国首款新轻奢主义白酒“高光”,源自中国白酒核心产区——中国白酒金三角泸州老窖罗汉酿酒生态园,精选川南糯红高粱作为酿造原粮,以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3代传承人缔造大师品味,多层光环的加持,让“高光”甫一诞生,便成为焦点。

图片

作为首款新轻奢主义白酒品牌,“高光”首创中国白酒轻奢品质标准,创新引领白酒轻奢消费时代。

何为“轻奢”?

轻,即是摒弃外在的浮华,更为现代简约、更为自然环保;奢,即是回归内在极致的品质与体验。

图片

奢于心、简于形,追求精致、自信、悦己——这不仅是“高光”对于“轻奢”的定义,也是正在成为新时代发展中流砥柱的80后、90后“新奢族”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而两者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共性,还是那种精神内核——内心充实,自在洒脱,所到之处皆为焦点,平凡时光皆为风光,心之所向皆为方向。

心有光,自高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