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功夫在“分数”之外

 新用户21623770 2021-08-06
Image
宋朝有位诗人叫陆游,他的儿子想学写诗,向爸爸请教,陆游对儿子说,你真的要想学写诗,须明白,功夫是在诗之外,不要把功夫用在怎么遣词造句上。

其实,教育也是这样,教育不是分数,不能把教育完全异化成分数,等同于分数,不能把教育的功夫仅用在分数上。套用陆游的话,教育的功夫在分数之外。

然而,当下差不多的教育却是直接冲着分数而去,一切为了分数,为了分数一切,为了一切分数。以分数论英雄,一切唯分数是从。分、分、分,成了教育的命根。

为了分数,绿色的草坪不再属于孩子,滚动的足球不再属于孩子,笑声和课间嬉戏不再属于孩子,快乐的童年不再属于孩子;为了分数,一遍又一遍的抄写,一道又一道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眼镜片越来越厚,心里越来越脆弱,甚至一些孩子生命也变得摇摇欲坠;为了分数,不择手段,置孩子的死活,教育的规律,教育人的尊严而不顾;为了分数,学校被办成工厂、炼狱,教育被窄化为刷题、应试,孩子则成了考试机器,或者流水生产线的零部件;为了分数,奇葩标语,血腥誓词,校园绿领巾,校服上印考试名次,锯掉餐桌凳腿孩子吃饭狼吞虎咽,让教育在反人性、反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

Image

当然,教育也包含分数,教育也不能没有分数,让孩子获得应有的分数,也是教育应有之义,更是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中考、高考关,这是教育的现实,也是教育人不可回避,甚至是必须有勇气破解的话题。

但是我们同样要思考和面对的是,教育的本质是不是仅仅获取分数,教育是不是只有分数就行了,就是教育的全部。

这个回答绝对是肯定的,教育不只有分数,只有分数,虽然孩子能够过了今天,但是过不了明天,虽然能够赢得中考、高考,但是却有可能赢不了未来人生大考。教育除了分数,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恰恰就是比分数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才是陪伴孩子未来一生的宝贵财富。

那么就即或分数是教育的载体,是不可获缺的,乃至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核心竞争力,是教育人尊严之所在,但分数也有个获取之道,所谓“君子爱分,取之有道”。这个“道”就要回到开头的话题------教育的功夫在“分数”之外。

教育这些功夫究竟体现在哪些“分数”之外呢?我以为:

应该体现在“分数”之外的文化上。文化是最好的教育。让校园成为文化的校园,让校园具有文化的芬芳,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墙一壁、一楼一道,都具有文化的气息,让孩子置身其中,受其熏陶浸润,感染影响,潜移默化,让孩子成为他应有的样子,彰显出他应有的精气神。孩子一旦被打上文化的生命底色,就即或一时分数考的不高,甚至没有分数,他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的格局,都会有着“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哪怕是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有着文化的自信,文化的含量。

应该体现在“分数”之外的阅读上。且不说至从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抛出,如若再不重视阅读,语文高考会有15%考生做不完之观点后,得阅读者,得语文,得中考,得高考,已差不多达成共识,单就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中,如果一个孩子阅读面广,阅读量大,广泛涉猎,视野开阔,语文素养一定会比较高,考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那也是预料中的事。因而我们应该营造书香校园,开放图书馆室,让书籍主动进入孩子视线,撞入孩子学习生活,鼓励孩子多读课本以外的书,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生命状态,一种学习方式。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你不要担心他获得不了满意的分数,也不要担心他会不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Image

应该体现在“分数”之外的活动上。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没有个性化的教育,也没有孩子个性化的成长。创设更多的适合孩子们参加的社团组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参加,既能够激活他们的天赋特长,又能够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理由,让每一个孩子抬得起头,更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而且作为教育者,我们由此见到的不再是整个森林,而是对每一颗树的成长都能够了解,能够让每一棵树都有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也能够让每一棵树都能获得相应的阳光和雨露。

应该体现在“分数”之外的课程上。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教育家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既然是“不同轨道”,就应该力求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可选择性,以给每个孩子以不同的“跑道”,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孩子的成长方式。然而我们使用的课程却是标准化、格式化,大统一,如果用这种标准化、格式化,大统一的课程,去要求所有的孩子去适应,就即或是课程没有一点瑕疵,再完美不过,也很难被每一个孩子接受和认可。摆在每一个教育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充分整合学科课程,研发特色课程,托展固有课程,为每一个孩子开辟学习的“跑道”,最终让每个孩子拥有应对人生、挑战人生的“赛道”。

应该体现在“分数”之外的成长上。成长比成功重要。教育不是让孩子仅有一纸分数,其实孩子的分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而是怎样助力孩子的成长,怎样助力孩子生命花朵的绽放,生命活力的迸发,生命样态的多姿多彩。

一是立德树人,育分先育人,成才先成人,让孩子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杜威说:“一切学科、每一种教学法、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孕育着道德教育可能性。”教育的功夫就应该充分挖掘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以达成对孩子德育日常化的必要性。

二是激发孩子内生力,呵护想象,保护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探究的能力,让孩子对学习、对周遭,对美好的事物,始终保持一种冲动和热情,一种探索的愿望和想法。

三是涵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让孩子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善待人,能像人一样地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四是注重生命教育,教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懂得对生命的珍惜。一个人只有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才有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生命都不热爱和珍惜,他不作贱自己的生命,就会危及他人的生命,他未来不是赚钱的机器,就是害人的恶魔。

五是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甚至尊重他们的慢,给每个孩子以有尊严的学生生活。

Image

六是关注孩子的心灵,给孩子松绑,让他们拥有身心的自由,拥有更多的闲暇和闲适,拥有他们那个年龄阶段应该拥有的快乐和笑声,拥有应有的生机与朝气。

七是宽容、包容孩子,让他们敢于犯错、示错,让学校成为他们大胆犯错、示错的地方。孩子在学校不犯罪、示错,等他在未来人生路上再去,那便会付出高昂的成本。相信每一孩子都是经过他们在学校里的的范错、示错而走向成功的。

八是善于欣赏孩子,鼓励孩子,特别是对那些天分不足的孩子,自我推动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激发他们的自尊,要点燃他们的自信,要让这些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看得起,对他的喜欢。

分数的获得,绝不是对分数的一个简单的指向,一个单刀直入的猎取和拼杀,跳出分数抓分数,虽看似没有直接为了分数,却能够收到殊途同归,曲径通幽之效。

分数背后其实也藏着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包括同样的分数是怎么获得的,不同的作派,不同的方式,或许都会深深地影响获得这些分数的孩子们的终身。

不顾一切地冲着分数而去,当教育剩下的只有分数时,分数会变得十分狰狞、可怕,有可能它会像魔鬼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的生命和灵魂。这不是骇人听闻,一个个心理的扭曲,一个个鲜活生命的远去,还有一件件弑母、弑师、屠杀同窗好友,不是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而当我们做到“分数在功夫之外”,这样的分数是纯粹的、美好的,我们的教育也将因分数的纯粹、美好而变得更加纯粹和美好。

期待我们都能够把教育的功夫用在“分数”之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