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表示,不炸桥顶多不赚,炸桥我一定血亏! 在红军长征历史上,“飞夺泸定桥”乃是非常关键的一战,为长征的顺利结束奠定了重要基础。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935年的5月,一方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来到了川西地区。彼时,红四方面军也已经在川西北站稳了脚跟,等待着中央的到来。 很明显,此时距离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两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已经不太远了。对于国民党而言,两大主力红军会师显然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尤其是在川西北这种自身统治力量薄弱的偏远地段。假以时日,恐怕又是一个瑞金苏区,甚至更为强大。 所以,国民党也加紧了攻势,一方面让中央军的薛岳兵团加大追击力度,一方面又让川军的刘文辉、杨森等部调兵堵截,将红一方面军给消灭在大渡河南岸。 对于此时的一方面军而言,渡过大渡河就成为了破局的关键。如果能在川军合围之前,渡河北上,那么便可以成功跳出包围圈,自此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反之,那就得背水一战了。在双方强大的实力差距面前,红一方面军很可能会步石达开的后尘,被国民党给围歼在大渡河畔。
为了不做第二个石达开,红一方面军必须要尽快渡过大渡河,而横亘于大渡河之上的泸定桥便是最佳的选择。 原本红一方面军的第一选择并不是泸定桥,而是下游的安顺场。这里地势平坦,水流相对缓慢,是天然的渡口。红一方面军在渡过金沙江之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渡大渡河,夺取了安顺场两岸的控制权,为主力渡河创造了条件。相比于在这里无路可走,望河兴叹的石达开,红军已经是走出了一条生路。 然而,在安顺场渡河存一个问题,那就是没船。当时的安顺场守军知道挡不住红军,所以早早的就把两岸的渡船给毁掉了,只有一艘幸存。这艘渡船并不大,载重四十人已经是极限。同时安顺场的河面宽阔,想要渡河来回以此,怎么也得一个多小时。 也就是说,在安顺场渡河,即便是昼夜不停,一点都不耽搁,一天顶多也就渡过去八百人,还不能算上马匹、武器辎重等等。 当时的红一方面军,虽说是减员的厉害,但好歹也有一万多人。如果仅凭安顺场这一条路,一个月估计都走不完。当时薛岳、杨森等人的部队,距离红军仅仅几天的路程,先头部队甚至都已经交上火了。也就是说,红军在敌人的追兵到达之前,只能将核心的一小部分人员送走。如此弃车保帅,将对红军造成巨大的打击。 所以,红军如果想要避免这种局面发生,除了安顺场以外,那还得另寻出路。于是,距离安顺场渡口320多里路程的泸定桥就成为了红军的救命稻草。红军只要在国民党追兵赶到之前,拿下这座桥,那么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就可以逃过一劫。 换句话讲,能否夺取泸定桥,事关红一方面军的生死存亡。 于是,做为突击部队的红四团开启飞奔模式,花了两天时间,行军至泸定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天上下雨,道路泥泞湿滑,加上红四团最初接到的命令是三天赶到泸定桥。所以在赶路的第一天,红四团仅仅前进了80余里。后来敌军迫近,红四团被要求加快速度,在24小时的时间里,急行军240余里,创造了世界陆军上的一个行军奇迹。 到达泸定桥之后,红四团依然不负众望,仅用了两个小时,便成功夺取泸定桥,为主力过河争取到了机会。最终,红一方面军主力经泸定桥,顺利通过大渡河,避免了做石达开第二。 所以,对于红军长征而言,飞夺泸定桥一定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关键战役。
而对于国民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相当难以接受的失败,不仅仅是结果的战略影响巨大,更因为这本是以此可以避免的失败。按照正常的思考逻辑,想要阻止红军走泸定桥,把这座桥毁掉就行了嘛。这不是什么高明的计策,国民党既然能想到毁掉安顺场的渡船,自然也就应该想到毁掉泸定桥。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在通过泸定桥之后,便毁掉了泸定桥的部分结构,导致后面的追兵无法通过泸定桥追击。咱们现在看到的泸定桥,是后来重新修葺的。 然而,国民党并没有这样做,只是拆了一部分桥上的木板,并且留下了部分兵力把守,这无疑是给了红军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毁掉泸定桥?这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问题。 众所周知,在民国时代,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完成过一个事实上的统一。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军阀割据,派系林立一直都是非常普遍的一个现像。如果当时把守泸定桥的是中央军,那么这桥铁定就被炸了。然而,中央军此时还在红军的屁股后面拼命赶路,泸定桥的守军乃是川军刘文辉的部队。 刘文辉作为四川的地头蛇,他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然后才是来自南京的命令。所以他对于红军的态度,和南京那边是不一样的。 南京方面想的是大家一起出手,对红军赶尽杀绝,如何消灭红军才是重中之重。而刘文辉想的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尽可能的保全实力,如何把红军赶走才是首要选择。 当时的刘文辉本就已经在川军内部斗争中输给了侄儿刘湘,带着一群残兵败将留守雅安,日子很不好过。如今红军来了,中央军也跟着来了。刘文辉一方面担心红军把自家老巢给端了,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央军趁机把他给吃掉了。 有着这样的顾虑,导致刘文辉不敢太过于相信南京,搞不好就得被当枪使。 想想刘文辉如果选择和红军死磕,就他那点儿家底,很可能红军还没被消灭,自家就已经揭不开锅了。到时候中央军再坐收渔利,一方面解决了红军这一心腹大患,另一方面又摘了刘文辉的桃子,那岂不是完美? 反之,如果把红军赶走,那么中央军也就没有了在川西呆下去的理由,届时自己还能保全一下家底。 从这个角度考虑,保全实力才是最佳选择。从清朝以来,泸定桥就是川西门户,是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刘文辉争川失败之后,退至西康,对于泸定桥的依赖可不小。 当时两岸的汉藏彝为主的各族百姓的出行以及商品的交流,以及两岸军队换防调度都是要依靠这座桥的。一旦泸定桥被毁,断掉的不仅仅是红军的生路,更是他刘文辉的财路,到时候吃亏的还是自己。刘文辉可不傻,红军就像洪水总是会走的,但桥可是要道,命根子不能毁了。 此外,即便是毁了泸定桥,红军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还可以沿河岸北上,经烹坝、冷竹关入康定,直击刘文辉腹地。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准红军就跑到康定安家不走了。本来遵义会议之后,一方面军就初步制定了于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这下形势所逼,只能是在这里扎根了。 就算不在这里扎根,红一方面军还可以借道康定,翻越大炮山去往丹巴,也可以继续沿河北上从孔玉去丹巴,从而和四方面军会师。 对于红军而言,这个路线会很艰难,可以说是九死一生。但是对于刘文辉而言,同样不好受,因为这就是直接奔着自己来的,必须得要接招,到时候还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中央军铁定也会跟着进来,寻机接管自己的地盘,怎么算都是赔本的买卖。 所以刘文辉是铁定不会炸泸定桥的,想想如果把桥炸了,红军怎么离开四川,红军不离开,又怎么让中央军离开? |
|
来自: 东海之子aefi7b > 《红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