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守军只拆木板没有考虑炸桥吗?

 不沉俾斯麦 2022-04-28

#历史冷故事##民国那些事##长征#

红军飞夺泸定桥是怎么打的?敌人为什么不炸桥而是拆木板?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战史上的奇迹,此战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由于红军的兵贵神速、川军刘文辉部的瞻前顾后、和泸定桥当地的地形优势,以及川军缺乏爆破知识的综合性原因。

文章图片1

在以往的著作中,往往只说出了其中的部分因素。小编陈天刑在多年搜集史料、外加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终于将这次战斗的全貌予以了还原。下面,就给大家讲解一下这次战斗的过程:


一、兵贵神速的红军准备“两路并进”

首先说清楚,当时在夺取泸定桥之前,红军已经能够渡过大渡河了。在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在刘伯承与聂荣臻的指挥下,凭借赵章成的三发迫击炮弹和渡河勇士的奋勇作战,夺取了大渡河的重要渡口安顺场。72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于此的结局,一开始就被避免了。

文章图片2

只是由于安顺场渡江太慢,所以毛主席又派出了部队,去夺取泸定桥。当时军委的战略安排是双线作战:一路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红四团从陆路,徒步占领泸定桥。该部当时距离泸定桥240里地,军委的军令是:

“黄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而另一路是在安顺场的红三军团,军委是打算等该部渡河之后,从安顺场渡江北上,从后面夺取泸定县城再占领川军军营,进而和从对岸陆路过来的部队一起,两岸夹攻泸定桥。从这个战略安排来看,当时军委虽然给红四团下达了夺取泸定桥的命令,但是其实并没打算只凭该团就能拿下泸定桥,而是希望他们能在敌人的两个旅援军赶到之前,堵住泸定桥桥头,然后和对岸渡河赶来的红一军团,前后夹击彻底拿下这一战略要点。

而红四团的指战员们,却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他们在漆黑的夜里,顶风冒雨地快速前进。杨成武将军曾经回忆道

文章图片3

队伍一路上走的都是羊肠小道,右手边的峭壁下方就是湍急的大渡河。河道时而变得非常狭窄,对岸开始有敌人隔着河向他们开火,因此队伍只能进入山的深处寻路前行,甚至有时候连真正意义上的小路都没有了,只能在脚下砍出一块立足之地。士兵们一路急行,吃饭也成了“奢求”,战士们要么不吃,要么抓一口生米垫肚子,甚至夜色深沉时,一些战士一边走一边睡着了,还有人从路上滚了下去。

而在碰到对岸的敌军时,红四团也并不慌乱,而是打着火把继续前进。敌人以为我们是友军,两支军队就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平行走了二三十里。而后来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这时候怕苦怕累不能再走,就只好停下来休息宿营。而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了后面。

这一天一夜,红四团冒雨机动240里,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新纪录。而正是这一天一夜的冒雨前进,给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大半天时间。


二、守桥的川军刘文辉部瞻前顾后

说完了红军,我们说说守军这边。此时驻守在泸定桥的可不是老蒋的嫡系部队,而是川康边防军司令刘文辉的一个团,团长是李全山。这川军当时除了刘湘部,当时都以装备低劣出名。他们用的多是旧枪或者自制步枪,子弹也多是复装子弹,士兵的技战术水平也很差,隔得远些就打不准。

文章图片4

而此时的刘文辉部又恰逢新败,他们刚刚在与刘湘的四川争霸中败北,部队的整体士气很低。当时刘湘和蒋介石也没安好心,他们是打算把川西西藏的康定周边组成西康省,把这块贫瘠之地交给刘文辉去管,不死不活地吊着他。所以对于刘文辉部来说,这里就是他们将来的家啊,坛坛罐罐都是不能打烂的。

而这个泸定桥,就在刘文辉西康省的核心地区。它是西藏康定地区,连接川西雅安地区的唯一通道,川西百姓想要与西藏通商的话,都必须要经过这座铁索桥。而该桥是清朝康熙年间投入国库与巨大的民力,才最终修筑成功的。一旦炸毁了这座桥,在军阀割据的民国时期,以他刘文辉的能力是不可能重建的。那样的话,他的西康省将一分为二,整个康定地区他都管不到,等于平白无故少了一半的地盘。

而且当时刘文辉的主力两个旅,正在红四团对岸从雅安快速到泸定桥增援。有了这样的一支强大的援兵,是既可以防守住桥头,也可以渡过泸定桥后参加对红军主力的围剿。而即使战局不利,只要将桥面的木板毁掉,十三条铁索悬在大江之上,桥头再用密集的机枪火力压制,真的是插翅也飞不过来。

文章图片5

所以对于刘文辉来说,那是既舍不得炸桥,也是无需炸桥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刘文辉还是吩咐守桥部队在桥上安放了几百颗手榴弹,准备一旦万不得已,就果断炸掉该桥。


三、红四团的火力配置

而经过一天一夜的赶路,红四团在凌晨就到达泸定桥周边,把川军的援军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个时候距离下午四点的总攻时间,还有十几个小时,红四团就利用这段时间,让部队进行了休息,构筑了火力压制阵地,而且选拔了突击队。

1.安排部队休息

文章图片6

当时的红四团已经连续跑了一天一夜,而且是在连绵不绝的雨中,走的还是山路,部队已经极度疲惫 。红军战士再强,那毕竟也是血肉之躯。因此当时红四团首先进行的是埋锅造饭,战士们吃过饭后抓紧休息恢复体力。人是铁饭是钢,红军的战斗力来自于科学的劳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蛮干。

2.构筑观音阁火力阵地

文章图片7

当时在红军这侧的岸边,有一个三层高的观音阁。小编陈天刑本人曾经等阁远眺,不仅恰好将对岸一览无余,而且机枪火力可以居高临下,完全压制住对岸桥头堡的敌人工事。当时红四团就集中了全团的30多挺机枪(主要是瑞士启拉利轻机枪),分多层布置在这观音阁上,向着对岸形成了绝对优势的压制火力。

3.放列迫击炮阵地

文章图片8

红一团安顺场的强渡成功,靠的是炮神赵章成的三发炮弹,摧毁了敌人的碉堡与机枪阵地。而在红四团的飞夺泸定桥战斗中,同样没有缺少迫击炮的参与。当时除了居高临下的30多挺机枪的直射火力之外,红军还在观音阁二层放列了迫击炮,并且进行了精准的瞄准,红军要在战斗一开始,就用迫击炮的吊射打掉敌人的桥头堡。

4.组建精锐突击队

文章图片9

当时为了夺桥,还组建了最精锐的突击队。当时是由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亲自到二连去挑的突击队员。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当时是由二连连长廖大珠,与二十一名战士,组成了突击队——而这,就是后世传颂的泸定桥二十二勇士。


四、川军炸桥失败

下午四点一到,准备许久的突击队战士开始在己方的火力掩护下,开始攀爬铁链强行夺桥。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文章图片10

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还带着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冲锋的二连22名勇士是只负责战斗,不带木板的。当时铺木板的是后面三连的战士。

而且与通常描写不同的是,战士们当时的身后,是我军炽热的压制火力:首先是观音阁二楼的80毫米迫击炮,几炮就把对岸桥头堡的敌人机枪炸上了天,然后就是我们的30多挺机枪,在居高临下地开火,立刻把敌人压制得抬不起头来。而当时对岸的川军本来有一个团,但是据后来的军官饶杰回忆,安顺场失守后为了防止红军包抄后路,他们很快就调走主力向后方设防,守桥的只剩了一个营,而桥头甚至只剩下了一个排

红军看到我们守桥甚严,于是遣一部从下游水堡处找到一只船渡江,抄在我营后面,截断我营与团部的电话联系,从而使我腹背受敌,我料难以坚守,决定留下一个排在桥头掩护,其余向泸定后山撤退。

按照川军的火力配置,一个排最多不过一两挺轻机枪,再就是30多支老式步枪。这点火力,可绝对不是红军一门迫击炮、30多挺机枪对手的,于是守桥敌军迅速被我军火力压制。而这时候,守桥的川军是做了炸桥准备的,他们准备用手榴弹把铁索炸断。据饶杰《我的军人生涯》(原文在《南涧文史资料》第一辑第60~61页)中记载:

文章图片11

我命令被留下那个排,一面掩护我们撤退,一面将数百枚手榴弹捆在桥上,然后放火烧桥,想借助于手榴弹的爆炸而炸毁泸定桥,并命令他们必须烧桥后才能撤离。当我们到达泸定后山时,命令开枪,掩护那排人撤离。只见桥头火光四起,熊熊燃烧,可不见铁桥爆炸,始知手榴弹是用火烧不响的。于是,红军得以过桥。

而同样的记载,也在红军这边有验证。在突击队发起攻击后,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突击队长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最终拿下了桥头堡!

由此可见,川军当时不仅是拆了木板,而是也做了炸桥的准备的。只不过由于他们缺乏爆破知识,也缺乏专用炸药,于是就在桥上挂了几百颗手榴弹,又准备了两大捆柴禾,企图用大火引爆手榴弹。可惜的是,当时的川军太穷,这手榴弹里装填的不是专门的炸药,而是用化肥“肥田粉”改制的装药,这个东西只能用雷管引爆,是用火烧不着的。而这个知识,川军军官当时是不知道的。

文章图片12

而战机稍纵即逝,纵火炸桥失败之后,二十二勇士抢占了桥头堡。在此以后,三连的战士也铺好了木板,红四团政委杨成武亲自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扑灭了桥头的大火,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并且完全占领了泸定城!据1947年的《泸定县志》记载:

“二十九日,冷碛匪(红军)向泸定猛扑,守军沉着应战,李金山团犹集中部队拼命冲杀,白刃搏战,攻陷泸定。”“(民国)二十四年因阻红军过境,守军纵火并泸定市焚毁,后(国民政府)中央拨款饬川康边防总指挥部重修,一仍旧制。”

文章图片13

而战史上“飞夺泸定桥”的奇迹战例,就此宣告完成!长征史上最难的一个关口,就此有惊无险地被红军闯过!

致敬先烈,治史铭记!


参考资料:

《铁流二万五千里》

《杨成武上将》

《我的军人生涯》

《泸定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