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学校和家长都让孩子读《弟子规》,网上的相关教学也越来越多;然而对80后往前的人来说,小时候没有过这种经历,甚至不知道这本书是干什么的。 大约是在2004年以后,这本书就像蹿红的流量明星一样迅速成为了国学教育的经典,而且是为儿童教育量身打造的蒙学经典。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本书确实在短期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孩子好像听话了,服从性变好了,不愧是国学经典! 如果短期效果可以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用狼牙棒效果更快,连看书的时间都省了。 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应该全方位分析。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有人说生于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有人说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这个并不重要。成绩方面,科举没考中,是个秀才,没有任何学术上的成就。 落榜之后的他在家教书,后来却接到了孝庄皇后发来的懿旨,让他为朝廷效命,并非因为他有才,而是因为祖上是满族正白旗。 迷惑性 书的开头一句很有震慑力:弟子规,圣人训。 意思是说这些话是孔圣人说的,谁不听圣人的话思想觉悟就有问题,开篇就占领了舆论制高点。家长们认名牌,一看和孔子有关会自然认为是好书。 书中有两句话对父母的诱惑力很强:“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凡是父母说的训的,孩子必须无条件无脑服从。这句话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 在高举孝道大旗的同时又满足了家长的控制欲,家长们只要看到前几句就可以牢牢地被锁粉。 年代背景 乾隆时期,为了固化百姓思想,让百姓认可清政府的统治,开始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断绝了和西方的来往。乾隆认为这样可以让百姓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遏制反清复明的浪潮。 清朝统治时期,从顺治到乾隆共四朝,政府大兴文字狱维护自己的统治,只要在文字中怀疑有讥讽统治者的内容就可以下狱。这个政策在乾隆闭关锁国时期达到顶峰,绝大多数入狱者都被冤杀。四朝一百四十年间,文字狱的数量、规模、花样、残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 暴力管控的同时,为了维护民间稳定,清政府大兴儒家学说,身为满族正白旗又通儒学的李毓秀有了用武之地,《弟子规》由此诞生。 百度一下《弟子规》,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在清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四库系列数据库中检索弟子规只能找到两条文献,说明这本书并没有广为流传。
弟子规很流行吗? 大陆《弟子规》最早的一个版本刊刻于1856年,台湾则是1866年,都在鸦片战争之后,作者已经去世一百多年,在言论闭塞的清朝作为官方支持的洗脑文也没有流行起来,说明作者的文笔确实差。 弟子规为何走红? 上图来源于中国期刊网,指标为使用量。可见从1956年到2000年根本就没有人提到《弟子规》。 上世纪90年代,台湾开始教育自由化(也是台湾政坛开启民主化的时期),所以1991年儒家经典在台湾教育制度中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儒家团体在官方失宠,只能在民间扩大势力,而语言浅显、篇幅短、不涉及复杂哲学问题的《弟子规》成了宣传最快最有效的手段。 1993年到2000年间台湾各宗教团体为扩大知名度也开始大量印刷《弟子规》,大部分人获得的第一本《弟子规》都是从寺院里拿来结缘的,根本不用花钱,这本书也由此在大陆流行起来。 2006年一个叫净空的法师在江西庐江开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耗资两个亿,号称只要读《弟子规》就能达到犯罪率降低、离婚率降低、婆媳不吵架甚至夜不闭户的效果。虽然该教育中心于2008年解散,但仍然吸引了大批人成为其粉丝。 自始至终,《弟子规》都与儿童教育毫无关系。这本书全篇充斥了死板的说教,毫无趣味性,文笔也不咋滴,连成年人都看不下去。 对国学盲目崇拜,就容易掉进伪经典的坑。国学里有精华,但糟粕也确实不少。如何辨别真伪呢? 凡是让人活得更好、活得更真的都是精华,凡是让人故作姿态、活得更假的都是糟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