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人口两次大迁移的差别

 春哥123 2021-08-06

安史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都带来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但两次有个巨大差别。永嘉之乱的时候,中原地区已经乱了快两百年了,对于在乱世中该如何自保,人们很有经验,那就是组织起坞堡。南逃的时候,也是比较成建制地逃走,所以跑到江南的还是豪族社会。

安史之乱却是突然爆发的,人们仓促之间来不及组织起来,只能零散地南逃;而安史大军是草原骑兵,打到淮河一带也就不怎么往南走了。逃难者跑到江南基本就安全了,这样江南就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

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的重心一直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人口始终是相对稀少的。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的人口密度,让这里从过去的地广人稀变成地狭人稠了,这就改变了劳动力和土地之间的相对价格。

地广人稀的时候,土地有的是,劳动力稀缺,所以各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技术都不划算,像什么水稻插秧,土地复种制,就是一年两熟,这些技术都没人用的。

实际上,水稻插秧这种技术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了,但是江淮地区一直到了唐代前中期,还是火耕水耨的种植技术。这个技术太省事了,想要种地了,先放把火,把田里的杂草树木啥的烧掉,再放水进来把烧剩的草木灰啥的沤一阵子,地里有了基本的肥力,然后开始种。

并且,江南还是轮耕制,就是土地种一年,要休耕一年甚至两年以便恢复地力。不是江南人不懂插秧技术,而是他们不需要那种技术,反正地有的是,干嘛想不开非要搞那么费劲的精耕细作啊?粗放点多省心。

但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大规模南迁,江南开始变得地狭人稠了。这下人地关系变了,地不够用了,人有的是了。省心的搞法不行了,现在首要需求是省地。

水稻插秧技术开始获得应用,轮耕制也不搞了,土地要连续耕种了,甚至到了再晚一些的宋朝,发展出稻麦轮作制,一年两熟,各种精耕细作因此也逐渐成为必须。人力越来越便宜,这回不怕费人工,只怕地不够用。

这样一种变化,让建立了平民社会的江南,一下成为帝国内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帝国也就获得了新的财政基础。

晚唐时期,大诗人韩愈曾经说过,江南所提供的赋税,占了天下赋税的差不多十分之九。这个数比较夸张,但江南已经发展成为帝国的核心经济区是毫无疑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