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中学前,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吕静贤 2021-08-07

文|吕静贤

孩子教育,越早越好

01

15年前,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叫《变形计》。节目中,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互相交换身份,体验不同的生活。

节目制作人表示:“《变形计》是我们在偏远山区挖到的一剂良药,专门治疗让很多家长失去信心的城市独生子女病。”

但,真的实现初衷了吗?

第十一季“青春作伴”的韩安冉,参加节目前就宣示:“活到老整到老,为了美我可以牺牲一切。”

为了美丽,她将自己的脸一次次地交到了整容医生手里。而这整容的钱都来自于家里。家里不给,她就会抓起瓶子朝母亲砸过去。

交换到农村后,韩安冉似乎与家里和解了,她深情表白:

“以前我总是把自己的双眼和心屏蔽起来,对你的爱视而不见,我想跟你说一声对不起爸爸,感谢陪伴。”

与父母相拥而泣,打动了无数观众。

然而,翻开她日后的微博,却依然是和数任男友撕逼、纠缠的闹剧。

而且整容还是依旧整,甚至换成了更高级的假体。

有人这样评价她:

不过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将生活过成了狗血剧本,并且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节目制作者的初衷落空了。

02

《变形计》中另一位男主角施宁杰曾经这样说道:

“我觉得去《变形计》的少年都不会改,而且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

一位参与过节目的李老师也说:

“改变的发生是不容易的,孩子的意识里知道他们是去参加节目,那是别人的生活。能让他们改变的,不是学校或体验的环境,而是从小的成长环境。”

其实,只要我们好好想一想,也会明白:短短几天的所谓改变生活环境、体验不同人生,是改变不了什么的。真正影响并教育到一个人的,是他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这才是对他影响最大,甚至决定一生的主要因素。

而且还有一点,一个人最容易改变,也是最好的塑造时间,是幼时。过了这段时间,再去塑造和改变已是相当困难的了,甚至是不可能的了。所谓树已成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节目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想那就是:教育孩子,越早越好。而且孩子教育是有限期的,错过了也就错过了。所以应珍惜并抓住孩子培养、教育的关键期。

而这个关键期,在我看来,就是孩子上中学前。

上中学前,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03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观察和跟踪发现,决定一个人一辈子心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命运),就是童年身边人陪伴的质量。而且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也跟童年父母的陪伴质量息息。

如果童年父母疏于照顾或不照顾,那么孩子长大后,也注定成为一个一辈子都缺爱、缺安全感的人。哪怕长大后会有幸获得很多爱。因为一个人童年,也是来到这世上最初的经历和体验,塑造了他的心灵和人生底色。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

我是一个人长大的——感觉上,几乎我的所有来访者都讲过这么一句话。这真是令人伤感的一句话。

成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大部分原因都可以追溯到童年。而童年的经历,则主要取决于身边人的陪伴质量。

04

而且,从小缺乏父母陪伴或陪伴质量不佳的孩子,也容易遇到这样一种危险情况,那就是被身边同龄人伤害或带偏。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里说道:

父母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再也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


而依恋同伴会有什么负作用呢?

第一,同伴不成熟,不能给孩子好的、有益的引导,甚至误导孩子。而实际上,大部分都会误导甚至伤害你的孩子;

第二,同伴也是孩子,他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给孩子无条件包容的爱。相反他会以此为条件来要挟孩子、指挥你的孩子;

第三,不再服从你的管教。因为依恋是排他的,当孩子选择身边的同伴做依恋主体时,同时也就说明他不再把你当做依恋主体,从而服从你的管教。

可以说,当你的孩子出现依恋同伴的现象时,那就是你该警醒并要采取相应行动的时候了。

身为父母,一定要明白,依恋是一个孩子成长中必经的心理阶段。你有责任和义务做孩子的依恋主体,而不是缺位。

一旦缺位,不但止你和孩子的关系质量会急剧下降,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恢复。更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因此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父母一定要从小重视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05

为什么我会说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密关系的最佳时候,就是孩子上中学前?

因为除了0-6岁孩子天然的对父母的依恋外,12岁之前,可以说孩子对父母都有天然的信任和崇拜。而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视野的开拓,慢慢的注意力就会由家人转移到外界。而且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想法了,再加上叛逆期的来临。可以说上了中学之后,孩子就开始越来越难管了。

仅有陪伴还不够,还需要有质量的陪伴

06

有父母也许会说:

我从小到大都陪孩子,甚至关系也可以。可为什么孩子长大后还是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仅仅只有陪伴是不够的,还要注意陪伴质量。


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父母都在身边,甚至为他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可是后面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就是因为父母忽略了陪伴质量,无质量、低质量的陪伴所致。

在我看来,无质量、低质量的陪伴主要表现在:

1、空心;

2、对孩子各种言语、态度上的打击和伤害。

作家周国平写过一句话:

“家里的花自杀了,遗书写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独缺少阳光和爱。”

这就是空心。父母平时不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总觉得只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就够了。殊不知,孩子也是人,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生活问题。需要身边人的指导和开解。但父母的缺位,造成了孩子有苦无处诉,有问题无人指导怎么解决的困境。长期这样下去,孩子心里怎么不会出问题呢?

而对孩子各种言语、态度上的打击和伤害,可以说,这也是很多父母的行为。有时甚至自己也没发现,或者引以为荣,觉得这就是爱孩子。

《中毒的父母》说道: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可见,父母光有陪伴还不够,还要注重陪伴质量。

07

有心的父母,在陪伴孩子过程中,不仅仅注重陪伴质量,还会注重陪伴内容。

因为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心的发育,还伴随着各方面能力的建立和发展。

纵观那些优秀的父母、教育家,无不在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去积极开发孩子的各种潜能、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如斯宾塞、斯托夫人、卡尔.威特等,都是在积极陪伴孩子的基础上,用心去发展孩子、塑造孩子。


有研究发现:

2岁左右是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书写能力的敏感期在3.5岁~4.4岁;

而阅读的敏感期在4.5~5.5岁,有些智力较好的孩子会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

还有,3-6岁这一阶段,孩子不但高度依赖和信任父母,同时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沟通、理解和接受能力,和比较不错的行动能力。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叛逆心也没有到表现特别强烈的阶段。这个时候正是塑造孩子的黄金时期。

而12岁之前,也是孩子三观未未成,正在形成中的重要阶段。

所以父母应抓住这个重要、关键时期,好好培养孩子的各方面技能,塑造孩子的良好素质。

08

现今,很多父母,都把孩子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习和技能培养上:从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小学开始,就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其实,培养孩子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

在我看来,孩子上初中前,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学习成绩和技能的培养,而是身心的健康发展、三观的塑造、习惯的建立等。然后再在这基础上,帮他发展兴趣,教会相应的技能。

而且孩子,尤其是小时候,父母才是孩子教育好坏的关键,而不是外人和学校。

所以孩子小时候,特别是初中前,请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陪伴质量。

这将会影响你的孩子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