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角色缺位,导向错位

 长沙7喜 2023-03-22 发布于广东

··

觉之道

图片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外,孩子也会依恋其他人,比如祖父母、同伴。这类感情会与亲子间的情感形成竞争,削弱父母的权威,淡化父母的爱,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具破坏力的,就是越来越亲密的同伴关系。

当孩子感觉父母无法主导自己时,而自己对依恋的需求并没有消失,就会自动依赖其他关系,不再相信父母。他们不再把父母、老师或其他成年人视为导师或榜样,而是转向了并不具备教养能力的群体——同伴。他们不再向成年人“取经”,却从不成熟的同龄人那里接受“教育”,而自己都不成熟的人,必然无法“教育”出成熟的孩子。一旦孩子与同伴在彼此的“教育”中长大,会更不愿听从父母的教养,变成管不住、教不会、长不大的孩子。

有个术语最适合描述这种现象,那就是“同伴导向”。同伴导向,会削弱父母的权威,让父母不得不依据各种手册、专家建议及社会期望来教养孩子。这也是我们一定要重视亲子依恋的重要原因。

究竟什么是同伴导向?

让我们先从导向说起。导向,是一种帮助人们明确方向、熟悉环境的动力,是人类的原始本能和需求。与导向相反的是失去方向,会带来困惑迷茫的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下,人的情感和目标混乱交错,如同乱麻。

当失去方向时,人类会和所有生物一样,急切地从其他生物身上寻找提示,以便为自己确定方向。我们的孩子,也具备这样的定向本能。孩子们定向的过程,酷似于磁针会自动转向北极,孩子们也会转向一个集权威、联结和温暖于一体的力量源头。

图片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无法忍受没有标杆人物的,他们无法忍受“导向缺失”,因为这会让他们自己迷失方向。父母及任何扮演父母角色的成年人,都是大自然为孩子专门打造的定向“磁极”。父母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再也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一旦有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容易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

人类这种的定向本能,和小鸭子的印刻本能非常相似。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会立刻把鸭妈妈当作印刻的对象——它们跟在鸭妈妈的身后到处跑,留意妈妈的行为和移动轨迹,直到自己变成一只大鸭子。不过,当鸭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小鸭子的印刻本能依然发挥着作用,只是目标会变成离自己最近的、能移动的事物——一个人、一只狗,甚至是一个玩具。但毋庸置疑的是,小鸭子要想顺利长大,无论是人、狗还是玩具,其作用肯定无法和鸭妈妈相提并论。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成年人的引导,他们也会朝离自己最近的人寻求定向,接受对方的教育和引导。但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是不能同时向成年人和其他孩子寻求定向的,因为他们的大脑接受不了两个相互矛盾的指示,所以,他们会自动在父母和同伴中进行选择,决定接受哪一方的价值观、引导和文化。身为父母,只有和孩子构建了原生依恋关系,才能承担起引导孩子定向的责任。

如此说来,孩子是不是不该交往同龄朋友,也不能和其他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呢?当然不是。正相反,孩子和同伴建立关系不仅十分正常,还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孩子如果能生活在一个以成年人为导向的氛围中,更成熟的一代人(也就是成年人)能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孩子之间的互相依赖,不仅不会让孩子丧失自己的方向,更不会导致孩子拒绝父母的引导。

但问题在于,很多父母和孩子间的原生关系本身就没建立好,于是,同伴感情才开始取代亲子感情,同伴成为孩子的主导。而原本很正常的同伴关系,也随着孩子们成为彼此成长的主导,而变得不正常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