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是我听到孩子的独立性最好的答案

 安步看影视书 2022-06-28 发布于河北

“孟母三迁”一个星期多后,孩子的那些不良行为消失了,又成为了那个能够接受父母引导,跟父母讨论和总结经验的样子。

我知道这不是因为这个方法多管用,而是我们跟孩子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是亲密和稳固的。效果就是跟孩子是双向奔赴的交流,我能够感受到她在发挥自己的意志力。

有时候她的爸爸会打破规则,她反而会提醒道:“爸爸,不能再看平板电脑了,妈妈说要坚持一下。”

但我会一直跟她强调,你可以犯错误,我们一样爱你,但不能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有时候跟她一起画画,纠正她的坐姿时,她会改正并且诚恳地跟我说,“抱歉,妈妈,我忘记了,谢谢你帮我纠正。”

这是我这个阶段听到的最暖心的话,让我觉得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回馈。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看到她在复制粘贴那个同学的言行举止了,她还是会发小脾气,但是依然是她自己。

我当时也犹豫过,这样做是不是容易让孩子玻璃心,毕竟她依然会去社交,也不能保证不会受到其他同伴的负面影响。

但在看过加拿大心理医生加博尔·马泰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后,我真正地松了一口气。

对于解决同伴导向的影响,书里是这么建议:“要想让孩子成熟,就要先把孩子和同伴分开,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越独立,也就越能和他人愉快相处,而且不会丧失自我。很多父母认识不到孩子和同伴分开的重要性,结果往往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陷入迷雾。”

决定让恩宝跟同伴分开我是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的,当时还没有依据让我有信心这么做是否正确。

我只是想起自己学生时代被同伴导向时的感受,当我努力后依然无能为力时,我只想逃离那个环境和那个人。

我多次在恩宝身上看到,那个同伴带给她的伤害。虽然她自己没有意识到,大多时候她也玩得挺开心的,但为了融入群体而模仿群体的习惯,以及掩盖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我是通过观察觉察到的。

尤其是又接触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后,我很快就看到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当我给足了她依恋感,她的同伴需求自然而然就不需要了。

在这个过程里,我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被同伴导向的心理状态。我更加意识到,我可以为孩子做点什么,让她们将来避免被同伴导向或尽量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我在平台上收到不少关于友谊的请教,其实都是关于同伴导向的问题。

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说,“同伴会影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重要的,甚至如何定义自己。”

不管是幼儿还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还不成熟,没有那个心智和经验来处理自我和本我的冲突。

如果没有成熟的成年人的导向作用,他们是没有那个切入口感知到光明和黑暗的区别,也没有机会,甚至要摔得头破血流才能了解到自己的潜能。

所以,我始终觉得在爱孩子的同时要管教孩子,不要无底线和无原则地去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在孩子还没成熟前,他们不存在个人独立性,就是需要依赖抚养者生存,需要抚养者普及规则,教会基本的互动礼节。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开始就警觉恩宝那个同伴的原因。孩子在入园后,就已经从家庭过渡到社会了。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没学过的东西长大后就会,也不指望孩子是个社交小能手,而是要一点一点给孩子灌输这个概念,让孩子做好准备去社交的时候尽量能体验到积极美好的情绪。

但并不是孩子教了就会,否则也就不存在同伴导向的问题,而且我觉得所有家长都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书中提到,“令人震惊的是,绝大多数孩子自杀并不是因为父母,而是因为受不了同伴对待自己的方式。孩子受同伴的影响越大,当他遭遇同伴的冷漠、排斥和孤立时,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马上就想起自己中小学时被困扰在同伴导向的痛苦中。

我现在特别庆幸,也感谢我的妈妈当时引导我怎么去处理。她没有教我去反击,也没有教我去迎合,而是启动自己的调控能力,手把手教我以成熟的思想去解决。

虽然我那个时候依然因为同伴关系而痛苦,但某种程度上,她把我从同伴导向的陷阱里拔出来。我现在依然记得,在那段时间,我是非常依恋妈妈,而她也及时和足够地回应了我的依恋需求。

因此,我非常清楚同伴导向的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影响,那对孩子来说就是如虎添翼,而如果是消极的影响,那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很可惜,别说幼儿同伴了,就是青春期的同伴,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成熟,不乐观的。

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就有必要跟恩宝谈到友谊这个东西。我相信,比起爱情,她将来面临友情会更早,甚至现在就在面临这个东西。

这本书看似是育儿书,但我看完整本书发现,它也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生的书。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不谋而合,我觉得自己似乎在跟它交谈。

比如这段话,“对于不成熟的人,友谊这个概念是毫无意义的。友谊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保留个性。现实中,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培养出拥有这种友谊的能力。在孩子具备这种能力之前,他们真的不需要朋友,只需要依恋。”

我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是体会不到这个认知的,就是够不到这个层面,所以只是局限在情绪里。后来有了一点生活经验打底,加上看书反思和总结后,我够到这个层面,并且能够做到。

就是我们成年人的心智尚且都要被提炼出来,更何况没有实战经验的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尽量早点跟孩子探讨人生经验。

当然,前提是孩子乐于跟你交流,她感兴趣。一旦她没有兴致了就立即停下来。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觉察自己,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对父母来说,难点在于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孩子的行为转移到培养亲子关系上。”

大部分时候我是在培养亲子关系,有时候聚焦孩子行为问题的时候,我控制不住要求孩子改正,孩子对抗却又需要安抚,我虽然抱着孩子却依然关注行为问题,我的身体能量变化是很明显的,会连续两三天身心俱疲。

觉察到身体能量变化后知道不能这么处理,反思自己方式错误,于是尽量忽略行为问题,培养亲子关系。

无论当下多生气,我会强迫自己先过去抱住孩子,跟孩子开玩笑活跃一下氛围,很快她就柔和起来,我的身体能量也跟着活跃起来,身心轻松起来,于是孩子开始乐于接受,反思和总结,我才发现我们的能量是可以起到叠加效果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和期待孩子独立的那天,那意味着父母从成为孩子导向的主体作用变成了辅助作用,可以把孩子对自我负责的担子交还给她。

我确实有刻意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她快到两岁的时候就自己吃饭和穿鞋袜。我不知道当时孩子会不会觉得被妈妈推开了,不被允许再依赖父母了?

现在四周岁多的她已经会自己收拾房间和洗碗,自己阅读绘本和完成基础的作业,除了做饭,基本能够照顾好自己,也能愉快充实地独处。

有时候她要自己做的时候就自己做,需要我们替她做,我们就直接替她完成。

作者在《每个孩子需要被看见》的书里写道:“放手与独立,并不是矛盾的。孩子当然需要独立,但独立需要有两个前提:要在父母的教养任务完成之后;而且,独立的目标是让孩子做自己。”

我觉得这是很高级的一种育儿和自我教育的方式,不仅仅对孩子来说,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

我也是后来才明白,融入社会要遵守群规,但也可以做最舒服的自己,不要刻板地把自己挤进社会的框架里。

人生是一个很宏大复杂的课题研究,虽然我一直秉持着尽量尊重孩子将来的每一个选择,但我希望她们的选择像电脑分析和筛选数据那样,是通过对自我性格和能力的了解,对现实和理想的权衡,最后确认和做好准备可以承担后果那样做出的选择。

这就是我们父母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帮助孩子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孩子真的学会独立,父母可以放手去过属于自己人生的坦然和底气。

我很清楚自己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余生能够少为孩子操心,甚至不操心,也能够借她们的目光看到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

当然,我也经常在育儿的路上翻车,是那种典型的反面教材。但我也一直在学习和修正,在反思和总结。

我只是希望自己在成为孩子导向期间,能够尽量抓住时机帮助孩子成长,尽量给孩子以后的人生攒点心灵财富,能够在她们将来顺利解决问题,或是在看到某本书某部电影时在内心里感谢父母做过的某件事,就像我在内心里感谢父母曾经为我那么做过。

最后用本书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其实,父母只要知道了怎样和孩子相处,知道自己该在孩子心中扮演什么角色,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指导建议,理解力和同理心就会引导父母做出正确的行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