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叶粑

 金起点心理1 2021-08-07

“包谷粑——”“麦子粑——”“桐叶粑——”

每天街上都会传来这样的叫卖。

这三种粑粑,前面两种是用粑粑制作的食品原料来命名的,后一种是用包装粑粑的材料来命名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桐叶粑不能和包谷粑、麦子粑并列在一块儿。

只要是用桐子树叶做包装的,无论里面的原材料是玉米还是麦面,都叫桐叶粑。

吃桐叶粑,主要是想吃浸润到粑粑里的桐子树叶散发出的那种悠悠的清香。倘若是久居异地,听到桐叶粑的叫卖,闻到桐叶粑的清香,钻心的乡愁足可以减去大半。

桐叶粑,家乡特有的粑粑呀!

原始粗陋,原汁原味的粑粑。

它的形状单调。月牙形和三角形是它主要的形状。

月牙形桐叶粑,一般不会用桐叶把粑粑全部包住,因为桐叶宽度不够。

三角形桐叶粑,宽度大于月牙形的,但它却全部用桐叶包裹住,一般三角形的要用上两片桐叶。像这种粑粑在包裹的时候,还有一定讲究:要考虑食用者吃的时候不沾手,方便剥开树叶。

桐叶粑要的就是那份原始的山野味道。制作的时候,不放食品添加剂,纯天然,吃起来除了有桐叶的清香,还有粗糙刺毛的感觉,嚼起来有劲道。

买桐叶耙的多半是中老年人,年轻的几乎没看见过,也许在家里中老年人的影响下,有的年轻人还是偶尔会吃上一两口桐叶粑。

即使这样,估计没几个吃过桐叶粑的年轻人去细细嗅过桐叶的清香。

桐子树离开年轻人太久了。就是中老年人,现在也难觅桐子树的倩影。

昨天,竟然看到有个老人在卖桐子树叶。我的口水一下泛起。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幅画面——买了包谷面、麦面,精心做了一锅桐叶粑。揭开锅盖,饱满的、绿绿的、散发清香的、麦香的、包谷香的桐叶粑,煞是可爱,令人垂涎欲滴。

问一把桐叶的价格,老人说:一把1.5元,两把2元。我买了一把。紧接着询问:您家是哪里的?那里还有多少桐子树?“现在哪里还有好多桐子树嘛,差不多砍光啦!我这点桐子树叶,还是在山上树林里去找的,辛苦得很,手上、脚上都被刺刺伤了。”

社会发展,桐子树几乎绝迹!

想当年,春寒料峭,桐子树花开,漫山遍野,白的,粉紫的,形如喇叭,向人们宣告春的和煦即将到来。清李鼎元有诗“仲春暖似夏初时,万县桐花开满枝

民间谚曰:叫花子,你莫夸,还有24天桐子花。桐子花开,春的寒流彻底远去,是多么叫人欢欣鼓舞!

想当年,读书书本脱线脱胶啦,没有钱买胶水粘接,就饭粒或面条沾上,但是沾得不紧,翻几下就又掉了。大人们就说,去,摘几个桐子来,剥开,用桐子水来粘贴。果然,桐子水把书页粘贴得紧紧的,虽然颜色黑黑的有点不好看。

偶然间,居然找到早年间保存下来的一本书,书里还能看到桐子水粘贴的痕迹。

想当年,九十月间,秋雨绵绵,农闲时,大人小孩蜷缩家里,干啥呢?男人修补农具,女人做针线活,小孩拿着工具,撬一个个烂得发黑的桐子,撬出里面的桐子,以便天晴晒干后,拿去卖钱,做一件冬衣或交上欠的学费。

据史料记载,重庆的万州,过去叫万县,因其所出产的桐油产量大、油质上乘,被誉为桐油之都,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桐油集散市场,当时有“清明油,满地流”的谚语。

当年,桐油用途广泛,如今,桐油的功能,被批量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新产品替代。桐子树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价值,而其观赏价值也比不上梧桐、柳树、榕树。

它从此由农人的宠儿变成了累赘,于是,被大肆屠戮。在城市、在农村田边地角,都没了它生存的土地。只有那些遗落在幽谷深山、僻壤峭壁、间杂在灌木林的桐子树,活了下来。

再也没有小孩的欢笑荡漾在桐子树下,飘荡在桐子树枝干间。

“叫你去读书,你去爬桐子树,怪谁呢?”

可见,当初,家乡的桐子树之多啊!多得不想上学的小孩可以徜徉在桐子树间,乐不思读,成为童稚时顽皮的一景。想起来嘴角不禁扬起。

今天,桐子树踪影难觅,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不要荒废时光,再也不能用老话:“叫你去读书,你去爬桐子树,怪谁呢?”

生活中鲜活的材料,形象的类比,教育人不费力。哪像现在,要教育孩子珍惜时光,好好读书,还要去背几句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去读几本书,翻看几篇励志鸡汤文或惊悚吓人的爆款文,举几个大款富豪、明星、流量担当树榜样,被教育者还会把你怼得一愣一愣的。

自然作物尚且经历大浪淘沙,芸芸众生在时代洪流中,怎能不被裹挟?做中流砥柱还是随波逐流?

心境+实力+意志力=你的现在+未来+幸福力

2020年7月28日星期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