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0讲 第8章 君子可下流【我读老子】

 丁丁读书会 2021-08-07

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导读

老子多是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归纳、比拟,老子哲学缺乏演绎推理的严谨性。但对人的研究,那个时代离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还很远很远。

用水说明“道”,从水的不争和居下流引申对人生的方法论意义——水的七性。

从居善地到动善时,循序渐进,前面是基础,是灵魂,是抽象,后面是实际操作,是具体。

老子哲学之一特征:

“道可到,非常道”,道闻之不见其声,摸之不不见其体。

老子用了很多具体形象说明“道”:“水”、“玄牝”“婴孩”等,

选取具体形象某些方面的特性,比如“道冲”,取水的柔性和水的用之不竭。

唐: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牝:“道”生养万物的功能。

本章:用水说明“道”生养万物中的许多至高无上的品质。

老子取这些具体形象好的一面(伦理道德的层面)。

水性杨花,洪水猛兽等带贬义的被老子过滤掉。

即便水性杨花中水的易变性,在本章中也表现为积极的一面。

老子哲学尽管也有从具体中抽象出普遍的特性,

但所观察的事物范围小(选取的样本数量少),多在表面的比拟或归纳,缺少演绎推理的严谨性。

“水善利万物”,撇开很多不利万物的情况。

水是由水分子H₂O构成,外国的水,中国的水,无一例外,具有普遍性。

老子将自己对战争、对世事的看法,用具体的形象做比拟,易于理解,但又不具普遍性,适用的事例很可能仅限于老子所打的比方。

有时要像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

有时必须像石头刚强,枪杆子里出政权。

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时俱进。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有层次,上善是高层次的善,或至善。

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唐: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

水的天性是至善,他的支流(流派)显出神异又源远流长。诗中“上善”出自本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有益于万物,但不邀功论赏,很随和,怎么都行。

老子知道大禹治水,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据史料,春秋战国时期共发生水灾34次。水并不总是利于万物。

为什么老子一次次地用水说明产生万有之物的“道”呢?为什么说水善利万物呢?

现代科学:身体70-80%都是水。

老子当然不知道这个结论。

但古人观察事物“近取诸身”,老子肯定通过观察,人喝水比吃饭更重要。

新闻:被埋在煤矿里的工人,没水喝,喝自己的小便维持生命,等待救援。

《红楼梦》中的神话: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因干旱奄奄一息,神瑛侍者舀水浇灌,绛珠草要转世报答,还是用水,只不过用眼泪水。

可见水对生命有多么重要。

文明发源地,几大文明均是在大河流域: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古巴比伦的两河。

纵使老子不知道其它文明,他肯定知道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

老子依据以上这些事实说水善利万物?

恰恰说明老子的睿智,万事万物中独独看到了水对其它事物的不可或缺性。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不争夺,随和,怎么都可以,佛系,佛性。

用锅碗瓢盆装都可以,怎么装怎么来;

堵住它也可以,它绕道,懒得与你争,不屑于与你争。

赌就赌呗,往高处涨,如三峡大坝;

用管子在山里接泉水,怎么引它怎么来,引到哪就到哪;

水还润物细无声,水养万物不求回报,这不是佛性是啥?

此外,水处众人之所恶,大家都不去的地方它去,上刀山下火海,滚到臭水沟也在所不辞,勇往直前。

《论语》19.2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其实商纣没大家说的那么坏,之所以这样,因为商纣被认为是坏人,大家把所有的坏都归到他头上。

君子都憎恶处在下流,一旦居下流,所有坏名头都戴在他头上。

但水不怕,它处众人之所恶,这种处卑守静,后其身外其身,置之度外的精神很接近于道。

几,接近。接近”,而非“就是”道。

因为水是“有”,看得到摸得着的具体形象,而道是“无”,闻之不见其声,摸之不见其体。

说水接近于道,强调水“利万物而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的作用和特性与道相似,而不是说道“本身”。

人学水之善,在具体的行动中有哪些表现?

也即方法论,告诉人怎么做。

把大象放到冰箱里的三部曲:打开冰箱门,放进大象,关上冰箱门。很明了。

本章操作性不强,但相比“道”这个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东西,也算很具体了。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很多前辈把这7个“善”解释为“善于”,尽管也说得过去,但我认为与上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义不符。

上善若水,善是名词,善良,仁慈等积极的好的一面。这7个善也应该是这个意思。

居善地:“居”这件事情上的“善”,应是选择地方,选择什么样的地方呢,像水一样,处众人之所恶。   与孟母(战国时期)三迁相悖?

根据《老子》整体精神,不能胶柱鼓瑟地认为“居善地”的“地”仅仅是指居住的地方,应引申:居下,行己不争,避高处下;

具体一点:放下架子,低调。

无论是国君,还是地方长官,无论是老板还是家长,如果能谨记这一条,往往能做到以柔克刚。

可惜经常做不到,家长有切身体会,总是以为自己懂得多,还喜欢说教,这样很不好。

心善渊:渊,渊兮,似万物之宗,深得不可测,深藏奥妙。

陈鼓应解释为沉静。“渊”字有这层意思。

但很容易让人想到城府很深,

不如解释为心的“善”应做到内心平静,不轻易被外物动摇,因为深渊往往是静止的,外无水波,内里透明。

与善仁:与,与人交往。

鸟兽不可与同群,无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与人交往的善应该做到仁。仁,两个人,仁者爱人,把人当人看。

不论自己有多位高权重,不管自己对别人有多大的恩惠,都要做到这一点。

陶渊明去做官,请仆人照顾家里,给自己孩子留了一张条:此亦人子,亦善待之。

“与善仁”就是水的不争,水的居下,水的平静即心善渊。

言善信:言语方面说话算话。

这跟水有什么关系呢?

唐: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有潮信,嫁与弄潮儿。

唐朝贸易发达,商人到处奔走,久出不归,妻子在家盼望丈夫归来总是落空。所以抱怨:早知道就嫁给涨潮时撑船泅水表演技艺的年轻人了。因为潮水是非常准时的,很守信用。

但老子当时看到过潮水吗?

依部分史料,孔子向东“乘桴浮于海”,孔子在鲁国,靠近海,有可能看到过潮水。

老子出生于中原楚地,在中原洛阳工作,加上交通不便,很难说老子看到过海。

那么老子为什么把“言善信”与水联系起来呢?

一种可能:四季雨水的不同,春天雨水多,春雨贵如油,很利于春耕播种;夏天阵雨多,一阵雨后气温降一点,凉快;秋季天干物燥,很利于收获;冬天下雪,动物冬眠。这些从天上下来的水非常守时。

正善治:正,政也。在为政这件事情上的“善”应该做到治。

治与水有什么关系呢?治是三点水,水平,一碗水端平,表示公平公正。

右边是一种神话里的动物形象,这种动物称为廌(音至),据说能明辨是非曲直,在审理案件时,能用角去顶那些不讲法理的人,字形的左下方是“水”,意思是廌在执法的时候能做到公平如水。


王弼本:为政之善,无秽无偏,如水之治,至清至平。

水平水平,水不会偏,无论你锅碗瓢盆怎么偏,水都保持平的。

事善能:做事这方面的“善”,要能力,要能干。

一方面:干成某事的能力,

另一方面:适应环境的能力。

水哪里都可以去,臭水沟可以,刀山火海可以,能屈能伸,挡住便绕道,能方能圆,曲直随形,反正要达到目标。

和光同尘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环境相处,外圆内方,“虎狼丛中可安身”,是真本事。

动善时:蒋锡昌引用庄子的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不过这里的“其动若水”更多指动的状态,而非时机的选择。

司马迁在讲道家之学时说,与时迁徙,应物变化。《周易》最重变化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在第一位,。识时务者为俊杰,与时俱进,等待时机,不要盲动。

这与水有什么关系呢?

水的不争个性,雨水的守时,其实也包含不盲动。

时机一旦合适,动起来就像水一样。

反面例证:三峡大坝,据说四川地震因大坝而起?拦我的时候不跟你争,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机到了,地震洪水什么的,就来了。

本章末尾再强调水的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有“夺”之意;尤,祸患。

居善地,处下,不争夺;

心善渊,要争夺便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

与善仁,不争,佛性;

言善信,守信用,不争才有利于言善信,处处算计很难做到;

正善治,心不能保持平静(心善渊)很难做到公平;做到了不争,才可以心善渊;

动善时,老想着争夺,很容易冒进,冒进就是没把握好时机。

还可以看看:

初一(七上)必读的《朝花夕拾》,深度解读带你走向智慧之光【读书课堂】

第9讲 第7章 愿我们的情天长地久【我读老子】

万历十五年:竟然不是皇帝说了算?【读书人】

人们为什么喜欢游戏不喜欢工作【读书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