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膏药方剂(下)

 nqj0108 2021-08-07

  名称:暖脐膏

  处方:当归80g 白芷80g 乌药80g 小茴香80g 八角茴香80g 木香40g 香附80g 乳香20g 母丁香20g 没药20g 肉桂20g 沉香20g 麝香3g

  制法:上十三味,乳香、母丁香、没药、肉桂、沉香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当归等七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48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1500~210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布或纸上,即得。

  规格:每张净重(1)3g(2)15g(3)30g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行气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少腹冷痛,脘腹痞满,大便溏泻。

  用途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猴头健胃灵胶囊

  处方:猴头菌培养物浸膏、海螵蛸、延胡索(制)、白芍(制)、香附(制)、甘草(制)

  制法:上六味,猴头菌培养物浸膏系取猴头菌培养物,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7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70℃)的浸膏。每100g浸膏加辅料约50g,混匀,干燥;其余海螵蛸等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灭菌,与上述粉末混匀,装入胶囊,即得。

  性状: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黄色的粉末;气芳香,味甜、微苦。

  规格:每粒装0、34g

  功能主治: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肝胃不和,胃脘胁肋胀痛,呕吐吞酸;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蛤蚧定喘丸

  处方:蛤蚧11g 瓜蒌子50g 紫菀75g 麻黄45g 鳖甲(醋制)50g 黄芩50g 甘草50g 麦冬50g 黄连30g 百合75g 紫苏子(炒)25g 石膏25g 苦杏仁(炒)50g 石膏(煅)25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10~2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7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色至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苦、甜。

  规格:小蜜丸每60丸重9g,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滋阴清肺,止咳定喘。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5~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紫雪

  处方:石膏144g 寒水石144g 滑石144g 磁石144g 玄参48g 木香15g 沉香15g 升麻48g 甘草24g 丁香3g 芒硝(制)480g 硝石(精制)96g 水牛角浓缩粉9g 羚羊角4、5g 麝香3、6g 朱砂9g

  制法: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块,加水煎煮三次。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兑入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棕红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微苦。

  规格:每瓶装1、5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g,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g,一日1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紫草膏

  处方:紫草500g 当归150g 防风150g 地黄150g 白芷150g 乳香150g 没药150g

  制法:上七味,除紫草外,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当归等四味酌予碎断,另取食用植物油60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将紫草用水湿润,置锅内炸至油呈紫红色,去渣,滤过。另加蜂蜡适量(每10g植物油加蜂蜡2~4g)熔化,待温,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即得。

  性状:为紫红色的软膏;具特殊的油腻气。

  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

  用途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隔1~2日换药一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眩丸

  处方:川芎200g 白芷200g 薄荷100g 荆芥穗100g 石膏100g

  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微甜而后辛、凉。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用于风热头晕目眩,偏正头痛,鼻塞牙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热解毒口服液

  处方:石膏670g 金银花134g 玄参107g 地黄80g 连翘67g 栀子67g 甜地丁67g 黄芩67g 龙胆67g 板蓝根67g 知母54g 麦冬54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金银花、黄芩外,其余生石膏等十味先温浸1小时,煎煮二次(待沸腾后,稍冷加金银花和黄芩),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4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65%~70%,冷藏48小时,滤过,回收乙醇,加入0、5%活性碳,加热30分钟,滤过,加水至1000ml,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性状:为棕红色的液体;味甜、微苦。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发热面赤,烦燥口渴,咽喉肿痛等症;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胃黄连丸(大蜜丸)

  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制法:以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微甜后苦。

  规格:每丸重9g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胃黄连丸(水丸)

  处方:黄连80g 石膏80g 桔梗80g 甘草40g 知母80g 玄参80g 地黄80g 牡丹皮80g 天花粉80g 连翘80g 栀子200g 黄柏200g 黄芩200g 赤芍80g

  制法:上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为黄色至深黄色的水丸;味微苦。

  功能主治: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清肺消炎丸

  处方:麻黄、石膏、地龙、牛蒡子、葶苈子、牛黄、苦杏仁(炒)、羚羊角

  制法:以上八味,羚羊角、牛黄分别粉碎成极细粉,其余麻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羚羊角等粉末配研,混匀,过筛。每100g粉末用炼蜜60~80g加适量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气腥,味微辛、苦。

  规格:每60丸重8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阻肺,咳嗽气喘,胸胁胀痛,吐痰黄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周岁以内小儿一次10丸,一岁至三岁一次20丸,三岁至六岁一次30丸,六岁至十二岁一次40丸,十二岁以上一次6丸,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风寒表证引起的咳嗽,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黄连上清丸

  处方:黄连10g 桅子(姜制)80g 连翘80g 蔓荆子(炒)80g 防风40g 荆芥穗80g 白芷80g 黄芩80g 菊花160g 薄荷40g 酒大黄320g 黄柏(酒炒)40g 桔梗80g 川芎40g 石膏40g 旋覆花20g 甘草40g

  制法: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50~17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孕妇慎用;脾胃虚寒者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消渴灵片

  处方:地黄200g 五味子15g 麦冬100g 牡丹皮15g 黄芪100g 黄连10g 茯苓17g 红参10g 天花粉100g 石膏50g 枸杞子100g

  制法:上十一味,茯苓、天花粉、石膏、红参、黄连、牡丹皮粉碎成细粉,其余地黄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6~1、38(80℃)的清膏,与上述粉末混合,干燥,粉碎成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960片,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片;味苦、甘。

  功能主治:滋补肾阴,生津止渴,益气降糖。用于成年非胰岛素依赖性轻型、中型糖尿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忌服,忌食辛辣。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益母草膏

  来源:为益母草经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益母草,切碎,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红糖200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功能主治:活血调经。用于经闭,痛经及产后瘀血腹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1~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益母草流浸膏

  来源:为益母草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益母草1000g,切碎,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约500ml,放冷,加入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沉淀,滤过。滤渣用45%乙醇洗涤,洗液与滤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放冷,滤过,调整乙醇量至规定浓度,并使总体积为1000ml,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液体;味微苦。

  功能主治:调理月经,子宫收缩药。用于月经不调及产后子宫出血,子宫复原不全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5~10ml,一日15~30ml。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脑乐静

  处方:甘草浸膏35、4g 大枣125g 小麦416g

  制法:以上三味,取甘草浸膏,加水适量,加热溶化,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取大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冷却后加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小麦,加水煮沸10分钟后,于70~80℃温浸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浸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等量的乙醇,搅匀,静置24小时。取上述大枣和小麦的上清液,合并,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750g、甘草浸膏浓缩液及防腐剂适量,煮沸使溶解,滤过,加水至1000ml,混匀,即得。

  性状:为淡棕色的黏稠液体;气微,味甜。

  功能主治:养心,健脑,安神。用于精神忧郁,易惊失眠,烦躁及小儿夜不安寐。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夏枯草膏

  来源:为夏枯草经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夏枯草,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85℃)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或蔗糖200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涩。

  功能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头痛,眩晕,瘰疬,瘿瘤,乳痈肿痛;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乳腺增生症。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洋参保肺丸

  处方:罂粟壳120g 五味子(醋炙)30g 川贝母60g 陈皮60g 砂仁30g 枳实60g 麻黄30g 苦杏仁60g 石膏30g 甘草60g 玄参60g 西洋参粉45g

  制法:上十二味,除西洋参粉外,其余罂粟壳等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与西洋参粉配研均匀,过筛。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滋阴补肺,止嗽定喘。用于阴虚肺热,咳嗽痰喘、胸闷气短,口燥咽干,睡卧不安。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注意:感冒咳嗽者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 名称:洁白丸

  处方:诃子(煨)370g 寒水石(平制)210g 翼首草85g 五灵脂膏178g 土木香26g 石榴子26g 木瓜26g 沉香19g 丁香20g 石灰华13g 红花6g 肉豆蔻13g 草豆蔻13g 草果仁13g

  来源:为藏族验方。

  制法:上十四味,除五灵脂膏外,其余诃子等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五灵脂膏加炼蜜370g及适量的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性状:为暗褐色的水蜜丸;气香,味涩、苦、辛。

  规格:每丸重0、8g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泌浊。用于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

  用途用量:嚼碎吞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养阴清肺膏

  处方:地黄100g 麦冬60g 玄参80g 川贝母40g 白芍40g 牡丹皮40g 薄荷25g 甘草20g

  制法:上八味,川贝母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18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收集漉液,回收乙醇;牡丹皮与薄荷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收集蒸馏液,分取挥发性成分另器保存;药渣与其余地黄等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滤过,滤液与川贝母提取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加炼蜜500g,混匀,滤过,滤液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放冷,加入牡丹皮与薄荷的挥发性成分,混匀,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稠厚的半流体;气香,味甜,有清凉感。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养心定悸膏

  处方:地黄120g 麦冬60g 红参20g 大枣60g 阿胶20g 黑芝麻50g 桂枝30g 生姜30g 炙甘草40g

  制法:上九味,除阿胶外,红参切片,用温水浸泡1小时后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生姜绞汁;桂枝提取挥发油;其余甘草等五味与上述红参、生姜、桂枝三种药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加入红参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取黄酒30g烊化阿胶;另取蔗糖120g,制成糖浆,加入上述稠膏、烊化阿胶及炼蜜20g,继续浓缩至适量,放冷,加入生姜汁及桂枝挥发油,搅匀,制成约300g,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黏稠液体;气香,味甜。

  功能主治:养血益气,复脉定悸。用于气虚血少,心悸气短,心律不齐,盗汗失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20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腹胀便溏、食少苔腻者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姜流浸膏

  来源:为干姜经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干姜粉1000g,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9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至漉液接近无色、姜的香气和辣味已淡薄为止,收集续漉液,在60℃以下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液,混合,滤过,分取20ml,依法测定含量,余液用90%乙醇稀释,使含量与乙醇量均符合规定,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性状:为棕色的液体;有姜的香气,味辣。

  功能主治:健胃驱风药。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5~2ml,一日1、5~6ml。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复方牵正膏

  处方:白附子、地龙、全蝎、僵蚕、川芎、白芷、当归、赤芍、防风、生姜、樟脑、冰片、薄荷脑、麝香草酚

  制法:上十四味,除樟脑、冰片、薄荷脑和麝香草酚外,其余白附子等十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85%乙醇作溶剂,浸渍,渗漉,收集漉液,漉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05,与樟脑、冰片、薄荷脑和麝香草酚混匀,加入约4倍量重的由橡胶、松香、氧化锌、凡士林和羊毛脂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浅棕色或浅棕绿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规格:(1)4cm×6、5cm(2)6、5cm×10cm

  功能主治:舒经活络,调和气血。用于风邪中络,口眼歪斜,肌肉麻木,筋骨疼痛。

  用途用量:外用,贴敷于患侧相关穴位。贴敷前,将相关穴位处用温水洗净或酒精消毒。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使用过程中如有皮肤过敏,可暂停用药;贴敷期间应防受风寒;开放性创伤忌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复方草珊瑚含片

  处方:肿节风浸膏、薄荷脑、薄荷素油

  制法:上三味,肿节风浸膏系取肿节风,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5%,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4~1、26的清膏,即得。取肿节风浸膏,加入辅料适量,制成颗粒,干燥;将薄荷脑与薄荷素油混合使溶解,与上述颗粒混匀,压制成片,或包薄膜衣,即得。

  性状:为粉红色至棕红色的片或薄膜衣片;气香,味甜、清凉。

  规格:每片重(1)0、44g(小片)(2)1、0g(大片)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声哑失音;急性咽喉炎属风热证者。

  用途用量:含服,一次2片(小片),每隔2小时1次,一日6次;或一次1片(大片),每隔2小时1次,一日5~6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复方鸡血藤膏(鸡血藤膏)

  处方:滇鸡血藤膏粉218、75g 川牛膝59、5g 续断53g 红花5g 黑豆12、5g 糯米437、5g 饴糖300g

  制法:上七味,滇鸡血藤膏粉系取滇鸡血藤,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次3小时,第三次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烘干,粉碎,过六号筛,即得;将糯米洗净,蒸熟,烘干,粉碎,过六号筛,备用;川牛膝、续断、红花和黑豆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滇鸡血藤膏粉、上述熟糯米粉及饴糖,充分拌匀,制成块,干燥,制成1000g,即得。

  性状:为黑色的块状物;气糊香,味涩、微苦而后略甜。

  规格:每盒装200g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用于血虚,手足麻木,关节酸痛,月经不调。

  用途用量:将膏研碎,用水、酒各半炖化服,一次6~10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复方川贝精片

  处方:麻黄浸膏适量(相当于盐酸麻黄碱2、1g ) 川贝母25g 陈皮94g 桔梗94g 五味子53g 甘草浸膏15g 法半夏75g 远志53g

  制法:上八味,麻黄浸膏系取麻黄适量,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40(50℃)的清膏,干燥,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即得;川贝母、法半夏粉碎成细粉,过筛;陈皮提取挥发油,挥发油备用,药渣加水煎煮一次,滤过;五味子、远志、桔梗用6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与陈皮煎液合并,浓缩成稠膏,加入甘草浸膏、川贝母及法半夏的细粉及适量辅料,混匀,干燥,粉碎,加入麻黄浸膏,混匀,干燥,喷加陈皮挥发油,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褐色;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风寒咳嗽、痰喘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6片,一日3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封。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及孕妇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狗皮膏

  处方:生川乌80g 生草乌40g 羌活20g 独活20g 青风藤30g 香加皮30g 防风30g 铁丝威灵仙30g 苍术20g 蛇床子20g 麻黄30g 高良姜9g 小茴香20g 官桂10g 当归20g 赤芍30g 木瓜30g 苏木30g 大黄30g 油松节30g 续断40g 川芎30g 白芷30g 乳香34g 没药34g 冰片17g 樟脑34g 丁香17g 肉桂11g

  制法:上二十九味,乳香、没药、丁香、肉桂分别粉碎成粉末,与樟脑、冰片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生川乌等二十三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3495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1040~114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兽皮或布上,即得。

  性状:为摊于兽皮或布上的黑膏药。

  规格:每张净重(1)12g(2)15g(3)24g(4)30g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气滞血瘀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疼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闪腰贫气,脘腹冷痛,行经腹痛,湿寒带下,积聚痞块。

  用途用量:外用,用生姜擦净患处皮肤,将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或穴位。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孕妇忌贴腰部和腹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刺五加浸膏

  来源:为刺五加经加工制成的浸膏。

  制法:取刺五加1000g,粉碎成粗粉,加7倍量的75%乙醇,连续回流提取12小时,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浸膏50g,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的稠膏状物;气香,味微苦、涩。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3~0、45g,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枇杷叶膏

  来源:为枇杷叶经加工制成的煎膏。

  制法:取枇杷叶,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200g或蔗糖200g,加热溶化,混匀,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性状:为黑褐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涩。

  功能主治:清肺润燥,止咳化痰。用于肺热燥咳,痰少咽干。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阿魏化痞膏

  处方:香附20g 厚朴20g 三棱20g 莪术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川乌20g 大蒜20g 使君子20g 白芷20g 穿山甲20g 木鳖子20g 蜣螂20g 胡黄连20g 大黄20g 蓖麻子20g 乳香3g 没药3g 芦荟3g 血竭3g 雄黄15g 肉桂15g 樟脑15g 阿魏20g

  制法:以上二十四味,除阿魏、樟脑外,乳香、没药、芦荟、血竭、肉桂粉碎成细粉,雄黄水飞成极细粉,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其余香附等十六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加入阿魏、樟脑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性状: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规格:每张净重(1)6g(2)12g

  功能主治:化痞消积。用于气滞血凝,症瘕痞块,脘腹疼痛,胸胁胀满。

  用途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杏仁止咳糖浆

  处方:杏仁水40ml 百部流浸膏20ml 远志流浸膏22、5ml 陈皮流浸膏15ml 桔梗流浸膏20ml 甘草流浸膏15ml

  制法:上六味,另取蔗糖244g加水加热溶化,待冷,加入苯甲酸钠适量,依次加入远志流浸膏、桔梗流浸膏、甘草流浸膏、百部流浸膏、陈皮流浸膏、杏仁水,混匀,加水至1000ml,加滑石粉适量,搅匀,静置使沉淀,滤取上清液,灌装,即得。

  性状:为淡棕色液体;具气香,味甜而带苦涩。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用于痰浊阻肺,咳嗽痰多;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以上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ml,一日3~4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远志流浸膏

  来源:为远志经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远志中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1~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俟有效成分完全漉出,收集续漉液,在60℃以下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滤液,混合后滴加浓氨试液适量使微显碱性,并有氨臭,用60%乙醇稀释使成1000ml,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性状:为棕色的液体。

  功能主治:祛痰药。用于咳痰不爽。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0、5~2ml,一日1、5~6ml。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红药贴膏

  处方:三七、白芷、土鳖虫、川芎、当归、红花、冰片、樟脑、水杨酸甲酯、薄荷脑、颠茄流浸膏、硫酸软骨素、盐酸苯海拉明

  制法:上十三味,将三七、白芷、土鳖虫、川芎、当归、红花破碎,用90%乙醇回流提取三次,第一次加乙醇4倍量,提取2小时,第二、三次加乙醇3倍量,各提取1小时,静置,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40(40℃)的清膏。将橡胶、氧化锌等制成基质,加入上述清膏胭脂红适量,搅拌均匀,制成涂料。进行涂膏,盖衬,切片,即得。

  性状:为淡红色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瘀痛。

  用途用量:外用,洗净患处,贴敷,1~2日更换一次。

  储藏:置阴凉干燥处。

  注意:凡对橡皮膏过敏及皮肤有破伤出血者不宜贴敷。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防风通圣丸

  处方:防风50g 荆芥穗25g 薄荷50g 麻黄50g 大黄50g 芒硝50g 栀子25g 滑石300g 桔梗100g 石膏100g 川芎50g 当归50g 白芍50g 黄芩100g 连翘50g 甘草200g 白术(炒)25g

  制法:上十七味,除芒硝、滑石外,其余防风等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芒硝加水溶解,滤过;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滤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性状:为白色至灰白色光亮的水丸;味甘、咸、微苦。

  规格:每20丸重1g

  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阳和解凝膏

  处方:鲜牛蒡草480g (或干品120g )鲜凤仙透骨草40g (或干品10g )生川乌20g 桂枝20g 大黄20g 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 地龙20g 僵蚕20g 赤芍20g 白芷20g 白蔹20g 白及20g 川芎10g 续断10g 防风10g 荆芥10g 五灵脂10g 木香10g 香橼10g 陈皮10g 肉桂20g 乳香20g 没药20g 苏合香40g 麝香10g

  制法:上二十七味,除苏合香外,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与麝香配研,过筛,混匀。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酌予碎断,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另取红丹750~1050g,加入油内,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

  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

  规格:每张净重(1)1、5g(2)3g(3)6g(4)9g

  功能主治:温阳化湿,消肿散结。用于阴疽,瘰疬末溃,寒湿痹痛。

  用途用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

  储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安神补心丸

  处方:丹参300g 五味子(蒸)150g 石菖蒲100g 安神膏560g

  制法:上四味,安神膏系取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各3份及女贞子(蒸)4份、首乌藤5份、地黄2份、珍珠母20份,混合,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1(80~85℃)。将丹参、五味子、石菖蒲粉碎成细粉;按处方量与安神膏混合制丸,干燥,打光或包糖衣,即得。

  性状:为棕褐色的浓缩丸或糖衣丸;味涩、微酸。

  规格:每15丸重2g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3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安阳精制膏

  处方:生川乌24g 生草乌24g 乌药24g 白蔹24g 白芷24g 白及24g 木鳖子24g 关木通24g 木瓜24g 三棱24g 莪术24g 当归24g 赤芍24g 肉桂24g 大黄48g 连翘48g 血竭10g 阿魏10g 乳香6g 没药6g 儿茶6g 薄荷脑8g 水杨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上二十四味,血竭、乳香、没药、阿魏、儿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为1、05的流浸膏,待冷后加入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混匀。其余生川乌等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时,第三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的清膏。与上述流浸膏合并,混匀,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微红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规格:8cm×0、5cm

  功能主治:消积化症,逐瘀止痛,舒筋活血,追风散寒。用于症瘕积聚,风寒湿痹,胃寒疼痛,手足麻木。

  用途用量:贴患处。

  储藏:密闭,置阴凉处。

  注意:用于症瘕积聚时,患者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羊胆丸

  处方:羊胆干膏53g 百部150g 白及200g 渐贝母100g 甘草60g

  制法:上五味,甘草、白及分别粉碎成细粉;其余羊胆干膏等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部分羊胆干膏等粉末起模,剩余的粉末与白及粉末混匀,用水泛丸,用甘草粉末包衣,干燥,即得。

  性状:为灰黄色的水丸;气微腥,味甘、苦。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止血。用于痰火咳嗽,痰中带血,百日咳。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3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伤湿止痛膏

  处方:伤湿止痛流浸膏50g 水杨酸甲酯15g 薄荷脑10g 冰片10g 樟脑20g 芸香浸膏12、5g 颠茄流浸膏30g

  制法:以上七味,伤湿止痛流浸膏系取生草乌、生川乌、乳香、没药、生马钱子、丁香各1份,肉桂、荆芥、防风、老鹳草、香加皮、积雪草、骨碎补各2份,白芷、山柰、干姜各3份,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约为1、05的流浸膏;按处方量称取各药,另加3、7~4、0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淡黄绿色至淡黄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疼痛,关节肿痛。

  用途用量:外用,贴于患处。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当归流浸膏

  来源:本品为当归经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当归粗粉1000g,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至漉液近无色或微黄色为止,收集续漉液,在60℃以下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液850ml,混合,用70%乙醇稀释至1000ml,静置数日,滤过,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液体;气特异,味先微甜后转苦麻。

  功能主治: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痛经。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5ml,一日9~15ml。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老鹳草软膏

  来源:为老鹳草经加工制成的软膏。

  制法:取老鹳草1000g,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等量的乙醇使沉淀,静置12~24小时,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加对羟苯乙酯0、3g、羊毛脂50g与凡士林适量,混匀,制成1000g,即得。

  性状:本品为褐紫色的软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收敛生肌。用于湿毒蕴结所致的湿疹,痈、疔、疮、疖及小面积水、火烫伤。

  用途用量:外用,涂敷患处,一日1次。

  储藏:密闭。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代温灸膏

  处方: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

  制法:以上四味,生姜、肉桂、辣椒分别粉碎成粗粉,用乙醇浸渍三次,第一次24小时,第二次72小时,第三次48小时,浸渍液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70℃)的清膏,加入由橡胶、氧化锌、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再加入肉桂油,混匀,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橘黄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温通经脉,散寒镇痛。用于风寒阻络所致腰背、四肢关节冷痛;及风寒内停引起的脘腹冷痛,虚寒泄泻;慢性虚寒型胃肠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外用,根据病证,按穴位贴一张。

  储藏:密闭,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甘草流浸膏

  来源:为甘草浸膏经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甘草浸膏300~400g,加水适量,不断搅拌,并加热使溶化,滤过,在滤液中缓缓加入85%乙醇,随加随搅拌,直至溶液中含乙醇量达65%左右,静置过夜,仔细取出上清液,遗留沉淀再加65%的乙醇,充分搅拌,静置过夜,取出上清液,沉淀再用65%乙醇提取一次,合并三次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测定甘草酸含量后,加水与乙醇适量,使甘草酸和乙醇量均符合规定,加浓氨试液适量调节pH值,静置,使澄清,取出上清液,滤过,即得。

  性状:为棕色或红褐色的液体;味甜、略苦、涩。

  功能主治:缓和药,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能减轻对咽部黏膜的刺激,并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与去氧皮质酮样作用。用于支气管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5ml,一日6~15ml。

  储藏:密封。

  注意:本品连续服用较大剂量时,可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停药后症状逐渐消失。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牛黄解毒丸

  处方:牛黄5g 雄黄50g 石膏200g 大黄200g 黄芩150g 桔梗100g 冰片25g 甘草50g

  制法:以上八味,除牛黄、冰片外,雄黄水飞成极细粉;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的大蜜丸;有冰片香气,味微甜而后苦、辛。

  规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禁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牛黄上清丸

  处方:牛黄2g 薄荷30g 菊花40g 荆芥穗16g 白芷16g 川芎16g 栀子50g 黄连16g 黄柏10g 黄芩50g 大黄80g 连翘50g 赤芍16g 当归50g 地黄64g 桔梗16g 甘草10g 石膏80g 冰片10g

  制法:以上十九味,除牛黄、冰片外,其余薄荷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少林风湿跌打膏

  处方:生川乌16g 生草乌16g 乌药16g 白及16g 白芷16g 白蔹16g 土鳖虫16g 木瓜16g 三棱16g 莪术16g 当归16g 赤芍16g 肉桂16g 大黄32g 连翘32g 血竭10g 乳香(炒)6g 没药(炒)6g 三七6g 儿茶6g 薄荷脑8g 水杨酸甲酯8g 冰片8g

  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外,血蝎、乳香、没药、三七、儿茶粉碎成粗粉,用90%乙醇制成相对密度1、05的流浸膏,其余生川乌等十五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二次各3小时,第三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1、30(80℃)的稠膏。与上述流浸膏合并,待冷却后加入薄荷脑、水杨酸甲酯、冰片,混匀,另加8、5~9、0倍重的由橡胶、松香等制成的基质,制成涂料,进行涂膏,切段,盖衬,打孔,切成小块,即得。

  性状:为微红色的片状橡胶膏,布面具有小圆孔;气芳香。

  规格:(1)5cm×7cm(2)8cm×9、5cm

  功能主治:散瘀活血,舒筋止痛,祛风散寒。用于跌打损伤,腰肢酸麻,腹内积聚,风湿痛。

  用途用量:贴患处。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孕妇慎用或遵医嘱。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止嗽定喘口服液

  处方:麻黄1000g 苦杏仁1000g 甘草1000g 石膏1000g

  制法:以上四味,除苦杏仁外,其余石膏等三味加水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50℃)的清膏,放冷,加乙醇适量,静置,吸取上清液,余液滤过,滤液与上清液合并,加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8~8、5,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1000ml。苦杏仁配制成杏仁水备用。将上述浓缩液用适量蒸馏水稀释,搅匀,加苦杏仁水及蜂蜜、聚山梨酯80、苯甲酸钠等适量,加水至全量,用枸椽酸调节pH值至4、5~5、5,搅匀,滤过,静置,灌装,灭菌,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的液体;气微香,味甜、微酸、涩。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表寒里热,身热口渴,咳嗽痰盛,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急慢性支气管炎。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儿童酌减。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止嗽化痰丸

  处方:罂粟壳625g 桔梗250g 知母125g 前胡125g 陈皮125g 大黄(制)125g 甘草(炙)125g 川贝母125g 石膏250g 苦杏仁187、5g 紫苏叶125g 葶苈子125g 款冬花(制)125g 百部(制)125g 玄参125g 麦冬125g 密蒙花75g 天冬125g 五味子(制)75g 枳壳(炒)125g 瓜蒌子125g 半夏(姜制)250g 木香75g 马兜铃(制)125g 桑叶125g

  制法:以二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打光,即得。

  性状:为黄褐色或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酸、苦。

  规格:每6~7丸重1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定喘。用于痰热阻肺,久嗽,咳血,痰喘气逆,喘息不眠。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丸,一日1次,临睡前服用。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风寒咳嗽者不宜服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止咳橘红口服液

  处方:化橘红66g 陈皮44g 法半夏33g 茯苓44g 款冬花22g 甘草22g 瓜蒌皮44g 紫菀33g 麦冬44g 知母22g 桔梗33g 地黄44g 石膏44g 苦杏仁(去皮炒)44g 紫苏子(炒)33g

  制法:以上十五味,石膏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滤液备用;化橘红、陈皮、款冬花、苦杏仁四味用水蒸气蒸馏,收集蒸馏液250ml;蒸馏器内药液滤过,滤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到60%,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备用;其余法半夏等十味,粉碎成粗粉与上述药渣混匀,照流浸膏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依法渗漉,收集漉液2700ml,与上述备用液合并,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与石膏水煎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1、06(50℃)。加入蔗糖80g,煮沸,静置24小时,滤过,加

  性状:为棕黑色的液体;气香,味甜、微苦。

  规格:每支装10ml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阻肺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满气短,咽干喉痒。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儿童用量遵医嘱。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忌食辛辣油腻。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止咳宝片

  处方:紫菀、橘红、桔梗、枳壳、百部、五味子、陈皮、干姜、荆芥、罂粟壳浸膏、甘草、氯化铵、前胡、薄荷素油

  制法:以上十四味,除薄荷素油、氯化铵、罂粟壳浸膏外,紫菀、甘草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成稠膏;其余桔梗等九味,粉碎成粗粉,混匀;用60%乙醇浸渍二次,每次48小时,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与紫菀、甘草稠膏合并,加辅料适量,干燥,粉碎,加罂粟壳浸膏、氯化铵,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喷加薄荷素油,压制成1000片,包衣,即得。

  性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显棕黑色;味微苦、咸。

  规格:0、25g

  功能主治:理肺祛痰,止咳平喘。用于外感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而黏,咳甚而喘或原有咳喘,因寒而发,痰多不易咯出以及慢性支气管炎与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久咳。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本品连服七日为一疗程,可以连续服用三至五个疗程。

  储藏:密封,避光。

  注意:孕妇、婴儿及哺乳期妇女忌服。肺热、肺燥之干咳及咳痰带血者慎用。服药期间不宜再受风寒,并禁食冷物、辣椒及各种酒类。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五味沙棘散

  处方:沙棘膏180g 木香150g 白葡萄干120g 甘草90g 栀子60g

  来源: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五味,除沙棘膏、白葡萄干外,其余木香等三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粉碎成细粉,混匀后,加沙棘膏混匀,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即得。

  性状:为深棕色的粉末;气香,味酸、甘而苦、涩。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热祛痰,止咳定喘。用于肺热久嗽,喘促痰多,胸中满闷,胸胁作痛;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处方:麝香、牛黄、珍珠、炉甘石(煅)、硼砂、冰片

  制法:以上六味,分别粉碎成细粉,混匀,取凡士林785g及羊毛脂50g,加热,滤过,放冷至约50℃,加入麝香等细粉,搅匀至半凝固状,制成1000g,即得。

  性状:为浅灰黄色或粉红色的软膏;气香,有清凉感。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用于各类痔疮,肛裂,肛周湿疹等病症。

  用途用量:外用,涂擦患处。

  储藏:密闭保存。

  注意:孕妇慎用或遵医嘱。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感冒颗粒

  处方:广藿香75g 菊花75g 连翘75g 大青叶125g 板蓝根75g 地黄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制法:以上十味,地黄、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菊花、大青叶热浸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广藿香、薄荷、连翘提取挥发油,其水溶液滤过,滤液与以上二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清膏;将石膏25g、板蓝根粉碎成细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混匀,即得。

  性状:为浅棕色的颗粒;味甜、微苦。

  规格:每袋装12g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用开水冲服。一岁以内一次6g,一岁至三岁一次6~12g,四岁至七岁一次12~18g,八岁至十二岁一次24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感冒茶

  处方:广藿香75g 菊花75g 连翘75g 大青叶125g 板蓝根75g 地黄75g 地骨皮75g 白薇75g 薄荷50g 石膏125g

  制法:以上十味,地黄、白薇、地骨皮、石膏(100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菊花、大青叶热浸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浸出液,滤过;广藿香、薄荷、连翘提取挥发油,其水溶液滤过,滤液与以上二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1、35(50℃)的清膏;将石膏25g、板蓝根粉碎成细粉。取清膏1份、蔗糖粉2份、糊精1份,与上述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加入挥发油,混匀,压块,即得。

  性状:为浅棕色的块状茶剂;味甜、微苦。

  规格:每块重6g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发热重,头胀痛,咳嗽痰黏,咽喉肿痛;流感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开水冲服,一岁以内一次6g,一岁至三岁一次6~12g,四岁至七岁一次12~18g,八岁至十二岁一次24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处方:麻黄90g 苦杏仁(炒)120g 石膏270g 甘草90g 黄芩180g 板蓝根180g 北豆根90g

  制法:以上七味,麻黄、石膏加水煎煮半小时,再加入苦杏仁等五味,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约600ml,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加蜂蜜200g、蔗糖100g及苯甲酸钠3g,煮沸使溶解,加水至总量1000ml,搅匀,冷藏24~48小时,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性状:为棕黄色的液体,久置有少量沉淀;味甘、微苦。

  规格:每支10ml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平喘,利咽。用于小儿外感,邪毒内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气促喘息,口干音哑,咽喉肿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岁至二岁一次3~5ml,三岁至五岁一次5~10ml,六岁至十四岁一次10~15ml,一日3次。用时摇匀。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川贝雪梨膏

  处方:梨清膏400g 川贝母50g 麦冬100g 百合50g 款冬花25g

  制法:以上五味,梨清膏系取鲜梨,洗净,压榨取汁,梨渣加水煎煮2小时,滤过,滤液与上述梨汁合并,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90℃)的清膏;川贝母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48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回收乙醇,备用;药渣与其余麦冬等三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4小时,第二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适量,加入上述川贝母漉液及梨清膏,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90℃)的清膏。每100g清膏取蔗糖400g,制成转化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稠厚的斗流体;味甜。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注意:忌辛辣食物。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川贝枇杷糖浆

  处方:川贝母流浸膏45ml 桔梗45g 枇杷叶300g 薄荷脑0、34g

  制法:以上四味,川贝母流浸膏系取川贝母45g,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O),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5天后,缓缓渗漉,收集初漉液38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俟可溶性成分完全漉出,续漉液浓缩至适量,加入初漉液,混合,继续浓缩至45ml,滤过;将桔梗和枇杷叶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5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蔗糖400g及防腐剂适量,煮沸使溶解,滤过,滤液与川贝母流浸膏混合,放冷,加入薄荷脑和适量杏仁香精的乙醇溶液,随加随搅拌,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粘稠液体;气香,味甜、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吐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大黄流浸膏

  来源:为大黄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制法:取大黄(最粗粉)1000g,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Ⅰ O),用6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以每分钟 1~ 3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续漉液 850ml,另器保存,继续渗漉,至渗漉液色淡为止,收集续漉液,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初漉液,混合后,用60%乙醇稀释至1000ml,静置,俟澄清,滤过,即得。

  性状:为棕色的液体;味苦而涩。

  功能主治:刺激性泻药,苦味健胃药。用于便秘及食欲不振。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 0、5~ 1ml,一日 1~ 3ml。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三黄片

  处方:大黄300g 盐酸小檗碱5g 黄芩浸膏21g (相当于黄芩苷15g )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棕色;味苦、微涩。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黄便秘;急性胃肠炎,痢疾。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小儿酌减。

  储藏:密闭。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九一散

  处方:石膏(煅)900g 红粉100g

  制法:以上二味,石膏研磨、红粉水飞,分别制成极细粉,配研,过绢筛(不得用金属筛),混匀,即得。

  性状:为浅橙色或浅粉红色的细腻粉末

  规格:每瓶装1、5g

  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溃后,流腐未尽,或已渐生新肉的疮口。

  用途用量:外用,取本品适量均匀地撒于患处,对深部疮口及瘘管,可用含本品的纸捻条插入,疮口表面均用油膏或敷料盖贴。每日换药一次或遵医嘱。

  储藏:密封,避光,防潮。

  注意:本品专供外用,不可入口。凡肌薄无肉处不能化脓,或仅有稠水者忌用。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儿童清肺丸

  处方:麻黄10g 苦杏仁(炒)20g 石膏40g 甘草10g 桑白皮(蜜炙)30g 瓜蒌皮30g 黄芩40g 板蓝根40g 橘红30g 法半夏30g 紫苏子(炒)20g 葶苈子10g 浙贝母40g 紫苏叶20g 细辛8g 薄荷30g 枇杷叶(蜜炙)40g 白前30g 前胡20g 石菖蒲30g 天花粉30g 青礞石(煅)10g

  制法:以上二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70~18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黑色的大蜜丸;味苦、辛辣。

  规格:每丸重3g。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嗽。用于小儿风寒外束,肺经痰热,面赤身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咽痛声哑。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 丸,一日2 次;3岁以下一次半丸。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八味檀香散

  处方:檀香200g 石膏100g 红花100g 甘草100g 丁香100g 北沙参100g 拳参100g 白葡萄干10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八味,除檀香、丁香、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加檀香、丁香,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而凉。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脓。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2~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七味葡萄散

  处方:白葡萄干180g 石膏90g 红花90g 甘草90g 香附60g 肉桂60g 石榴60g

  来源: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七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石膏等六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的粉末;气香,味甘、微涩。

  规格:每袋装15g

  功能主治:清肺,止嗽,定喘。用于虚劳咳嗽,年老气喘,胸满郁闷。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3g,一日1~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七味铁屑丸

  处方:铁屑(诃子制)250g 寒水石(奶制)300g 土木香150g 木香100g 甘青青蓝150g 红花150g 五灵脂膏80g

  来源:藏族验方。

  制法:以上七味,除五灵脂膏外,其余铁屑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五灵脂膏与适量水泛丸,另用适量的铁屑浆(取诃子制铁屑1份,加水4份,和匀成浆)打光,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丸;气香,味苦。

  规格:每丸重1g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平肝清热止痛。用于肝区疼痛,肝脏肿大。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十六味冬青丸

  处方:冬青叶150g 石榴25g 石膏75g 肉桂50g 豆蔻50g 木香50g 丁香50g 甘草50g 白葡萄干125g 沉香75g 拳参75g 荜茇50g 肉豆蔻50g 红花50g 广枣50g 方海50g

  来源:本品系蒙古族验方。

  制法:以上十六味,除白葡萄干外,其余冬青叶等十五味粉碎成粗粉,加白葡萄干,粉碎,烘干,再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香,味甘辛、微苦而涩。

  规格:每丸重6g

  功能主治:宽胸顺气,止嗽定喘。用于胸满腹胀,头昏浮肿,寒嗽痰喘。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白虎汤

  处方:石膏30g 知母9g 甘草3g 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途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

  

  名称:十二味翼首散

  处方:翼首草100g 榜嘎75g 节裂角茴香75g 天竺黄75g 红花60g 檀香50g 安息香25g 莪大夏50g 铁棒锤叶40g 五脂灵膏50g 牛黄0、5g 麝香0、5g

  制法:以上十二味,除麝香、牛黄外,其余翼首草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灰棕色的粉末;气香,味苦,有麻舌感。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防疫。用于瘟疫、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痢疾,热病发烧等症。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g,一日2次。

  储藏:密封。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十一味能消丸

  处方:土木香30g 小叶莲50g 野姜40g 沙棘膏38g 诃子(去核)75g 蛇肉(麝香制)25g 大黄90g 方海25g 寒水石(煅)100g 硇砂17g 碱花1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咸、微苦、涩。

  规格:每丸重1、5g

  功能主治:化瘀行血,通经催产。用于经闭,月经不调,难产,胎盘不下,产后瘀血腹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储藏:密闭,防潮。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二冬膏

  处方:天冬500g 麦冬500g

  制法:以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80℃)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50g,混匀,即得。

  性状:本品为黄棕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用于肺阴不足引起的燥咳痰少,痰中带血,鼻干咽痛。

  用途用量: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储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名称:二十五味松石丸

  处方:松石50g 珍珠10g 珊瑚40g 朱砂20g 诃子(去核)50g 铁屑(诃子制)100g 余甘子50g 五灵脂膏40g 檀香40g 降香40g 木香马兜铃50g 鸭嘴花50g 牛黄5g 广木香60g 绿绒蒿50g 船形乌头40g 肉豆蔻20g 丁香25g 伞梗虎耳草50g 毛诃子(去核)5g 天竺黄35g 西红花5g 木棉花35g 麝香0、25g 石灰华35g

  来源:本品系藏族验方。

  制法:以上二十五味,除牛黄、西红花、麝香、五灵脂膏外,其余珍珠等二十一味共研成细粉,过筛;将牛黄、西红花、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五灵脂膏加适量水泛丸,阴干,即得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丸;气香,味苦、涩。

  规格:(1)每4丸重1g(2)每丸重1g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化瘀。用于肝郁气滞,血瘀,肝中毒,肝痛,肝硬化,肝渗水及各种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

  用途用量:开水泡服,一次1g,一日1次。

  储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