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屠苏酒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公历元旦称“新年”,是名副其实地从公元这一年跨越到了公元下一年;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过年”、“新年”这样的称呼,却依旧主要属于农历年。虽然中国幅员辽阔民俗众多,南北东西庆祝过年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不同,但阖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喝年酒的习俗,却几乎是没有差别的。

不过近年来每至岁末,总听人叹息年味单薄。旧日生活困难,每到过年时才能见到肉菜,因而那份期盼格外真切;现在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根本不需要特殊的节日或者理由,仿佛平日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显得过年的时候缺乏特殊的庆贺感。“杀猪宰羊”、“大鱼大肉”这样的宴席硬菜早已不那么昂贵难得,正因如此,一些虽然未必昂贵难得,但在传统文化中带有“年味”情怀的事物便逐渐重新受到重视,例如年酒中的屠苏酒。


屠苏酒的“屠苏”二字具体是指什么,不独现代人弄不清楚,就连古人都已经众说纷纭。

明代的郎瑛曾嘲笑有人望文生义,把“屠苏”生拆硬解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可见当时很多人已经不清楚“屠苏”的本意了,故而胡乱拆解字面意思以图吉利。比较严肃的考证通常认为屠苏是一种阔叶草,用来编织房屋屋顶的,屠苏酒就是在这种草屋里炮制的药酒。

其实王安石的《元日》中说“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屠苏”作屠苏酒或者草庵房屋来说都是说得通的。相对完整的解释可以参照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对“屠苏”的注解,说“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阖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在唐代的时候,人们相传屠苏酒的来历还是比较符合“屠苏”二字的本意的,不过连韩鄂也说是“俗说”而已。也有传说此人即是孙思邈,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基本上可以认为,屠苏酒的创始人已经难以考证,但作为一种习俗,人们通常将药包浸泡在水中,再用浸泡过药包的水酿酒,希望可以避除一年的邪秽灾病。


屠苏酒的制法大多是作为药方记载在《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小品方》之类的医书中,但各书中的配方并不完全一致,其目的都是为了预防瘟疫。古代时瘟疫是大事,换季之际恰是容易滋生疾病的时候,所以饮一杯“保健酒”预防疾病倒是顺理成章。

药方中多是一些比较通用的原料,例如大黄、桔梗、白术、桂枝、花椒暖性一类,在腊月中饮用,即使不能起到防止瘟疫的奇效,至少能够暖身活血。中医理论中,高明的医术不是 “治病”而是治“未病”,本质就是预防,这与屠苏酒的本意是一脉相承的。

乃至传到邻国日本、韩国,也都最早记录在当地的医书中,例如韩国医官编纂的《简易辟瘟方》和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医心方》。民间相传屠苏酒的创始者,或曰华佗,或曰孙思邈,也正是因为屠苏酒最早是作为药酒的,创始人自然容易被附会为杏林中人。

饮屠苏酒的习惯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这是正月元日的习俗,这一习俗绵延一千多年,到清代依旧如此。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元月一日合家团聚,“……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又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坐,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也是记载了先要按长幼顺序行礼,然后献上屠苏酒并糖果糕饼,其内容和礼节顺序可以说和梁代的记载相差无几。在这里的屠苏酒与其说是药用价值,不如说和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一样,主要是为了在节日里讨个吉祥如意的彩头。


同样是在《红楼梦》五十三回,腊月二十九,宝琴进了“贾氏宗祠”,看到“抱厦前面悬一九龙金匾,写道:'星辉辅弼。’乃先皇御笔。两边一副对联……也是御笔。……俱是御笔。”书写“御笔”的清代帝王们在除夕夜照例要举行开笔仪式,其中的程序之一便是将“屠苏酒”注入乾隆皇帝参与设计、象征着江山社稷太平永固的“金瓯永固杯”中。杯子有贵贱,饮酒的目的也不尽相同,然而在这一刻,在饮一杯屠苏酒的习俗传承中实现了君民一致、尊卑无别。

一家老小按座次排了长幼顺序之后,饮屠苏酒的规矩又和其他饮酒的规矩都不相同。按理说宴席有酒,自然是长辈上座,晚辈斟酒,饮酒顺序也要遵从由长至幼的规则。而饮屠苏酒却恰好是年幼者先饮,年长者后饮,因为“岁饮屠苏,先幼后长,为幼者贺岁,长者祝寿”。这是说过年对于小孩子而言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因为又长大了一岁,所以要早早饮屠苏酒庆贺又长大一岁;对于年长者,则希望延缓时光的脚步,慢一点老去,因此晚一点饮屠苏酒,象征着能够获得长寿。


顾况《岁日作》中提到“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辙《除日》中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郑望之《除夕》中言“儿孙次第饮屠苏”,都可见唐宋时期人们不仅普遍要在过年的时候饮屠苏酒,而且顺序都是年幼者先饮的。在团年守岁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很欣喜自己长大了一岁,明明尚未及生日,便迫不及待地要将七岁变作八岁、九岁说成十岁了;但年长者却往往带着微笑看着孩子们,并不提自己的年龄,只希望时间可以慢下来。

由于除夕和元日饮屠苏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在诗文中,往往有直接用“屠苏”来代替除夕或元日的。文天祥《除夜》中说:“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中的“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乃至近代董必武先生《元旦口占》中“举杯互敬屠苏酒”,都是这种习俗的体现。


可惜在古代流传广泛而又长久的屠苏酒,现代却几乎完全失传了,反而在日本和韩国的习俗中保留了下来。自从屠苏酒在古代传至日本和韩国之后便一直作为两国的民俗,日本直到现在还有新年家家必备屠苏酒的习惯,韩国则在近年致力于对传统屠苏酒的保护和开发。尽管屠苏酒未必能有古方相传“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这样的功效,但它所蕴含的“年味”却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