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对天地山川的祭祀

 昵称76496706 2021-08-08









随着清明节的来临,北京的清明祭扫已经拉开了序幕,特别是双休日期间,人们前往墓地进行祭扫,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是来自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习俗。在中国古代,除了民间的祭祀以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祭祀,这就是对天地山川的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对天地山川的祭祀可以追溯到很早。远古时期的人类,经常会遇到雨雪风暴的袭击,他们对这些来自自然界的灾难,既缺乏科学的认识,更无法抵御,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天地的恐惧与祈求感,产生了对冥冥上天与苍茫大地的崇敬,这就是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

中国进入农业经济社会以后,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更加重了对天地自然的依赖,风调雨顺则五谷丰收;久雨使江河泛滥,不雨而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农作物的收歉,也决定着人间的祸福。于是对自然天地的崇拜进一步得到强化,随之而起的是产生与发展了对天、地、日、月的祭祀。

祭祀天地之礼很早就已存在。早在夏代(前21 –前16世纪)就有了正式的祭祀活动,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五经通义》中说:“王者所以祭天地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故以子道事之也”。帝王将自己比作天帝之子,祭天地乃尽为子之道,所以皇帝称为“天子”,是受命于天而来统治百姓的,所以祭祀天地成了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

《左转》中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止郊祭者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先知礼也”。皇帝去世或皇帝生母去世,均称国之大丧,大丧期间,停止祭祖活动,但不能停止祭天地之礼。古代将祭祀天、地、日、月皆称为郊祭,即在都城之郊外进行祭祀,这是因为天、地、日、月均属自然之神,在郊外祭祀更加贴近自然,而且可以远离城市之喧嚣,已增加肃穆崇敬之情。

祭祀天地既是朝廷重要的政治活动,还成为帝王的专利。祭祀天地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在历朝规划和建造都城时,都将这些祭祀场所放在重要的位置。

按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把祭天场地都放在都城的南郊,祭地的场所放在北郊。这是因为在阴阳关系中,天属阳,地属阴,而在方位中,南属阳,北属阴,所以在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一上一下,一南一北,一阳一阴,二者相互对应。

另外《礼记·祭义第二十四》曰:“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所以祭日于东城之郊,祭月于西城之郊,这样祭祀天、地、日、月各得其位,以达到天下之和谐。

作为明、清两个朝代的都城北京,正式按照传统的古制来布置祭祀场所的。天、地、日、月皆属于自然之神,当然适宜于在露天祭祀,为了祭祀仪式的隆重与方便,都在祭祀场所的中心,自地面上对筑起一个高出地面的土丘作为特定的祭祀地,这就是祭祀所用的“坛”。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建在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明朝中叶,在原来都城之南加建一圈外城墙,才把天坛包括在外城之内。

壹  北京天坛

在对天、地、日、月的祭礼中,祭天最为隆重,所以天坛在诸祭坛中规模最大,建筑也最讲究。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与紫禁城同时完成。虽经过明嘉靖和清乾隆时期的几次修建,但总体规划与建筑布局始终未变。占地面积达4181亩,约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


祭天大典在每年冬至的黎明前举行;皇帝亲临主祭。这时,坛前的灯杆上高悬着称为“望灯”的大灯笼,里面点着高达四尺的大蜡烛。《周礼》规定:“以禋(音因yīn 古祭祀名,指祭天。泛指祭祀。  — 编者注)祀祀昊天上帝”。(《周礼·春官宗伯第四》)所以在圜丘的东南角特设了一排燎炉,炉内放松香木,专门用来燃烧祭天用的牲畜与玉帛等祭品,香烟缭绕,鼓乐齐鸣,造成一种十分神圣的气氛。圜丘以北有一组皇穹宇建筑,主殿为圆形小殿,平时在里面置放昊天上帝的神牌。主殿两侧有配殿,四周由圆形院墙相围,形成一个圆形的院落。

天坛祈年殿

天坛另一组祭祀建筑祈年殿位于皇穹宇之北,中轴线的北头,是皇帝每年夏季祈求丰年的地方。主殿祈年殿,在明永乐初建成时还为一个长方形的大殿,实行天地合祭。明嘉靖时实行天地分祭,才将祈年殿改为圆形,专做祈丰收之用。

圜丘是皇帝进行祭天仪式的地方

圜丘与祈年殿,一个祭天神,一个祈丰年,分别位于同一条中轴线的南北,它们之间用一条长达360米的“丹陛桥”大道相连。人行其上,仰望青天,四周一片起伏的绿涛,由南往北,仿佛步入昊昊苍天之怀,集中体现了这个祭天环境所要达到的意境。

1998年,天坛这一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珍宝,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贰  社稷坛

帝王祭祀社稷由来已久,《周礼·考工记》中的“左祖右社”制,反映了古代把祭社稷放在了与祭祖先同样的位置。何为社稷,《考经纬》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故立稷神以祭之”。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祭祀社稷十分重要,早期将太社与太稷分置两坛而祭,直到明永乐定都北京,才把社与稷和而祭之,设社稷坛于紫禁城之右(西),按古制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

 社稷坛“五色土”
社稷坛的主要建筑由社稷坛、拜殿与戟门三部分组成,居于全坛的中轴线上。因为祭拜是坐北朝南进行,所以最北为戟门,是社稷坛的正门。戟门之南为拜殿,供帝王在祭祀时避风雨之用。拜殿之南是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坛为方形土台,以象征地方之说,高出地面约一米,台上铺设五色土。

在这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填铺青、红、白、黑四种颜色的土,并以黄土居中。五色之土皆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帝王一统天下的威望。方坛四周由一道坛墙相围,坛墙很矮,墙面上贴以琉璃砖,也是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为青、红、白、黑四种颜色,在每面围墙的中部,各有一座石造的棂星门。这样的布置不但使祭坛有一个限定的空间,而且也使祭社稷之坛更具气势。

叁  山岳之祭

据考古学家论证,原始人类都选择生活在山川河谷地带,因为人类生活既离不开水,也离不开山林,山林有野兽飞禽可供狩猎,有树木可供建屋之材与燃料。山林能畜养牲畜,生长草木,山林能形成云雨,润泽大地,所以人类很早就对自然山林产生了情感,对山岳产生了敬畏与崇拜之情。这就是人类最初的山岳观与山皇崇拜,由此自然就产生了对山岳的祭祀。

如同对土地、五谷的祭祀不可泛祭而集中于社稷一样,祭祀山岳也必然会集中与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名山。春秋战国时期,位于齐国与鲁国之间的泰山,成为当时帝王祭祀的名山。以后,这种由帝王主持的祭山活动逐渐集中到几处有名的山岳。

宋代封禅图


到了汉武帝时期,按照当时儒学所提倡的五行学说,把全国名山也集中于五处,经过一个时期的筛选与变动,形成了全国性的固定的五岳,这就是东岳泰山(山东)、南岳衡山(湖南)、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五岳成了众山之首,成为朝廷举行山岳之祭的对象,自然也在这几座名山中修建了相应的庙宇,专做祭祀之用。山东泰安有岱庙,湖南衡山有南岳庙,陕西华阴有西岳庙,河南登封有中岳庙,北岳庙有两座,一在北岳恒山之山西浑源,另一座在河北曲阳,遥祀恒山。

肆   泰山封禅

五岳之中,以东岳泰山最著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770 – 前221),泰山正位于齐、鲁两国之间,海拔1545米(早那时算是最高的山岳了),山顶高出云端,传说是仙人、天帝居住之处,所以当时周王对泰山进行了隆重的祭祀,其中最高的形式就是封禅大典。

 泰山岱庙石牌坊
帝王亲登泰山顶筑台祭天称为“封”,再到泰山附近的梁甫山设坛扫除以祭地为“禅”,帝王通过这些活动祭祀天地之神,以求得统治地位的巩固,而且每换一个帝王都要举行这样的祭祀,这就是封禅的目的和它所以得以连绵相传的原因。《史记·封禅书》记载了秦始皇在公元前244年前往泰山进行封禅的经过,这是目前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帝王封禅活动。

泰山摩崖石刻

秦朝之后的汉武帝,也是一位热衷于封禅活动的封建皇帝,曾前后七次前往泰山举行隆重的仪式。以后,封禅成了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泰山南麓下的岱庙,就是举行这项封禅大典与祭祀山神的场所。

宋真宗泰山封禅图

东岳泰山论山高不及北岳恒山,论山险不及西岳华山,论山体、山景不及安徽黄山,但因为它是历代帝王行封禅大礼的重地(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故吸引了大量名人墨客的造访与游览,留下了大量有关封禅的史料,以及极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刻石碑,是泰山在五岳之中具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如今泰山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