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头条

 鹅头山 2021-08-08
二战期间,为提升战机中弹后的生存率,盟军决定给战机加护甲,可加在哪里呢?瓦尔德提议把护甲加在飞机中弹少的地方,大家不解,难道不是应该在中弹多的地方做加固吗?直到瓦尔德解释原因后,大家才恍然大悟。果然,按照瓦尔德的方案,战机的存活率大大提高。

给战机加护甲,有的人会说给整架战机都装上护甲不就好了吗,但是要考虑的一点是,过多的装甲会降低战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也会消耗更多燃油,所以只能选择一个最优方案:战机的哪个部位最致命,就在哪里加护甲。

于是,军方对所有返回战机的中弹情况做了数据统计,发现所有战机都是机翼弹孔多,机身和机尾弹孔少。

依据这个数据,盟军高层认为在战机改进中,应该给弹孔最多、受攻击频率最高的两翼加装甲,以加强机翼的防御能力。

按照大多数人的思维,这个想法并没有毛病,本来就是哪里最弱就在哪里加强防护,可是这个提议却遭到一个人的反对,他是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瓦尔德教授,他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不要加固机翼,而要加固中弹少的机身和机尾。

瓦尔德的理由是:机翼被打得千疮百孔仍能从战场上成功返航,这说明机翼能够经受住打击,不会影响飞行;而机身和机尾中弹少不意味着不会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就回不来了,所以机身和机尾更需要重点防护。

然而,很多飞行员并不认同瓦尔德,他们认为自己开了那么多年的飞机,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机翼中弹之后,要开回来有多难。

瓦尔德继续解释:战机各部位受到子弹攻击的概率理论上是均等的,但是引擎罩上的弹孔却比其他部位少,那失踪的弹孔到底在哪呢?一定是在那些飞不回来的战机上。

瓦尔德的话引起军方的深思,为了确定方案,军方派情报人员去调查德国境内的飞机残骸,果然如瓦尔德所说的一样,大部分坠落的轰炸机都是被击中了机身和机尾。

于是,军方马上采用瓦尔德的方案对战机进行改造,在之后的战场中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轰炸机被击落的几率明显降低。

后来,从越来越多的军事数据也能证实当年瓦尔德的推断,无论是现代战机还是二战时期的老式战机,引擎和驾驶舱才是战机的致命点。

飞机的机翼被打几个大洞,无非就是损失一点升力、漏点油,很少有飞机会因此坠毁;甚至曾经有过F15、苏27战机在断掉一大半机翼的情况下依然安全返航。

但是一旦驾驶舱、引擎被击中,飞机就会失去控制和动力,就会难逃坠毁的命运,即使在和平时期,因引擎故障导致坠毁的占坠机的80%左右。

@史书微鉴 解读:】在“加固飞机”案例中,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军方和瓦尔德会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呢?

这主要是由于采样数据偏差引起的。

瓦尔德是对所有战机进行采样,他观察的不只是返航回来的战机,而是包括那些已经坠落在战场上的战机,所以他做出的推断更全面,也更准确。

而军方看到的仅仅是那些成功返航回来的战机,所以他们做出的推论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其实,这样的取样偏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常看到在某个行业一群成功的商人,就会认为这个生意很好做,就会盲目进场。可大数据显示,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几,创业中百分之九十多的失败者我们却看不到。

我们也会认为做明星有很好的前景,可是仔细想想,电影学院每年毕业几千人,成名者又有几个?

由于我们常常只看到成功者,却忽视了那一大部分的失败者,所以就会造成对一件事情的歪曲看法,这种现象在概率论中称为“幸存者偏差”,是因为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仅仅来自于幸存者,而忽略了关键信息——“沉默的大多数”,如此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而拿这个数据去做决策是要吃大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