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带你走进Smart Beta指数的世界

 昵称76127353 2021-08-08

 

*星标、在看,方便后续阅

Smart Beta听上去很神秘,可能很多朋友都关注过这类指数,甚至买过这类指数基金,但是对它还是缺乏了解,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一起走进Smart Beta策略指数的世界,看看它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01

Smart Beta是什么?


Smart Beta指数又叫聪明指数,像我们常见的沪深300红利指数、中证红利指数、上证50等权指数等都属于Smart Beta指数的范畴。
为什么要把这些指数单独划分一类,并取名Smart Beta呢?
是因为它们指数编制方式有点特别,这个“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成分股的选择上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下面这两个

二是在加权方式上灵活且多样,一般的指数都是采用的市值加权的方式,而Smart Beta指数则是在这一传统做法上做了创新,
比如下面这两个,一个是采用的等权重加权方式,一个是从财务指标角度考量,以基本面价值来分配样本股的权重

这样看来,Smart Beta指数是一类很有想法的指数,那么这类有想法的指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首先要从基金的收益构成讲起。

02

Smart Beta的由来


对于基金来说,其收益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无风险收益α收益β收益

其中α收益被认为是基金经理对基金的主动管理策略所创造的,而β收益则是指基金的总体风险溢价
而基金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以跑赢指数为目标,而另一种是被动型的指数基金,以跟踪指数收益率为目标。
对于主动型基金来说,为了跑赢指数,基金经理会构建相对指数基金来说更加激进的投资组合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超额收益也就是这里的α收益。
然而,有道是“β常有,而正α不常有”,纵观全球证券市场,尤其是美股市场,随着市场有效性的逐渐增强,主动型基金的在获得正α收益的道路上越来越难走。
在美股市场上就经常会出现,主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费尽心思,构建各种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最后不仅没能跑赢指数,反而出现亏损的情况。
除了市场环境的走势对主动型基金不利以外,主动型基金自己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太过于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并且管理费用更高等
在市场上,对于风险回避型的投资者而言,投资被动型指数基金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而对于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接受主动型基金以期获得更高的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一个投资者既不想投资保守的被动型指数基金,同时又不愿承担过高的风险而投资主动型基金,那他应该选择怎样的金融产品呢?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市场上有两种产品应运而生
一个是指数增强型基金,另一个就是Smart Beta指数基金
这两种产品相较于传统的被动型指数基金来说,风险更高,收益也更高,但是和主动型基金相比,它们又具有指数基金收益的稳定性
虽然指增基金和Smart Beta在收益-风险特征上比较相似,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所在。
指增基金是通过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有机结合,在复制指数的同时施加主动投资策略,增加风险暴露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这个超额收益从概念上来讲属于是α收益;
而Smart Beta指数基金,更确切的说是Smart Beta指数寻求的不是α收益,而是在β收益上做文章。
关于这个β收益,最初在夏普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是指股票的市场风险溢价,即代表股票对市场波动敏感度的β乘以市场收益率与无风险收益率的差值。
然而,这个简单的模型在现实的市场中并不适用,后续的学者们一部分对该模型提出了质疑,而另一部分则是认为在模型套用上出现偏差是由于模型的结构不完整所导致的,他们认为构成风险溢价的因子不应该只有市场因子这一个。
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金·法,就先后提出了三因子模型和五因子模型。以三因子模型为例,就是在原来的CAPM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价值因子和规模因子。

因子投资理论的发展

理由很简单,以规模因子为例,其背后的学术解释是“小盘溢价”。意思是说小盘公司由于经营不确定性高、流动性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使得他们在市场上风险暴露更高,因此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
言归正传,既然Smart Beta指数旨在提高指数的β收益,那这一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从核心上来讲,就是要改变投资组合的β,使得它与传统的β有所区别。
关于这点,Smart Beta指数从两个方面入手,在文章的开头也有提到:
一是在成分股的选择上,Smart Beta指数会从目标指数的样本股中选择那些在相同因子上具有明显风险暴露特征的股票作为成分股而构建指数。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例子外,我们再以价值类Smart Beta指数为例,比如沪深300价值指数,选取的是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价值评分最高的100只作为成分股。
所以本质上,Smart Beta 指数选择成分股就是选择因子暴露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并且已有相关产品的因子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因子外,
还有动量因子(180动量、300动量等)、成长风格因子(沪深300成长、中证500成长等)、
价值风格因子(沪深300价值、中证500价值等)、基本面因子(基本200、基本300等)、
质量因子、低波、低β以及多因子混合等等,后面的我就不举例了。
二是在加权的方式上,Smart Beta指数不采用传统的市值加权方式,而是用等权重、等风险这样的方式赋予成分股权重。
另外,有的如低波Smart Beta指数是用股票的波动率倒数作为成分股的权重的,这样得到指数整体的波动会更小,因为权重会倾向于波动率更小的股票。
不论是对成分股的独特选择,还是在加权方式上的另辟蹊径,最终都会改变指数整体的β,而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后的β,我们给了它一个新的名字:
 “Smart Beta” 
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对Smart Beta指数表示看好,从理论上来讲,它确实符合很多人对投资的收益-风险预期。
但是,Smart Beta指数的投资目标和其在市场上的真实表现是有出入的。
所以,聪明指数是否真的聪明,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

数据来源:指数基金投资分析工具『指数宝』

使用路径:关注公众号【复来智投】,点击菜单<指数宝>,即可直接使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