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秋漫游东北欧(4)希奥利艾十字架山

 WYF_0605 2021-08-09

第四篇 希奥利艾十字架山

东北欧之旅的第4天,从考纳斯行车2.5小时,到达立陶宛北部的希奥利艾。希奥利艾是立陶宛的第四大城市,工业、贸易、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面积81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经济以电子、金属、木材、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为主。我们游览了希奥利艾的主要名胜十字架山,观看了希奥利艾大教堂,逛了城市中心广场,圆满结束立陶宛的全部游程。

1 十字架山

十字架山是希奥利艾以北12公里处的一个朝圣地,是立陶宛人民为和平、为国家、为历次独立战争中失去的亲人祈祷的地方。我们在景区停车场下车,只见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一条弯曲的小路将我们引向草原的前方,那里有一片黑灰的小丘,像森林,也像矿山。小岳说那就是今天要瞻仰的地方,别看它其貌不扬,那可是世界文化遗产哦。


步行了十分钟左右,来到小丘前的广场,眼前是满山坡密密麻麻的十字架,最前面有一个很高的基督雕像,张开双臂,指引众生。我们就在广场中央的耶稣受难十字架旁,听小岳细细解说。

公元1795年,波兰立陶宛王国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第三次瓜分后亡国,立陶宛被俄罗斯吞并。立陶宛人民始终不屈服,1830-1831年,1863-1864年,两次参加波兰起义,反抗俄国占领。这两次起义均告失败,立陶宛阵亡、失踪约4-5万人。为纪念为国捐躯者,抗议俄国侵略,一位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母亲,在俄罗斯人修建的一个军事掩体上插下了十字架,紧接着越来越多失去亲人的立陶宛人将十字架插上...,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一座十字架山。


我们踏着木板梯道上山,观看成千上万的十字架、苦像、雕塑、纪念牌,还有摆件、挂件、手串、项链等,脑海里还萦绕着十字架山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溃败而退出波罗的海诸国,立陶宛再次被苏军占领,而后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但立陶宛人从未放弃对独立、自由的向往,他们持续不断地、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表明他们仍然忠于原来的身份、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十字架山成为立陶宛人民进行和平抵抗的象征。苏联政府头疼不已,多次搬走不断增加的十字架,并三次尝试用推土机推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河流上修建一座水坝,将十字架山淹没在水底。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十字架山起起伏伏,不减反增,不低反高。立陶宛再次独立后,十字架山更是成为立陶宛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1990年,这里已经成为一座高达6米的小山坡,十字架超过5万个,2004年达到10万个,2015年达到20万个,目前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



十字架山现在是立陶宛最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到立陶宛的游客都会前来这里,聆听立陶宛人百多年来的无声抗议,感受立陶宛人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但是,这里还是不设专人管理的免费景区,人们可以随意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点自由地安放十字架,停车场边上的小商店里就有各色各样的十字架出售。

这里的十字架,无论是木质的、金属的,还是石头的、玻璃的,每一个都印证着立陶宛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历史,我们似乎听到中世纪抵御十字军战争的鼓鸣号角,似乎看到近代里反抗俄罗斯侵略的烽火硝烟,更是感受到冷对苏联统治者的长达半个世纪和平抗议的汹涌波涛。同时这些十字架制作精细、大小形状各异,使我们看到立陶宛的十字架工艺,最早可追溯到立陶宛接受天主教以前的多神教时期,通过与天主教十字架造型的长期融合,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请欣赏于立先生拍摄的十字架、雕像、雕塑等艺术特写。

公元1993年9月7日,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访问十字架山,立坛讲经,宣布这里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平、爱与牺牲的地方。这里的一块石碑上刻着教皇的讲话:“感谢你们,立陶宛人,因为这座十字架山向欧洲国家和全世界见证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十字架山的后面有一座教堂,很小,只有一个礼拜堂,是天主教信徒祈祷、朝圣的地方,据说,当地许多青年结婚时会到这里来,婚纱捧花,三两亲友,在基督像前合影,再去小教堂祷告接受祝福。同行旅友许善华前去瞻仰小教堂,并为大家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结束参观,沿着小路离开时,看到一位艺人坐在路边拉着手风琴,悠扬的琴声在这个安宁静谧、多少有点伤感的地方,显得格外的悦耳动听。是啊,历史的创伤虽然难忘,几百年分分合合的遗迹必定永在,但是,仇恨逐渐消弭,和平已经成为这块土地的主旋律。这是令人可敬可慰的。

2 希奥利艾大教堂

参观十字架山后,来到希奥利艾市区就午餐。餐后,顺道外观了希奥利艾大教堂。希奥利艾大教堂又名圣彼得和保罗大教堂,1997年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参观后升为主教座堂。这是一座典型的拉丁教堂,高高的钟塔,白色的柱体,黑色的尖顶,十分引人注目,是市内的地标性建筑。


教堂的花园整齐漂亮,秋叶金黄,绿茵遍地。花园里有许多十字架、圣人像的木雕,制作精细,端庄美观。

教堂旁边有一座纪念陵园,纪念碑上刻着的年号是“1941-1945”,四周的墓碑上都刻着红星勋章或其他勋章,碑主的卒年也多为“1945”。因为看不懂碑上的文字,所以只能猜想这里也许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苏德战争相关的纪念陵园。

3 希奥利艾街景一瞥

希奥利艾大教堂的旁边是城市中心广场。朋友们在“SIAULIAI”(希奥利艾)标志牌和喷泉、雕塑之前合影留念,也算是“到此一游”。


城市中心广场的东南侧是市政厅大厦,有一座标志性的钟楼。

广场漫步,街景一瞥。美丽的广场,浓郁的绿树,典雅的建筑,宁静的街道,空旷的城市,洁净的环境,这一切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小国的印象:人少物凡,安宁平静,风清云淡,和谐幸福。


临离开时,几座生动有趣的雕塑又入眼帘,为希奥利艾的印象锦上添花。

离开希奥利艾后,汽车一路畅行,马不停蹄地通过立陶宛北部边境,进入此行的第二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傍晚时分到达首都里加。里加是波罗的海东岸最大的城市,有东北欧的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里加老城,期待!

附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